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末直隶新式社团十分活跃,各种天足会的成立推动了直隶的不缠足运动。而禁烟会的成立不仅将直隶的禁烟运动推向深入,而且将禁烟与立宪联系起来,将禁烟与收回主权相联系。直隶科教卫生等类新式社团的诞生,在开化社会风气,提高民众素质,促进地方自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新式社团的兴起为民主政治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结构性支撑,对于民众现代意识的产生、社会风俗的变化,乃至直隶的基层社会结构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直隶既是义和团运动的发源地之一,也是整个运动的高潮中心。直隶义和团运动始终与士绅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文章对直隶士绅参加义和团运动的原因、在前期和高潮时期的表现、以及在义和团运动后期产生分化及分化的原因作了初步探讨,认为直隶士绅在义和团运动中应视为一支进步的力量。  相似文献   

3.
美国历史学家周锡瑞结合已有历史档案和最新发掘的历史材料,在研究义和团运动的起源过程中客观分析了这场运动的潮流,时代背景,发生的原因以及这场运动发展的逻辑性.在此基础上,作者重点分析了这场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法制的巨大影响和冲击.  相似文献   

4.
从上世纪末开始,读经之风悄然兴起,社会上出现了儿童读经热潮。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生都有其社会原因和文化背景。正确对待当前儿童读经运动,有必要探索其产生的背景、原因,这种探索可以超越儿童读经现象的内涵与范围,启发人们对其他社会问题的深层思索。我们认为近年来兴起的儿童读经运动,有其社会原因、文化背景:这场运动的兴起与我国国力增加,民族自信心增强有关;与文化转型的内在需要有关;与现行教育体制的不足日益显露有关。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三部分论述:一是义和团运动兴起之初,多数直隶地方官采取调解、弹压解散的敷衍姑息政策;二是义和团运动发展时期,直隶地方官表现各异:总督裕禄剿抚两难,藩、臬两司从抵牾到对立;道、府、州县官则各行其是,表现为无政府状态。三是分析直隶各级地方官对义和团运动所采取的政策和态度各不相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国家“第三部门”运动评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世纪 60年代以来 ,“第三部门”运动席卷后现代国家。这场运动的兴起有着复杂的原因和背景 ,其中福利国家政策的失败是一个根本动因。作为“第三部门”运动的结果 ,后现代国家的政府职能出现了大范围的转移。对“第三部门”运动及其结果———政府职能转移 ,应该从学理上给予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70年代以来在伊斯兰世界兴起的伊斯兰复兴运动进行了分析,具体探讨了这场运动的性质和特点、社会和历史根源,及其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作者认为,这场运动是伊斯兰世界各国维护国家独立、振兴民族经济、实现现代化的新尝试,有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20世纪50年代中期皖西北地区的打井运动为中心,呈现了建国初农田水利建设中的政治化倾向.通过对打井兴起过程以及打井技术与经济条件制约的分析,揭示了打井走向政治运动化的过程.水井的高报废率虽遭致基层对打井的质疑,但走上政治运动的打井并未在抱怨声中适可而止.在不断政治化的推进中,水井的高报废率也最终消解了这场农田水利建设运动的原本意义.  相似文献   

9.
多年来,学术界对直隶义和团运动研究较为薄弱。本文以翔实的资料对直隶义和团运动三个阶段的特点进行了论述。直隶义和团运动兴起最早、失败最晚、坚持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参加人数最多、付出代价最大。直隶是打击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清政府的卖国罪行最重要的省份。通过对这些特点的论述,不仅为了引起学术界对直隶义和团运动研究的重视,也是为了成千上万为保卫祖国的主权而牺牲的直隶人民一个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西方教育管理“理论运动”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教育管理"理论运动"是在20世纪中期,以逻辑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而兴起的.它主张事实与价值分离,推崇假设一演绎系统.这场运动在教育管理科学形成中所做的贡献,推动了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推动了教育管理研究实践的进程.其局限性在于忽略了外部环境对学校的影响,特别是主张事实与价值分离而忽视价值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16—17世纪西欧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英国走在了这场变革的前列。在该期,英国以圈地运动为特征的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最初的经济基础。然而,圈地运动以及此前发生的封建农奴制的废除、农村毛纺织工场的兴办、土地所有权的转移、新贵族的崛起等一系列变革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的,要揭示促成这些变革的深层原因,有必要追溯英国早期养羊业的兴起。  相似文献   

12.
后期桐城派领袖吴汝纶在直隶为官为教三十年,门下弟子数千人,直隶地区由此形成北方桐城派。直隶一批年轻辈的桐城派人士既有科举功名又有海外留学经历,视野开阔,思想开放。他们在清末新政运动中,主导直隶教育近代化的改革,推动直隶立宪运动的发展,参与直隶警政的建设,还通过倡导不缠足、禁烟、官话简字等引导直隶地区社会风俗的改良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清末直隶的桐城派不以文章为务,而是讲求读书致用、经世济民,为新政改革做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一九八○年代在台湾兴起的社会运动不下十种,参与群体几乎涵盖了全台社会的各个阶层,对台湾社会变迁、政治自由化和民主化影响深远.究其兴起的原因,可以从历史、经济、社会、政治和外部等因素五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本文认为,一九八○年代台湾社会运动的兴起是这五个因素相互作用、综合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反全球化运动思潮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全球化运动,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和亮点.几乎是与此同时,"反全球化"运动也随之产生并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而"反全球化"兴起的性质原因,主体情况如何,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遵循这一思路,围绕反全球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参与群体、原因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求认识其实质.  相似文献   

15.
"跨掉的一代"这场运动及其文学作家和作品对于国内部分青年读者来说可能还比较陌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恐怕还是文学作品的中文译本太少.本文试图通过对这场运动及作家和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发展过程进行简单的介绍和分析,以便让国内青年读者对此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实际上是中国农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实现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和奋斗目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进行的一场伟大的信仰尝试.这一实践给后人留下的多是扑朔迷离.本文试图通过对农民这场伟大的信仰实践的多重视角分析,深刻揭示出这场信仰实践发生的原因以及对后人的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7.
清末时期,直隶认真地执行朝廷禁烟谕旨,设立机构,制定章程,实施禁烟;民间社团积极参与,官绅良性互动,使清末直隶禁烟运动有声有色,走在全国的前列。  相似文献   

18.
1919年的五四运动,对中国的政局变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这场运动中,中国的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这场运动在当时的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社会上反映十分强烈。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一时期,作为中国近代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先生关于五四运动的言论却很少,也没有|亲身投入到这场伟大的爱国主义运动中,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本文拟就这一时期孙中山的思想及活动进行分析,探究他没有参加这场运动的原因以及他与五四运动的关系。孙中山没有积极地投身到五四运动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护法运…  相似文献   

19.
李鸿章督直期间的抗灾救灾实践及其教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鸿章督直期间的蠲缓粮租、多方筹资等抗灾救灾实践一定程度地遏制了直隶灾荒的发生、缓解了灾情,有益于灾区的重建与社会的安定.但因为吏治的腐败等方面的原因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直隶灾荒问题.  相似文献   

20.
联省自治运动是近代中国一场追求国家转型与建设的政治运动,但是这场运动的发生却有复杂的政治与社会因素.如果说联邦主义理论是知识分子认同与推行联省自治运动的外来学理依据,那么对于地方绅商、地方督抚和后来的地方军阀而言,影响他们认同联省自治运动的则是地方主义的兴起与发展.联邦制理论主要希望通过省自治,自下而上地建立起宪政国家,完成国家的统一.而地方主义的着眼点则在于维护地方绅商、地方督抚和地方军阀在省区的既得利益.地方主义既为联省自治运动在中国找到一定落脚点,但又制约着联省自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推动联邦制运动的力量基础不一,最终形成联省自治运动发展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