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刘知洪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4-47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语言朴素优美,遣词造句十分贴切准确,大量运用叠音词、双声叠韵词是文章一大突出特色。本文拟从翻译美学角度出发,对比分析两个译本中对这些词语的翻译处理,意图探讨优秀的译文如何实现对原文的审美再现。 相似文献
3.
李海霞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29(3):50-56
本文比较了《诗经》和《楚辞》的连绵词 ,得出有双声、准双声或叠韵、准叠韵关系的连绵词共达 93 .2 % ,其中叠韵的多于双声的。声调相同的比例约占 70 % ,其中平平式达 4 5 .5 %。这说明连绵词不仅讲究声韵的和谐 ,还讲究声调的和谐。《诗经》连绵词名词多 ,《楚辞》形容词多 ,总和形容词占 4 7.8% ,为主要词类 ,反映了连绵词的描写性。连绵词中同义词、同源词特别丰富 ,这与它们语音不太固定有关 相似文献
4.
陈宏川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346-349
《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为我们呈现了古代中国的早期文明与文化,尽管几千年来中外学者都对《诗经》研究做出过不懈努力,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对《诗经》的理解和阐释仍存在许多疑问和纷争。本文试图运用历史阐释学理论,探讨和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三个《诗经》英译本对《诗经》文化的阐释。 相似文献
5.
张屏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3(4):102-105
《诗经》中广为流传的名篇《蒹葭》拥有多个英文译本。本文选取其中四个英译文,以认知翻译观为理论指导,从译文的体验性、互动性、创造性、语篇性、和谐性及译文体现的现实和认知“两个世界”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探讨认知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王永红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2,15(5):524-528
在描述原文总体风貌的基础上,文章从两个方面比较分析了《论读书》三种译文中的大量译例,通过比较研究,展示了王佐良先生在忠实传递原文内容和文体风格时表现出来的精湛技艺和严谨的翻译态度。 相似文献
7.
王永红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5(5):524-528
在描述原文总体风貌的基础上 ,文章从两个方面比较分析了《论读书》三种译文中的大量译例 ,通过比较研究 ,展示了王佐良先生在忠实传递原文内容和文体风格时表现出来的精湛技艺和严谨的翻译态度。 相似文献
8.
9.
桑薇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6):122-123
从关联翻译理论角度对《枫桥夜泊》三种译文进行比较分析,论证关联翻译理论中的认知语境、交际意图及最佳关联对等等概念在诗歌翻译中的可行性,从认知语用学角度为诗歌翻译批评提供一个参照指针。 相似文献
10.
刘广涛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1(3):130-134
运用比较文学中的跨学科研究方法,选取伦理学、青春学和民俗学三种学科视角,对“《沉沦》现象”进行阐释可以发现郁达夫小说《沉沦》的独特价值在于:用异域文化作参照,大胆挑战传统道德;以青春文化为本位,大声呼喊青年的苦闷,难能可贵地记录了“五四”时代的“另类”声音。以往那种把《沉沦》当作“爱国小说”或者“颓废小说”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 相似文献
11.
陈慕华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214-217
本文通过对《左传》两种译文进行词语层面、句子层面、语篇层面等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两种译本在传达原作风格是所用的手法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12.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的三种译文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他的诗歌代表作《十四行诗集》,将当时英国的十四行诗创作推向顶峰,被誉为莎士比亚体。国内译介莎翁十四行诗的学者专家不胜枚举。本文从国内十四行诗的三个全译本中,选择了其中的第十八首的三种译文,从其语言,标点等方面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3.
14.
15.
文学中,死亡母题是人类在现实中意识到人必有一死之后建构的死亡诗学。20世纪以来,随着死亡的艺术化处理和哲学思考进一步发展,中西文化中的死亡表达方式呈现“和而不同”的态势。莫言的《蛙》和迈克尔·坎宁安的《时时刻刻》便是一例。莫言把生死之际“此在”的可能性以“延生”的生育方式提供“向死而在”的“在”的可能性,坎宁安则通过三个历时共“在”的“向死”个体,表达个体濒死的能动性、选择性和责任感。虽然两个文本中主人公的畏死和濒死的体验不同,却在“延生”和“向死”的文学话语上表达了异质同构的“死”之思。对于活着的人来说,死亡永远处于“尚未抵达”的恒久状态,面对生命的绝对紧迫性,敞现向死而生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是人类生存状况的根本现实,是人类无法逃遁的难题中最为反思性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17.
李三福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4):128-128
自学校诞生以来,教学就与文本理解结缘.可以说,教学活动就是一种籍文本的意义阐释、理解来促使青少年创造性发展的活动. 相似文献
18.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
被称为“短篇小说之王”的莫泊桑(1850—1893)是十九世纪后半期法国著名的作家.在短短的一生中,他写出了三百多个短篇,六部长篇,另外还写了不少的旅游杂记和有关文艺及政治的评论文章。他的作品早在二十年代就被介绍到中国。 《项链》是莫泊桑短篇中的精品,始发表于1884年.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它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思想意识的丑恶和毒害,也辛辣地讽刺了小平民阶层醉心享受和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风格意义、语境意义、逻辑意义和创作意义等四个方面分析兼比较了培根散文《论爱情》的不同译文版本,旨在找出差异以提高译文质量、传播原作思想。 相似文献
20.
陈娇云 《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7-10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载体,对经典著作理解、准确与否,直接决定着世界各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成败。对经典著作的理解应该坚持历史的态度,这是我们对著作理解成为可能的基础;对经典著作的理解应该坚持客观的态度,这是我们对著作理解的评判标准;对经典著作的理解还应该坚持实践的态度,这是我们对著作理解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