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针对鲁迅在《上海文艺之一瞥》中指斥创造社“才子+流氓”的批评,郭沫若在其自传《创造十年》中通过重构创造社历史进行了自我辩护。他既有意建构创造社“挽救新文学危机”的发生之因,塑造其“建设新文学”的历史地位,又以“行帮意识”为中心梳理了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的论争史,将双方冲突转换为党同伐异下的不理智行为以弥合观念立场上的对立。这既是出于维系左翼阵营内部统一战线的考量,也为解释创造社之转向革命做出了合理铺垫。而有意塑造创造社打破文化垄断与话语霸权的反抗者形象,则为证明其历史先进性提供了有力支撑。“以传写史”的自传创作折射出五四一代在文坛格局发生重组的1930年代试图掌握阐释历史主动权与自我经典化的动机。  相似文献   

2.
长篇《第三代》在萧军的全部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一问世,就引起文坛的重视。有的评论曾称誉它是“一篇雄浑、沉毅、庄严的史诗”。①这种评语首先是基于作品对历史的广阔而又深刻的反映。小说所提供的生活画面是从辛亥革命成功后的特定历史时期开始的,地点则是  相似文献   

3.
一、天下滔滔骤起一声清醒呼唤《文学杂志》创刊之时,正值台湾“战斗文艺”声浪高涨之际。台湾当局鼓吹所谓的“战斗文艺”起始于1950年3月,台湾当局设置了“‘中国’文艺奖金委员会”并宣布:该会将以较高的奖金和稿酬对外征集“反共抗俄”的作品。“五四”时该委员会给一批“反共抗俄”作品发了奖。自此,所谓“战斗文艺”的浪潮掀起。虽然这股浊浪大有淹没台湾文坛之势,但却也有人责问“文奖会”:“为什么非反共抗俄的作品不鼓励?”《文艺创作》“为什么非反共抗俄的作品不刊载?”也有人讥讽这种所谓文艺是“八股口号”,  相似文献   

4.
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一个突出口号是“革命排满”,如何认识和评价这个口号,至今仍然存在不同看法。“革命排满”口号的实质是什么?它的历史作用怎样?有必要进行探讨。本文试图就此问题提出一点看法,以就教于史学界。一、“革命排满”口号的实质是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朝封建政权。  相似文献   

5.
就辛亥革命史的研究而言,孙中山“民族主义”及“驱逐鞑虏”、“排满”等口号的研究,多半停留在理论上。民族资产阶级在实践中究竟如何对待满族?辛亥革命后,统治中国达二百数十年之久的满族,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但其具体情况究系如何?辛亥革命后,满汉“融合”的趋势加强,速度加快,其究系如何“融合”?本文试图以驻防八旗在辛亥革命  相似文献   

6.
才子与佳人是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他们在小说中地位的重要,从这类小说由当时的“佳话”被今人冠以“才子佳人”之名这一现象即可看出端倪。鲁迅先生说,才子佳人小说所述“大率才子佳人之事,而以文雅风流缀其间,功名遇合为之主”。在这类小说中,才子与佳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他们对于婚姻,功名的追求和美好结局,是作者寄托幻想,发泄其黄粱事业的极好题材。因此,准确把握才子  相似文献   

7.
也许是有意为之,也许是生活的发展使然,赵树理建国前的成名作和建国后的第一篇作品都是描写农村婚姻问题的小说,小说里都有一位饱尝封建婚姻之苦却仍然干涉女儿婚姻自由的母亲,两位母亲又都有绰号,一个叫“三仙姑”,一个叫“小飞蛾”,赵树理的这两篇作品就是曾经给文坛带来很大震动的(小二黑结婚)和(登记)。关于这两篇作品的主题和人物形象的个案分析,以往的评论界有过很多评价,它们是赵树理坚持文艺大众化原则、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笔法反映农民心声的优秀作品;但是将两篇作品中的人物提取出来作一比较分析,并从中窥探赵树理…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长篇小说之——《倪焕之》,是叶圣陶的重要作品。它真实地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历程和精神面貌。作品描述了富有革命性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倪焕之,怎样受时代壮潮的激荡,又怎样从希望——奋起——失望——再希望——再奋起,直至幻灭的过程;这就明确地告诉人们:“倪焕之”式的革命道路是走不通的。而长期以来,不少评论者认为倪焕之到上海后,思想有了质的飞跃,是“从埋头教育到群众运动,从自由主义到集团主义”(茅盾《读(倪焕之)》),是“由最初的改良主义性质的教育救国,到后来转向  相似文献   

9.
几年以前,我曾在《“排满”与民族运动》一文中,着重从民族运动的角度说明“排满”口号的近代蕴含,指出这次运动总的趋向是谋求“建立最能满足现代资本主义这些要求的民族国家”。现在,我则着重从民主运动的角度,对以“排满” 为战斗口号的辛亥革命作政治文化方面的考察。  相似文献   

10.
论黄遵宪的改良主义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出色的外交活动家,也是戊戌维新时期重要的政治思想家。其以“诗界革命”的口号饮誉近代文坛,又曾在19世纪末的中国政治舞台上扮演过重要角色。此前,史家们在提及这一历史人物时,往往只注重其作为文学家和外交家的成就,而对其政治...  相似文献   

11.
再议“革命军起、革命党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订正相关史实 ,厘清原初意义的基础上 ,试图着重说明“革命军起、革命党消”这一口号之所以在辛亥民初产生重大影响 ,与当时普遍流行的“革命党非政党”的观念及民初政党政治的实践有紧密关联 ,而这一口号的长期为人诟病 ,则与孙中山重组、改组国民党时对辛亥革命的总结及后人有关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整体记忆有关  相似文献   

12.
"嘉靖八才子"与明代正、嘉之际文坛的复古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以李、何为代表的前七子掀扬的复古思潮,流延至正、嘉文坛激起了不同的回应,演变成或承续其绪、或悖逆其势的两极发展态势,“嘉靖八才子”成为体现此际文坛复古发展态势的一个缩影。他们在文学复古问题上作出的具体反应,涉及到对于前七子文学活动性质的不同理解以及对文学自身价值功能认知上所存在的差异性。“八才子”文学态度的歧异分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正、嘉之际文坛复古态势发展变化的某种复杂性和曲折性,显示了不同复古取向之间形成的对抗情势。这除了体现对相关问题的反思趋于深化之外,也表明它们彼此的分歧在朝内在深层的角度扩展。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革命派的宣传却非常突出“反满”.这是为什么?本文剖析了“反满”口号的社会、历史原因,“反满”宣传所取得的巨大成效及消极影响,从一个侧面论证了“辛亥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不是中国社会内部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要求突破封建制的藩篱,而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必须走资本主义道路”,从而使人们通过对“反满”问题的研究,对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有较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上海商务总会是辛亥革命时期的重要资产阶级团体。辛亥革命前其部分成员逐渐看穿清政府"预备立宪"的假象,纷纷选择革命道路,加入中国同盟会,配合革命党人开展革命活动;在光复上海之役中,更是通过总会所控制的商团武装力量直接参与革命,促成上海光复,加速了革命高潮的到来;上海独立后,商务总会又为沪军都督府提供财政支持,最大程度地缓解了军政府面临的财政困难,为辛亥革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莫里森的作品:当代美国黑人文苑中的一朵奇葩葛立权,张贞爱如今,美国文坛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一黑人小说文学,正出现着异军突起之势,在迅速地发展着。这些反映黑人生活的文学作品,又大多出自女作家之手,这不能不引起世界文坛的广泛关注。自70年初至今,美国文坛上涌...  相似文献   

16.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文坛的短篇小说巨匠,宣泄“人性自私”是其一系列作品的显著特征.芥川之所以在其一生的艺术创作中反复地把“人性自私”作为宣泄的对象,是因为其内心的不安.而这种不安,又主要来自其婚恋的失败,家庭教育的缺陷,社会的动荡以及自身被激活了的集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17.
“写真实”与“写本质”是文艺界长期争论不休的老问题,而且这两者总是被置于对立的地位。打倒“四人帮”前,“写真实”是作为修正主义的口号屡遭批判的;打倒“四人帮”后,恢复了“写真实”的地位,写真实被视为艺术的生命。但近年来,由于文艺创作中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倾向,也产生了一些格调庸俗低下的自然主义作品,有同志就对“写真实”这一命题怀疑起来了,甚至主张废弃这一口号。与此同时,有同志又重申“写本质”的主张,认为“在整个文学艺术领域里,‘写本质’的要求是一个有普遍意义的原则”,是“一  相似文献   

18.
王安忆是我当代文坛的后起之秀,一位二十九岁的上海女作家。她从七十年代末步入文坛,便显示出其独特的创作风格。有人说:“美是王安忆作品的总的主题。”也有人说:“因为王安忆真实地反映了生活,所以她的作品就美。”确实,她笔下那些文雅、恬静、多思、沉着,内向的少女形象,她们插队、劳动、回城、工作、学习、恋爱的各种生活侧面,真实地再现了中国青年从  相似文献   

19.
上海商务总会是辛亥革命时期的重要资产阶级团体.辛亥革命前其部分成员逐渐看穿清政府"预备立宪"的假象,纷纷选择革命道路,加入中国同盟会,配合革命党人开展革命活动;在光复上海之役中,更是通过总会所控制的商团武装力量直接参与革命,促成上海光复,加速了革命高潮的到来;上海独立后,商务总会又为沪军都督府提供财政支持,最大程度地缓解了军政府面临的财政困难,为辛亥革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一个竹匠师付的儿子,断断续续读了几年小学、中学,从渐江山区来到上海,一心要投身左翼文化界;果然在短期内如愿以偿,靠翻译立足,以杂文进入文坛,成为“左联”的一员。——他,就是深受鲁迅影响、亲受鲁迅教诲,后来却在“两个口号”论争中惹出事来,后来追念前情、悲痛无已的徐懋庸! 徐懋庸的成为杂文家、翻译家,是经过了艰苦的努力的。他在辛亥革命前一年诞生于浙江省上虞县下管镇,一个贫苦的竹器手工业工人的家庭里。勉强进了小学,用的是学名徐茂荣。一九二一年高小毕业,家贫无力升学,先从族叔徐叔侃学,后来随父亲进山贩卖和修理纱筛(竹器名)。因为国文成绩出众,次年被族中长辈、小学校长徐用宾聘为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