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本论》的逻辑结构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是资本主义经济内部结构的理论表现。本文通过三个部分分析了《资本论》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结构,分别是第一卷中商品进展为资本的过程;第二卷的逻辑结构;从第一卷到第三卷的过程即由剩余价值到各种形态的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具有抽象的和具体的两种形态。抽象形态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和《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 ,具体形态的内容主要体现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至第三卷的第七篇中。这一划分既符合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历史发展过程 ,也是马克思总结古典经济学派失足的教训 ,运用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辩证方法创立政治经济学体系的结果。这一划分在理论上可回答长期以来国内外一些论者对《资本论》的诘难 ,并对深化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和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①的导言中曾经指出,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科学的方法。在《资本论》②第一卷第一版的序言中,也提到抽象法的重要。当然,在《资本论》中所采用的方法并不限于抽象法,而是由抽象到具体的方法。首先,从《资本论》总的理论体系看来,正如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所指出的,是按照商品——货币——资本的次序来论述的。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商品经济,而且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形式。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追溯到商品经济的低级形式——简单商品经济。他从简单商品经济的分析中,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1857年8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中论述了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同年11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提出了从一般到特殊、再到个别的方法,1872年在《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二版第一章中阐明了从形式到内容、又从内容到形式的方法。这三个方法是马克思用来建立《资本论》结构的基本方法。《资本论》的逻辑结构和方法是哲学社会科学的辉煌成就,是马克思留给世界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一项宝贵遗产。研究《资本论》的逻辑结构及其方法,对于开掘《资本论》的伟大理论宝库,对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中,对抽象上升到具体作了具体而深刻的论述。本文就学习《导言》中关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方法的体会谈点认识。 马克思在《导言》中对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作了这样的表述:“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只是思维用来掌握具体并把它当作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的方式。”显然,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理论体系的叙述方法,当然也就是《资本论》的叙述方法。要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这种方法,就不能不弄清楚叙述方法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与研究方法的从具体到抽象中的“具体”和“抽象”的不同含义。研究方法中的“具体”是指生动的直观,即尚未被认识了的感觉“具体”。叙述方法中的“具体”是已经被认识和掌握了的理论“具体”,是被思维“复制”出来的客观存在。研究方法中的“抽象”,是指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把握;叙述方法中的“抽象”是指经济范畴本身规定性的多少,因此它是相对的。货币对商品来说,货币是个具体范畴,商品是个抽象范畴;而货币对资本来说,货币是抽象范畴,资本是个具体范畴。  相似文献   

6.
薛志贤同志在《学术月刊》1982年第6期发表的文章中,就《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的结构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他不仅“没有使问题得到清楚的解决”,而且产生了新的混乱。例如,他认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在概念上和历史上,都先于货币。”我认为这里有两个错误: 第一、《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第一节的第一句话就是“假定金是货币商品”。这就是说,马克思研究货币的各种职能是以货币,  相似文献   

7.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马克思建立《资本论》的范畴体系的基本方法之一。笔者认为:学术界中有人错误地把这一方法理解为从简单范畴向复杂范畴外在进展的知性方法。所以,本文拟从马克思的世界观出发,联系黑格尔的思辨方法和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的理论方法以及《资本论》中的其他辩证方法来考察和阐明马克思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的客观基础和辩证本性,以期正确、有效地运用这一辩证方法。  相似文献   

8.
利润范畴在《资本论》中据有重要的地位。它是马克思整个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劳动价值理论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重要的中间环节。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利润范畴在《资本论》中的地位。 利润范畴是马克思分析社会资本总体的始点 在《资本论》第一、二卷中,马克思是以产业资本为典型展开分析的,一些经济范畴都是围绕着产业资本的运动规律而一个个展现在读者眼前的,这时,马克思抽象掉现实存在的各种具体资本形式是理论分析上所必须的。但是,作为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仅仅停留在抽象阶段是不够的,还必须由抽象走向现实的具体,所以,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说:“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 (第29页)马克思在进行社会资本运动的整体考察时,为什么首先从利润范畴的分析着手? 我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即社会资本总运动过程,既是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统一,又是各种不同形式的资本(除产业资本以外,还有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农业资本等)在社会再生产总过程中各种具体运动过程的统一。马克思在分析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总体资本运动系统时,始终抓住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这一实质。马克思指出,  相似文献   

9.
李佃来 《中国社会科学》2023,(11):105-123+206-207
《资本论》的创作方法是研究者们不能绕开或回避的重大问题。《资本论》创作方法的内核,是马克思在黑格尔的基础上予以唯物主义改造的辩证法。马克思之所以对辩证法给予了高度重视,与他向纵深不断质询、追问和探索的问题意识和致思路向分不开。马克思对辩证法的灵活运用,充分体现在他对从抽象到具体这一逻辑方法的贯彻上。从抽象到具体不是演绎逻辑,而是辩证逻辑,它构成了《资本论》创作方法的逻辑形式。《资本论》的创作方法既包括研究方法,也包括叙述方法。这两种方法构成一个整体,对于它们的理解,都要落脚到从抽象到具体。另外,《资本论》的创作方法作为一个方法论和认识论问题,也是一个关涉到如何把握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的本体论问题。以从抽象到具体为逻辑形式的辩证法所通达的认知层面,正是我们把握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最该到达的本体界面。在这个本体界面上得到展现的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0.
读了高凤歧同志《论(资本论)中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一文(见《河北学刊》1983年第一期),颇受启发,但对文中提出“做为《资本论》起点的商品,只能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的见解,不能苟同。由于弄清楚作为《资本论》理论起点的商品性质这个问题,不但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而且直接关系到对《资本论》理论体系的理解。因此,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与高凤歧和其他同志讨论,请教。 我认为作为《资本论》理论起点的商品(即第一卷第一篇所研究的商品),其性质不能是资本主义的商品,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分析得到说明: 第一,资本主义商品是具有特殊经济规定性的商品。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曾多次指出资本主义商品是按资本主义方式生产的商品,是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是资本的产品。这种商品,《资本论》简称之为商品资本或“商品产品”,用符号 W’表示。作为资本主义商品,从逻辑上或历史上讲,只能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马克思说:“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就是资本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历史理论是基于"劳动发展史"的理论,劳动范畴是马克思社会历史分析的基本范畴.但是,由于马克思没有建立起从抽象到具体的历史理论体系,其劳动范畴的内涵与外延并不清晰,这成为相关研究的重要障碍.本文主要以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章)的相关文本为依据,对劳动范畴的基本内涵进行解析,按照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次序界定了劳动、生产、社会劳动、社会生产这四个基本概念,并明确了其相互关系,理清了劳动范畴的基本概念结构,为进一步梳理马克思历史理论的概念体系与逻辑结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有的同志认为:"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中马克思着重考察了商品的价值,而把商品的使用价值,作为物品的有用性抽象掉了.然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并没有在马克思的视野中消失,随着《资本论》的逻辑进程,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提出了社会使用价值这一经济范畴,而这一范畴长期以来被经济学界忽视了."并提出商品的社会使用价值的含义有三点:"一是社会的使用价值和单个商品的使用价值一样,指的也是物的有用性,即能否满足社会需要."二是社会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指出:“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但是要达到这一点,只有用我的方法。”①也正因为这样,几代人为探索《资本论》方法而殚精竭力地苦苦思索。然而,对于中介方法——这个几乎贯穿于这个宏篇巨制之始终的唯物辩证法中的重要方法却被忽视了。《资本论》共3卷17篇98章,只有第1卷第2篇只有1章,即第4章。在第五篇中,马克思从简单商品生产出发,研究了商品和货币,因为资本主义是在简单商品生产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前提;在研究商品和货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卡尔·考茨基没有遵照恩格斯的指示,把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手稿编辑成《资本论》第四卷,而另以《剩余价值学说史》为书名单独予以出版。他还为《剩余价值学说史》写了一篇“编者序”,并说: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手稿,“不能算是《资本论》的第四卷,不能算是前三卷的续篇”;而是“与前三卷并行的著作,象第一辑《经济学批判》与《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相并行一样”。有人十分赞赏考茨基的上述作法和看法,并据此断言: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手稿不是《资本论》第四卷,不是政治经济学  相似文献   

15.
抽象和具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对重要范畴,在《资本论》的逻辑中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它们是一对具有内在联系的矛盾统一的范畴。本文着重论述《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关于具体范畴的两种含义(实在具体和思维具体),以及它们和抽象范畴的辩证关系,这对于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逻辑方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所有制是渗透在社会生产过程 一切方面的利益关系 马克思是从物质资料的社会生产过程总体出发来考察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在《资本论》中,除了第一卷第七篇第22章有一节标题涉及所有制以外,再没有以所有制为专题的篇、章、节了。但是,《资本论》研究的所有主要规律和范畴,无不同所有制有关。所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所有制,实际上是被当作资本的整个生命活动的控制系统,从资  相似文献   

17.
《资本论》中论述了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还是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直存在着争论。争论双方似乎都能从经典著作中找出“根据”。一种含义也好,两种含义也罢,我们认为都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资本论》第一卷和第三卷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论述。既不是两种含义,也不能笼统地讲是一种含义。它们是抽象和具体的关系,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般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的关系。一、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掌握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资本运动的理论,在马克思《资本论》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资本论》第二卷完全是研究资本运动的。在第二卷中的第一篇和第二篇,马克思考察了单个资本也就是社会资本中的一个独立部分的运动,而第三篇则考察了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因此,要研究社会主义的资金运动和资本主义的资本运动底具体区别,是要化功夫的。特别是,  相似文献   

19.
列宁在其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经常把这一本书同《资本论》加以比较。这种比较对研究《资本论》的逻辑问题,乃至对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逻辑学,都具有重大意义。将《精神现象学》同《资本论》加以比较,也是这样。 在《资本论》中,也和在《精神现象学》中一样,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这两种上升方法,不是彼此对立的,而是一个统一的认识方法。  相似文献   

20.
有些《资本论》的研究者,在认定资本主义工资是分配范畴的前提下,在那里论证马克思为什么把属于分配问题的第六篇《工资》,放在阐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第一卷里,并批评他人不应该把第一卷只看作是研究生产的,应当看到马克思在那里还研究了价值的分配问题。例如,骆耕漠同志不久前在一篇很有价值的研究文章中,就是这样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