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们无法拥有一个绝对纯净的世界,承认这一点是无奈的,但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承认的事实。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看待问题的尺度才能是有效的,同时也更具有科学辨识力。  相似文献   

2.
西方人的思维是具象中的抽象,中国人恰恰相反,我们善于总结而西方人善于演绎,这也是西方人无法翻译中国诗词的一个原因。但“玲珑”好像是一个特例,它在思维上符合东方,在理解卜更靠近西方,它绝对是一个纯粹的自定义词汇,但它又和“美丽”这样的自定义词汇不同,因为它加进了中国人的一种好玩的思维方式──通感,就像雨打梧桐和雨打残荷的声音没有什么不同,但中国人总会找出它们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个关于过去和现在的时间故事和社会变动的展览和记录。艺术家们以摄影作为探讨中国社会“时代命运”的未解之谜的手段,阐述他们对于时代转变和因为物转心移而兴衰消长的社会现象的观察。我们也许能够理解一件事物或一个地方因为政治经济和产业形态的转变而逐渐衰颓的社会变化,一如我们理解在当今世界的另一头,有北京、上海、新德里、孟买、纽约、莫斯科这样的城市,在同样的时代变化中剧烈地成长、富裕和壮大。对于同样来自全球化的影响,更广大的一群正在没落、萎缩,并伴随着失业、贫穷、生活失衡和社会分裂。而这些今天已经在我们脑海中极为模糊和粗糙的存在的事物,曾经也是风光无限地占据过历史的舞台!如今,这样的边缘地带和“进步世界”之间存在着超乎我们所能想象的时间、空间断裂和距离。然而,是八位艺术家将它推向我们的眼前。陈家刚、缪晓春、慕辰、邵逸农、史国瑞、何崇岳、于翔、朱岩使原本沉默的时空、人物开始对我们陈述他们自身。  相似文献   

4.
《金色年华》2013,(2):63-65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是人性大解放的时代,也是欲望大放纵的时代;是欢笑高歌的时代,也是哭泣悲呜的时代:是礼崩乐坏的时代,也是信仰重建的时代.面对这样一个希望与失望并存、枪炮与玫瑰齐飞的时代大变局,我们该何以自处?  相似文献   

5.
“年龄”的“龄”字中含有一个“齿”,古代又常将岁数称为“年齿”,从中,似乎传递着这样一个消息:我们祖先对牙齿一直有着足够的关注。譬如,拿常见的牙科疾病“龋齿”来说,对它的报道,我国就可追溯到公元前13世纪,商王武丁时代的甲骨卜辞,比古希腊和古印度对此的最早记载均要早七百年,比古埃及更要早上千年。我国无疑是牙病防治医学的故乡。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不仅使各行各业焕发了生机,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他们无法回首往日计划经济中的荣耀,更无法避开市场经济发展中“生与死”的抉择。现在,任何一个单位和群体在改革大潮中驻足或停顿,就会意味着进入“死亡”的漩涡……  相似文献   

7.
陈壮德 《职业》2011,(10):59-59
这是一个需要职场从业者不断学习的时代。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说过:“下一个社会与上一个社会最大的不同是,以前工作的开始是学习的结束,下一个社会则是工作开始就是学习的开始。”很明显,我们现在所处的阶段正是“下一个社会”。  相似文献   

8.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这一点,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而言,更是如此。教学实践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发现:同样的问题,这样问,学生懵住了,那样问,学生会柳暗花明:这样问,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而那样问,则会“一潭死水,微波不现”。原因何在呢?我认为,能否科学地设计出灵巧、新颖、易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是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9.
从芙蓉姐姐到凤姐,从艳照门到兽兽门,从犀利哥到伪娘,层出不究的八卦事件,赚足了世人的眼球。仿佛直到现在我们才相信,世界真的可以无奇不有。有人总结说,我们已经进入了“重口味时代”。这样的一个时代,让人难以捉摸,令人欢喜,也使人忧虑。  相似文献   

10.
蔡晨瑞  杨波 《女性大世界》2004,(11):128-129
“怜香惜玉”这词儿好像是专用在男人身上的,一怜一惜,一香一玉,一个男人“怜惜”一个“香玉”般的女人,看似风雅极了,也许就是因为它的风雅,我们大多数是在小说,电影中才能找到这样的男人和女人,在怜香惜玉的男子中贾宝玉当推首位,就连最近新播的《五月槐花香》中的穷伙计佟奉全也不例外。但他们之间有一个共同之处——都没把怜香惜玉进行到底。因为这样的“游戏”一旦开场,就不再是能由男人说“停”就“停”得下来的……  相似文献   

11.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最新公布了一项全国性的调查结果: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我国有3000万青少午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自杀成为青少年人群的头号死因。而绝大多数的父母对孩子是否有过自杀的念头一无所知。“自杀?这个词离我的孩子很遥远,他还那么年轻呢。”这是许多父母的想法,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掉以轻心是多么的可怕,一旦发生悲剧,一切都将无法挽回。如本刊第一个案例中的父母,对不小心犯了过错的孩子,百般斥责,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在不知不觉中把他推向了死亡的深渊。还有很多孩子不了解死亡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父母对孩子总是忌讳提及“死亡”这个字眼,当有亲人离去的时候,总是告诉孩子“他们去了天堂,去了一个幸福的国度”。而这些对死亡概念模糊的孩子受一些网络或嫫体宣传的影响,容易去模仿或去体验死亡的感觉,却不知道生命只有一次,是一次永远的单行线,无法回头和重演,单纯的晓梦就是这样将自己的生命终结在卫生间里的。一个人的自杀会给亲朋好友带来巨大的伤害,将成为他们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痛。一个孩子的自杀,将直接导致一个家庭希望的破灭。是什么促使他们亲手将自己年轻的生命扼杀,选择这样一条不归路?我们在震惊和扼腕叹息的时候,是否该警醒和反思,去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将他们从死亡的悬崖边拉回来呢?  相似文献   

12.
死亡,人生的终极,一道生命恐惧而又无法回避的难题;一个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不能不思考的问题;一个神秘而又现实、不能不猜又难以猜透的谜题;一个牵涉人类文化许多领域的大问题。自从人类诞生,它就伴随着社会发展。文学家巴金说过:“像斯芬克司的谜那样,永远摆在我眼前的是一个字——死”。哲学家叔本华断言:“如果没有死亡的问题,人类便几乎不会进行哲学思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人,对死有着不同的理解,不同的选择。不同的价值,不同的追求,不同的生存环境,对死有着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方式。每当祭奠亡灵的时刻到来——中国的清明、冬至,日本的新年祭祖、彼岸会,欧洲的万圣节人们在祭祀同时,引发对死亡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曾经说过:“生如夏花之绚烂。”毫无疑问,热爱生命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和境界,但是他还曾说过: “死如秋叶之静美。”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避免面临死亡,但当我们不得不面对触手可及的死亡时,不禁自问:对于死亡我们真的做好准备了吗?在幸福而平静的死亡和痛苦挣扎的求生之间我们又将如何做出抉择?  相似文献   

14.
向死而在     
死亡,其实离我们每个人很近。家人的遭逢以及社会的变故都可能让死亡直接或间接降临在我们面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经说,真正的哲学其实是练习死亡。中国的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其实,反过来,未知死,焉知生?又何尝不是?!于我们而言,死其实是一个大限,我们的生活因为死亡的存在而折射出截然不同的意义。这可以进一步解读海德格尔所言:向死而在。  相似文献   

15.
不知从何时起,在青春的词典中又多了一个“COOL”(中文译为“酷”)。这是其他言语无法表达的。其中的意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总有些年长的人带着几分好奇发问:“什么叫酷哇?”我们只会相机一笑,“染上黄发,穿上黑色,徐上黑唇膏,这就是——酷吧?”记得上中学的时候,正流行着“我的梦中情人要有一头乌黑靓丽的长发”的广告词,众多华仔的崇拜者悄然地留起了长发,还总要染上一点黑色,那是一个崇尚黑发的时代。女孩那颗驿动的心总是在追寻时尚,追寻美丽,当发现街上到处是乌黑长发的青春女孩,似乎拥有的是同一个人的影子时,…  相似文献   

16.
华裔“虎妈”蔡美儿登上了《时代》周刊封面,美国人说:蔡美儿用她剃刀般锋利的笔,让整个美国的父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就是她所说的“失败者”?(1月30日《现代快报》)  相似文献   

17.
《资源与人居环境》2008,8(11):76-80
发生在四川汶川8.0级地震目前已经造成6万以上人员死亡,北川全城几乎完全被毁,80%的建筑倒塌。在震中的汶川地区,全部通信中断,灾难发生了24个小时之后人们还是无法与汶川取得任何联系,公路、桥梁完全损坏,天气恶劣暴雨发生,飞机无法空降,只能步行前进。在大自然的灾害面前,我们切实地体会到人是多么的渺小。灾难降到无辜的人们头上,他们是那么的悲惨,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所以,我们在经历了这场浩劫之后,应真真切切地从此次地灾中领会到自然界告诉人类的自然运行规律。大灾之后有必要将科学防震知识重申于众,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会的。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个“秀”的时代,我们所有的行为、所有的精神指认都明显地被刻上了“作秀”的痕迹。我们在“秀”中认识着这个世界,在“秀”中越来越迷失了自己。我们渐渐地不知道我们所做的哪一个是出于良心或道德的自觉,更不清楚我们的行为最终将会获得什么。 “秀”来自于英语的 “SHOW’’,原意有“展示”的意思。中国历来是尊崇儒家的中庸之道的,任何张扬和外现都有违传统道德,因此,任何 “作秀”在我们听来都有“作假”的意思。《新周刊》在1999年的最后一期做了当年的盘点,其中的“八大秀”在我看来大多数都是闹剧。也正是在…  相似文献   

19.
简单的答案     
某位大使向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询问成功的秘诀时,安南讲述了这样一件往事:我至今记得17岁时老师给我们上的一堂课:一天,库马西寄宿学校的一位老师走进教室,手里拿着一张画有一个黑点的白纸。他问我们:“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我们齐声答道:“一个黑点!”这时,老师说:“难道你们谁也没有看到这张白纸吗?在今后的生活中你们可不要这样啊!”  相似文献   

20.
我们都爱自己的孩子,我们给予孩子数不清的、甚至叫他们无法承受的爱,因为我们“望子成龙”。于是在“先儿孙之忧而忧,后儿孙之乐而乐”的爱心之下,出现了家庭中的“老少错位”现象。你观察一下,你的家庭也是这样吗?或留意一下,你亲朋邻里的家庭是不是这样子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