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历史合规律性合目的性问题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曙光 《北方论丛》2006,(6):102-108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一般哲学原理教科书都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其实,这一观点起源于宗教神学,是世俗化形式的基督教。这一明显带有目的论色彩的唯心主义观点,不仅受到来自批判的或分析的历史哲学的批判,而且也曾受到马克思的尖锐批判。在马克思看来,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只能是人的活动区别于动物本能活动的本质特征,社会历史根本不存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发展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果违背了社会规律,带给我们的只能是类似“经济倒退”的惩罚。然而,规律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主体的实践行为,做为社会主体的人不是历史的旁观者。他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在我国历史唯物主义教学和研究中,存在着一种片面强调社会发展的客观性与合规律性、忽视社会发展的主体性与合目的性的倾向,从而使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本来不具有机械决定论和宿命论性质的历史唯物主义带上了浓厚的机械决定论和宿命论的色彩。近几年来,在反对或克服这种片面性时,有些人又走向另一个极端,片面强调社会发展的主体性与合目的性,忽视或有意无意地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性与合规律性,从而使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本来是与历史唯心主义根本对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程度不同地带上了历史唯心主  相似文献   

4.
在哲学史上,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主体大致经历了从“神”到“自然”到“理性”再到“现实的人”这样一个演变过程。前三个阶段虽然形式各异,但实质上都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一个拟人的主体(上帝、自然、理性)凭着自己的意志(天意、目标、狡计)主宰历史的必然进程,社会历史过程对这个拟人的主体而言,表现为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统一。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从现实的人出发,认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是人的活动区别于动物本能活动的特性,合规律性合目的性活动是现实的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实践唯物主义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历史过程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和“人的活动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这是两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都有较大的出入。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活动 ,认为合规律性合目的性活动的主体是现实的人 ,合规律性合目的性活动不仅是人的活动区别于动物本能活动的类特征 ,而且也是现实的人的本质和特性。“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只是人的活动的一种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6.
自近代以来就已经开启的“中国梦”,在今天被从一个历史的新高度提出来,形成了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这意味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在改革开放已经行进了三十几年的今天,“中国梦”的实现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是可以期待的了。也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前提,使“中国梦”具有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支撑。“中国梦”的合规律性,具体体现为它在性质上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在方向上符合历史前进的趋势,在时间上具有可持续性,并且最终体现在它的实现是客观的、不可抗拒的。合规律性使“中国梦”从根本上具有了科学性。而“中国梦”的合目的性,则具体体现在它包含着合理的计划性,蕴含着强大的创造力,作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可以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同时,它可以指导人积极地行动。合目的性赋予了“中国梦”以强大的精神动力,只有做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伟大的“中国梦”的实现才得以可能。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底蕴——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它突出了新时期发展的特点,凸显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强调了发展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性.从哲学意义上说,科学发展观是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理论典范.  相似文献   

8.
9.
10.
社会运动是服从于一定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人们的社会关系本质上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物的关系,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它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如同自然界受着自然规律的支配一样,社会历史受着社会规律的支配。因此,社会运动实际上是无人格的自在拓展,是一种客观的、必然性的运  相似文献   

11.
论善和善与美的关系─—兼评“美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褚兢现代美国哲学家、教育家穆蒂莫·艾德勒认为,每个时代的哲学思想都凝结为一些“大观念”。大观念是哲学思想里的“基本词汇”,也是每一个人进行思考和生存处世的依据,无论是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这些...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转型期,人们要面对来自各方面的矛盾与冲突,在这一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自我矛盾、自我分裂,处于多重取向、多重人格的状态。在正确与错误的判断与取舍之间,常常感到困惑与迷茫,其主要原因是人的目的性缺失,因此,要克服因社会转型带来的各种不适就必须生成和发展人的目的性。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以人的发展为目的、以人的主体性为中心,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完成对客体精神质量的分析与建构,从而满足人的精神追求。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目标价值的实现就是它的合目的性。合目的性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而且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确立的内在规定性。我们在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时,既要满足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社会要求,又要充分满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个人诉求,要将人的发展和社会的现实充分结合起来,实现主观性与客观性、整体性与差异性、政治性与教育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正> 哲学界对自然决定性与目的性这对古老范畴的研究,近几年又有新的进展(突出的代表是夏甄陶同志的专著《关于目的的哲学》).目前,人们对自然决定性与目的性之间的关系所持的基本观点是:自然界的发展是不依任何形式的意志的安排而按其固有的因果联系、必然性和规律性(即自然决定性)进行的,目的性活动只是在人类形成以后才出现的,人的活动的目的性要以自然决定性为其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5.
“社会发展”这一概念有两层含义。从广义上来说,它与社会进步、社会变革、社会变迁等概念有相似的含义,即:均是指社会发展变化的趋势,均是指社会由低级向高级阶段的演进。其涵盖面为整个人类社会从古到今的整个发展过程。从狭义上来说,也就是说从发展社会学的意义上来看,它是对现代化过程发韧以来历史过程的概括,是指社会由“传统”阶段向“现代”阶段的过渡,以及“现代”阶段本身的不断完善。今人讨论“社会发展”时,多是从其狭义方面入手。历史因素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原点,民族的一切发展都始乎于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纵线索上新旧矛盾的冲突,而不是横向的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冲突,但是,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冲突却可以加剧某一民族中所含历史因素的再选速度,将  相似文献   

16.
刘巧凤 《学术探索》2013,(8):149-152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关注教育的全面性和教育者的主观诉求,强调的是如何把教育者的意志强加给学生,习惯上把大学生当成不会说话的“物”,这引发了教育中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分流教学充分考虑大学生个体成长的合目的性,将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要求在大学生成长的维度上进行具体分类,从而更加贴近大学生的成长需要,因而能够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传统观点认为,人的本能就是人的自然属性,即人的与生俱来的生理欲望、需要和机能。这种观点把本能完全归结为个体的自然的属性,从而否定了人的本能与人类社会历史的内在关系。本文不同意上述看法,认为只有从社会历史层面,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才能正确把握本能的性质和作用。 本能与本性密切相关。人性指人的本质属性,人的本质属性就是社会性,这一点人们没  相似文献   

18.
<正>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那么,社会历史观中有没有社会主客体的关系问题?如果有,这种关系的表现又是怎样的?承认社会主体的能动作用是否同马克思关于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论断相悖?这些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探讨这些问题,对于坚持唯物史观,深化历史唯物主义,是大有益处的.那么,历史唯物主义应该如何规定社会主客体的涵义?  相似文献   

19.
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这已成为人们普遍承认的事实。但是它在发展进程中,是否有目的性,是否存在着选择,却一直是争论不休的问题。如果存在着选择和目的,那么发展就不是存在着一种可能性,而是存在着多种可能性。而一般理解的所谓规律,认为只能有一种可能性,不存在选择性,有选择性就无规律可言。其实,这是一种很机械的看法。只要我们对规律的理解不仅仅局限在现象或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上,而把一些暂时看起来并非本质或必然的现象,但却具有相当生命力的东西,也看成是属于规律性范畴中的事,那么规律性与选择性的矛盾,就可能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统一起来,从而更充实和丰富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0.
合目的性: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理论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维方式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中介系统,是为人类生存实践服务的。思维方式可以从不同角度分类。笔者认为,从思维的内容和目的来看,可以将全部人类思维划分为以求真为目的的合规律性思维和以求善(好)为目的的合目的性思维。笔者系统分析论证了合目的性思维的含义、特征、形式和地位作用,指出合目的性思维贯穿于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总体过程之中,是人类整体思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传统的哲学教科书未能正确界说其地位,抽象地强调规律性而贬低目的性,其结果是将马克思主义降格为机械唯物主义,这一理论误读应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