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人的全面发展 ,主要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全面提高与协调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观 ,主要体现为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相统一的坚实保障 ,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内在要求 ,充分自由与社会制约相统一的重要机制和实现自我与社会贡献相统一的价值取向。科学认识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特征和目标取向 ,努力构建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是现代哲学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世界历史”理论,其内涵包括:世界历史的形成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全球经济联系与资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世界生产力为共产主义创造了物质前提,世界历史同时也是人的解放的历程;其方法论意义是:批判性与创造性相统一的方法,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方法,历史方法与价值目标相统一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人是文化的主体。人的主体地位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文化是人的主体地位确立的标志。人作为文化主体具有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生产性与消费性相统一、创造性与破坏性相统一、自觉性与盲目性相统一等特征。文化主体可分为个人主体、群体主体、人类主体三大类型,三者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4.
“经济人”与"生态人"的统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与自然的关系原本是依赖关系与实践关系,"经济人"却将其看作利用与被利用、投入与产出的经济关系;囿于此,"经济人"的行为就必然造成生态危机.反思"经济人"行为,走出生态危机的出路是"经济人"与"生态人"的有机统一,即坚持"三个统一"坚持人的发展与自然发展的统一,坚持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化价值目标相统一,坚持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相统一.  相似文献   

5.
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整个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包括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社会全面发展相统一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与自由发展相统一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具体的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6.
用文化人类学与哲学的目光审视,人类婚姻形态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历程。《源氏物语》所展现的日本平安时代婚姻形态演变过程中的矛盾冲突,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规律,而且也为文化人类学提供了一个特殊的个案,反映了各民族文化包括婚姻形态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社会进步的标准是以生产力为核心的社会实践标准 (物的尺度 )和人的发展状态标准 (人的尺度 )的统一。前者是后者的物质基础 ,后者是前者的终极目标。这两者的发展会出现分离 ,其分离实际上是在创造着使自身被否定的前提与条件 ,因为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因此社会发展只能在现实生产力基础上找到人与物发展的现实结合点 ,作到人与物的相对统一  相似文献   

8.
现行否定观因片面强调了事物的自我否定,把外在否定排斥在辩证法研究范围之外,引致了一系列的理论误区。辩证的否定应是自我否定与外在否定的统一,外在否定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它应包含在事物发展的规律中  相似文献   

9.
从否定的观点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否定的观点看徐为民在西方哲学史上,否定(Negation)①问题犹如一个幽灵,在思想的不同发展阶段上不时闪现。芝诺的否定式命题,苏格拉底的否定式诘问,巴门尼德及柏拉图的非存在,莱布尼茨和斯宾诺莎等人的否定与恶,以及黑格尔的辩证否定,无不在思想发展史...  相似文献   

10.
唯物史观作为一种科学的、完备的社会认识论,为社会学理论的构建提供了合理的逻辑前提.具体而言,构建社会学理论的逻辑起点在于人的问题和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前者是社会学的中心问题,因为人是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人的本质是社会学研究的"中轴",社会学研究的直接对象是具体的历史的人;后者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人与社会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这要求在方法论上必须从人与社会相统一、主体与客体相统一、个体与整体相统一的层面进行社会学研究.此外,构建社会学理论还应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具体与抽象相统一、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逻辑原则.  相似文献   

11.
认为人的本质是由“兽性”与“人性”共同构成的。从共时性上看 ,人的本质是“兽性”与“人性”具体的统一 ;从历时性上看 ,人的本质是“兽性”与“人性”历史的统一。人的本质的演进过程也就是“兽性”不断摆脱、“人性”不断生成 ,实现以人性为主的人的双重属性辩证否定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新柏拉图主义的辩证法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柏拉图主义的辩证法思想主要表现为关于世界的统一性和运动变化的思想,关于否定之否定的思想以及范畴学说中的对立和同一的思想。这种合理的辩证法思想是以神秘主义的方法表现出来的,是为其唯心主义思想体系服务的。这种二重性也决定了新柏拉图主义的辩证法对以后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辩证法思想发展的影响也具有二重性。  相似文献   

13.
整体性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重要特征,但直到现在,对它一直缺乏研究。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整体性特征,指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是有许多个首尾相连的近似“圆圈”的否定之否定构成的、螺旋式上升的长过程,可以概括表述为螺旋式上升。正确理解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开端和终点,是认识否定之否定规律整体性特征的关键性环节。螺旋式上升表现为连续性、循环上升性和开放的周期性这样三个特点。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固有的、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互不分离的一个整体;在这三大规律之中,只有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从整体上概括所有事物发展过程的“唯一的运动规律”,另外两个规律是它的某种部分。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对立统一看成是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核心,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战争的爆发.传统模式的解读不仅忽略了列宁帝国主义理论深层构架的否定之否定辩证法,而且也没看到该理论形成过程本身所蕴含的否定之否定发展脉络.列宁帝国主义理论以“生产集中”这个“自在之物”为逻辑出发点,遵从了资本主义“自我运动”的始点:“生产集中”——“自我运动”发展的第一个否定:垄断资本主义对自由竞争的否定——“自我运动”的第二个否定:社会主义对垄断的否定的辩证法大框架,试图探求社会发展的规律,找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的出路和未来.不仅如此,在帝国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中,列宁自身思想的变化:对经典马克思主义自由资本主义和哲学唯物主义的坚信——对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经济决定论和哲学唯物主义的质疑——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超越——帝国主义理论的形成,也淋漓尽致地彰显了否定之否定规律.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一项集思想性、科学性和统一性为一体的工作。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要求理论教育在理念上必须把推进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其根本任务和实践主题。认真总结和反思以往理论教育的经验教训,并真正贯彻和落实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理念,使理论教育显现出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内在统一性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可分割,马克思正是在考察和研究人的现实本质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存在着内在统一性,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具体前提,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研究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及其内在统一关系,明确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旨,对于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笔下的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一部分,具有更高的理论和目标价值,而素质教育是我国现阶段实现这一价值的最佳选择手段;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我们提出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而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旨就是要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在此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是理论与实践、形式与内容、目的与手段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8.
第一生产力的认识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必然经历从自然物质世界到人和社会自身,再到人类精神的客观产物的变化过程。科学技术是人类精神的客观产物,越来越成为人类认识的主要客体,这正是客体自身否定之否定逻辑发展过程的必然结果。清醒认识和主动把握认识客体向科学技术转移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以质疑和否定儒学为基调的20世纪初期,吴芳吉的教育思想体现出鲜明的儒学色彩.为使儒家“诗教”与“礼教”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吴芳吉对儒家的性善哲学与礼教思想进行了具有时代色彩的阐发与扬弃.在追溯吴芳吉儒学思想渊源的基础上,文章分析吴芳吉的性善哲学与文学教育观的密切关联,并从道德哲学的层面析解吴芳吉伦理教育观的具体表现,展示吴芳吉儒学教育思想的历史价值与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学说中蕴藏着丰富的入学思想和生态学思想,使得马克思经济学具有鲜明的人学特征和生态学特征,两者是内在统一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建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始终是把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和自然的解放与高度发展作为自己的经济学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终极价值追求和最高价值取向。这就是马克思学说与马克思经济学双重价值取向的本来面目。探讨马克思经济学双重价值取向理论,使人与人的发展和自然与生态发展问题回归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野,可以确立其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价值维度的地位。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双重价值取向理论的重大发展。这种双重价值追求与取向,正是建设生态文明,形成可持续性经济发展模式的双重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