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1998年~2008年沪深两市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事件研究法,构建非平衡面板数据模型,检验股票价格对上市公司盈余信息的反应特征以及投资者情绪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实证结果表明,投资者情绪对于盈余公告效应具有系统性影响,情绪乐观时的市场时于正的意外盈余具有更积极的反应,反之则是对负的意外盈余具有更消极的反应;情绪悲观时,市场对于正负意外盈余的反应是不对称的,负意外盈余对市场的冲击力度更大.研究结果为投资者情绪影响市场对盈余信息的反应程度提供了经验证据,表明市场对消息的错误反应可能是投资者情绪驱动股票误定价的一个重要渠道,同时也说明在事件研究中应增加股票市场对消息反应的时变性考虑,以提高研究结果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2.
西方国家经验表明,机构投资者能够起到稳定资本市场,改善公司治理的作用。目前在中国这些优点并未充分体现。本文旨在分析影响机构投资者稳定资本市场效果发挥的因素,进而指出机构投资者在中国作用不明显的原因,为机构投资者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内部资本市场理论伴随着多元化经营而逐渐受到学者关注,本文从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性、资本配置效率以及内外部资本市场关系三方面对中外内部资本市场理论研究进行了回顾与总结。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资本市场,即外部资本市场(ECM)的不完全性成为建立内部资本市场(ICM)的可能和动力。利用权威、更充分可靠的信息,以及内部的监督激励机制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的内部资本市场,同样可以为国有资产所用。本文认为我国通过体制改革建立的国有资产三层管理体制,为构建国有资产内部资本市场创造了先决条件。基于内部资本市场下的国有资产管理,可以帮助解决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内部资本市场理论是研究企业内部资金配置最重要的理论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后,其研究开始规范化,这对企业投融资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对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起步较晚,该理论的相关文献还比较少,本文围绕内、外部资本市场的联系和区别,从界定内部资本市场的内涵出发,研究内部资本市场存在的必要性,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6.
我国内部资本市场具有优化融资渠道,催化产业整合以及改进公司治理的功能。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代理问题的存在,我国的内部资本市场同样也存在严重的过度投资,利益侵占和低效率补贴的负面效应。本文针对产生这些负面效应的根源,提出了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加强外部市场环境建设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国的外部资本市场还远不完善,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非常普遍。内部资本市场的核心作用在于通过企业的内部资金调配满足成员企业的融资需求,达到优化资本配置的目的。本文论述了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特征、运作形式、对于企业集团的重要作用及其弊端。指出在不尽完美的外部资本市场融资环境下,企业集团发展内部资本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内部资本市场使得大批集团公司出现。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内部资本市场是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工具,是一种利益输送途径。本文认为内部资本市场和外部资本市场都是资金配置的工具。内部资本市场有其积极作用也有其约束,如何发挥其资金配置的功能才是关键。 相似文献
9.
理论界关于企业集团内部市场效率的争辩从未停息,有效论认为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可以更有效的在成员企业间实现资金的再分配,提高经济效率;而无效论则认为由于外部资本市场的存在,内部资本市场并不能很好实现资本配置。本文主要系统的梳理国内对这个理论的研究,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个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着重分析了企业内部资本市场中盈余管理的特点和主要方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对策来规范企业内部资本市场中的盈余管理,以使企业的内部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得到优化。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高额现金持有和企业集团迅猛发展为背景,从融资约束与代理冲突两个维度,考察了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作对成员企业现金持有量的影响,以及在不同内部治理环境下两者对现金持有量所呈现出的迥异的作用机理。以A股上市公司2007-2010年的数据为样本,本研究发现:(1)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作通过融资约束与代理冲突这两条路径影响成员企业的现金持有量。综合来看,集团成员企业的现金持有量高于独立企业。(2)在不同的内部治理环境下,预防性动机与代理动机对现金持有量影响程度的大小也不同。当代理问题较严重时,代理动机导致的现金增持程度大于预防动机减弱导致的现金减持程度,从而表现为与独立企业相比具有较高的现金持有量。(3)代理问题较严重的集团成员企业所拥有的实际现金持有量向目标现金持有量的调整速度较慢,调整半周期较长。上述研究结论丰富了委托代理理论与公司财务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并且从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作的视角提供了治理机制如何影响公司财务决策的新证据。 相似文献
12.
13.
文章构建了大股东控制下的企业集团内部资金借贷优化模型,推导并演绎了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性、有效性和公平性。研究发现,理想型内部资本市场实现了资本配置的最优化,形成参与博弈各方"共赢"的局面;附加冲突成本的效率型内部资本市场在一定条件下存在和有效,可以持续维持参与博弈各方的持续合作,实现社会福利的增加;利益输送型内部资本市场资本配置扭曲,有损效率性和公平性,并且不可持续。本文的结论可以为实证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现金的市场价值——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使用 1998年~2004 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非平衡面板数据,采用全样本固定效应回归模型,结合中国的制度和治理背景检验上市公司所持现金的价值.结果表明企业已持现金的价值存在折价,其边际价值仅为 0.5元~0.6 元.为了更具体地检验假设,对融资约束、成长机会、控制权性质(国有控股或非国有控股)、企业所在地的市场化程度这几个方面进行了分层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在企业特征方面,持有现金较少的企业、财务杠杆较低的企业、面临融资约束的企业或者具有较高成长机会的企业在继续增持现金时,股东对增持的额外现金给予了较高的价值评价,而非国有控股企业所持有的额外现金也具有更高的价值,这些结果与假设一致,并具有一定的稳健性;在市场化进程的影响方面,当地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企业所持有的现金具有更高的价值,这与理论假设不一致. 相似文献
15.
引入了量子力学理论,考察了个体人力资本显性和隐性价值的测不准性,在人力资本隐性价值区间估计的基础上,构建了考虑显性和隐性人力资本价值转换的人力资本个体价值计量模型。 相似文献
16.
所有权、市场竞争及人力资本专用性——一个模型的建立及扩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相互关系"模型,认为剩余控制权是连接产权与市场的中介,并通过人力资本专用性对剩余控制权的影响把当事人的工作特征纳入视野。 相似文献
17.
18.
考察了股市收益波动与公司资本结构决策之间的关系,以此分析上市公司是否存在违规举债炒股行为。研究发现:股市收益波动与公司负债水平正相关,即上市公司会根据市场收益情况举债进行证券投资决策,这种正相关关系在非国有企业更为显著;政府的监管政策效果不明显。研究结果证实了上市公司存在违规举债炒股行为,检验了政策效果并明确了监管的重点与方向。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2006-2009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考察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研究发现,从总体上看,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具有明显的市场反应,但从不同侧面看,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存在显著差异:从披露内容看,内部控制有效引起股票价格上涨,而内部控制缺陷则引起股票价格下跌;从披露类型看,强制性披露较自愿性披露更具有价值相关性;从披露详略看,详细披露会引起股票价格上涨,而简单披露则不一定。此外,与单独的强制性披露或自愿性披露的市场反应相比,内部控制强制性披露和自愿性披露交互影响的市场反应更加显著。据此本文认为,在进一步加强强制性披露的日常监管的同时完善自愿性披露的激励政策,是当前规范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行为和提高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中,β(系统风险)是决定资产定价的唯一因素。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将资产风险β分解为成长性风险βG和现有资产风险βA2个部分,探讨了公司的成长性和现有资产对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我国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的βA显著地大于βA,但不同行业间差异显著。进一步分析显示,若公司规模越大、账面市值比越高、同所处行业的市场竞争程度越低,不仅βG对β的影响更大,而且βG与βA间的差异也越明显。这表明,在我国证券市场中,βG既是β取值大小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风险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