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是缓慢发展时期(公元前21世纪—前5世纪)。与西方※同期相比,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起步晚、速度慢、成果少。古埃及和巴比伦大约在公元前三千年就进入奴隶社会,中国进入奴隶社会的时间比它们晚一千年左右。据15项重要科研成果统计,西方的发明、发现时间比中国平均早一千五百年左右。第二个是蓬勃发展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14世纪)。公元前5世纪,中国提前进入了封建社会,这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腾飞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发展速度怏、成果多是这个时期的显著特点。据二十项重要科研成果统计,中国的发明发现时间平均比西方早一千年左右。从  相似文献   

2.
呼伦贝尔地处中国东北边陲,与俄国有1010公里的边界。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俄国人在呼伦贝尔活动长达300多年,特别是中东铁路修筑及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大量俄国人进入呼伦贝尔定居,呼伦贝尔成为中国境内俄侨主要聚居地之一。  相似文献   

3.
清代的康熙皇帝,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具有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其一生致力于安邦治国,对平息叛乱割据、维护领土主权、抗击外来侵略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对东北的经略与治理,使东北进入了历史上空前的统一、繁荣与安定时期,功不可没。一清初,朝廷对东北...  相似文献   

4.
佟冬主编、张本政和刘家磊等同志编写的《沙俄与东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年出版)是近年来中俄关系史研究、也是边疆史地研究著作中较为成功的、独具特色的专著。该书论述了从17世纪中叶至十月革命期间中国东北地区同俄国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含内容包括双方之间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相似文献   

5.
一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初叶,世界上出现了蜚声全球的三大君主:即中国清王朝的康熙皇帝,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的彼得大帝和法国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四。康熙在位六十一年,创造了“康熙之治”,引发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发展高峰,康熙素以文治武功著称于世界。世界上凡是文化比较发达的民族和国家,一直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评论着中国的康熙。康熙健在的时候,西方人已经为康熙的聪明睿智和卓越的政绩所惊异。一六九七年,法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萨满教条释文说:萨满教是近存晚期原始宗教的一种。曾广泛流传于中国东北到西北边疆地区操阿尔泰语系满洲——通古斯、蒙古、突厥语族的许多民族中,鄂伦春、鄂温克、赫哲和达斡尔族到20世纪50年代初尚保存该教的信仰。因为通古斯语称巫师为萨满,故得此称谓。”回鹘是中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原始信仰也是萨满教,所以,萨满教研究是回鹘历史研究中不可忽视的课题。众所周知,  相似文献   

7.
中国自秦汉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后,曾有过四次分裂时期,即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 南北朝时期(公元317—589年); 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960年)和南来西夏金时期(公元1127—1279年)。这四个时期横亘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构成了统一与分裂交替演进的历史脉胳。在这个发展脉胳中,中国始终处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阶段。显然,统一与分裂的交替运行和相互作用,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因此,分析统一与分裂的历史条件和原因,必须同中国封建社会的内部矛盾、结构和特点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正>我们这个时代的读者,为什么对研究17世纪的一个中国思想家王夫之(1619—1692)的哲学思想会感兴趣?  相似文献   

9.
“黄土地”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它曾经生气勃勃,创造了中国古代早熟的农业文明。直至13世纪的宋朝,中国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都处于当时世界的前列。到了16、17、18世纪,也就是明朝的后期和清朝的前期,西欧各国相继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国社会仍旧停留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结构中,中国落后了。换言之,“黄土”明显地板结了。“黄土”何时出现“板结”?我认为,从逻辑上说,“板结”当早于“中国落后”,大体在宋朝之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开始走下坡路之时可视为黄土出现板结之日。  相似文献   

10.
姜孟山教授,1939年7月26日生于吉林省和龙市.1964年毕业于延边大学历史系。当年到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工作,1972年调到延边教育出版社当编辑,1978年调到延边大学工作至今。其间,1984年至1985年,在朝鲜金日成综合大学进修,从事朝鲜封建社会土地制度和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比较研究。1995年8月至1996年2月,在韩国高丽大学研究百济与中国各朝代的关系问题。1989年访问日本大阪经济法科大学和筑波大学,参加了多次国际学术会。长期以来,他从事朝鲜历史、中朝关系史、东北地方史研究工作。主讲朝…  相似文献   

11.
前言 《辨奸论》是北宋末年、南宋初年大地主阶级顽固派的御用文人邵伯温①,托名苏洵②伪造的一篇攻击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谤文,是一株尊儒反法的大毒草。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北宋时期,中国封建社会逐步向后期过渡。代表大地主阶级腐朽势力的大官僚顽  相似文献   

12.
14—17世纪,是欧洲封建关系逐步崩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和成长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西欧各国先后发生了市民资产阶级借鉴古希腊、罗马文化来表达其愿望的文化思想运动,出现了复兴古代文化的繁荣景象,历史上称之为“文艺复兴时期”。新  相似文献   

13.
英国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进程始于中世纪,先后经历11—13世纪的“快速发展期”,14与15世纪的“衰落停滞期”,16和17世纪的“恢复期”,18和19世纪的“加速发展期”,以及20世纪的“完成期”等不同的历史时期。英国城市化历史不仅留下一些经验,也出现过许多失误和教训,其中有些失误在今天第三世界城市化过程中还不断重演。反思这些失误和教训是正确认识英国城市化历史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姚文仪 《社会科学》2006,3(11):116-123
14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中西方社会的发展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趋势:政治上,中国是“皇权”制,西方是“王权”制;经济上,中国是“重农抑商”、“禁海政策”,西方是“重商主义”、“拓海政策”。不同的发展趋势最终导致了中西方社会发展的不同结果。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许多学者致力于中国封建经济结构的研究,试图从中寻找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内在原因。然而,由于学术界对于封建经济结构的见解不尽相同,往往难免“学者多方,歧路亡羊”。我们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不同于欧洲和日本的纯粹封建社会,而是以地主制为中心所建立起来的一种生产关系”。因而,无论是研究中国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16.
16——19世纪初西方殖民者对澳门的争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40年,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同时也是列强对中国处心积虑侵略的一个结果。而16——19世纪初他们对澳门旷日持久、尔虞我诈的争夺,则可以说是这一结果的前奏。 一、葡萄牙觊觎澳门之得逞 14、15世纪,西欧一些国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不  相似文献   

17.
<正>作为"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学术丛刊乙编"之一种,荣新江、党宝海主编的《马可·波罗与10—14世纪的丝绸之路》2019年6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为2016年11月召开的"马可·波罗与10—14世纪的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全书分三个主题,共收录中英文论文24篇。"马可·波罗研究"主题是对《马可·波罗行纪》一书的文本及其所反映历史问题的研究:如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如何通过元代外国人名的译写特点在汉文史籍中寻找马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土地买卖历来被视为“万恶之源”,为人们骂了两千余年。至今,很多学者仍将其看作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一个主要原因。然而,大量史料和研究成果表明,从十一世纪起,买卖亦已成为西欧土地转移的主要手段,从十三世纪起,它已不受任何限制,十五世纪后,上自国王,下至农民,则都卷入了土地买卖的漩涡。结果,所有过去享有封建土地权的人,事实上都被剥夺权利。随之,封建主义生产方式衰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同样是土地买卖,却引出了迥然不同的结果,这只能说明一切把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归咎于土地买卖的结论无法成立。显然,要想找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真正原因,就不能将视线停留在土地买卖这一现象之上,而必须深入探讨现象后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对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学者们历来见仁见智。作者从社会系统内外两个方面对此进行分析,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原因,就中国封建社会系统内部的结构和特点而言,是一个政治化的双层社会,妨碍了中国封建社会系统内部的自动变迁;就中国封建社会在一个大的系统环境中考察而言,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的历史性封建超级大国地位,更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趋势。因而内外因共同造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  相似文献   

20.
产生于十八世纪中叶的我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以生动的艺术形象向人们展示了一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阶级斗争史。《红楼梦》七十三回到七十七回抄检大观园展开的一场两个阶级的生死搏斗,集中地体现了封建社会末期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形象地表现了封建社会在新生的革命力量的打击下,走向急剧衰败的历史,生动地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