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通过简要回顾语际语研究的四个发展历程,明确指出从语用学的角度研究语际语是语际语研究的必由之路;言语行为研究逐步成为语际语语用能力研究的焦点;同时,语际语语料诱发方法的研究也保持升温状态。  相似文献   

2.
从译者的主体性分析孟浩然《春晓》的英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活动是跨文化和跨语际的交际和交往活动,任何一种翻译活动都离不开在翻译主体中起决定作用的译者.在进行诗歌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地位更不可忽略.从唐朝诗人孟浩然写的诗<春晓>的十种译本着手,可对译者的主体性,即先在性、创造性、个性、心理、审美观等展开深入探讨及理性思考.只有对译者的主体性进行多视角、多层次的认识,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生机,使译作的艺术生命力永不衰竭.  相似文献   

3.
汉语是国家通用语言的文学创作语,当代汉语文学在新疆的跨语际传播与接受,不仅加强了新疆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对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理解,而且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它还是中国当代文学、文化走向中亚地区的重要载体,具有桥梁纽带作用。在这一背景下,有必要重新认识当代文学在新疆的跨语际传播的现状与意义,分析存在的问题,探索可能的出路,促进各民族文化、文学的交流与交融,以期实现中国文化、文学在中亚地区的广泛传播与影响。  相似文献   

4.
国内有大量对身势语的研究,但是从符号的角度来看身势语还极为罕见。身势语是文化事物的一种,文化事物具有能指与所指两方面的含义。本文拟从文化符号学的角度,从文化主体的认知,语际差异,结构规则对英汉身势语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语言迁移一直是语言习得研究中的热点。在三语习得领域中,迁移不仅来源于学习者的母语,二语在三语习得过程中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本文从三语习得的角度,以语际迁移理论为指导,着重探讨我国英语专业学生在三语(二外法语)的学习过程中, 英语对法语学习的迁移影响,以及如何利用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提高二外法语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公示语是一种特殊的应用文体。文化语境是语篇中"最高层次的语境",它分别由历史文化背景、社会规范和习俗及价值观等因素构成。本文结合语境学原理,从文化语境视角研究旅游景点公示语翻译的跨语际、跨文化转换活动,处理好文化语境与景区公示语翻译的关系,采取正确方法达到成功的文化转换。  相似文献   

7.
从语际转换的角度来探讨英汉习语互译的基本模式 ,指出英汉习语可采用对应式转换、平行式转移、替代式转换和冲突式转换四种转换模式来实现从原语到目的语的语际转换 ,以尽量忠实地转达含义 ,又保留原语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翻译的正确理解与表达离不开语境的参与。语境是决定语义的重要依据,翻译依赖于语境,语境制约着翻译。从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入手,辅以实例分析它们对翻译中跨语言跨文化的语际转换活动的影响,阐释了在翻译实践中考虑语境因素的重要作用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翻译学的角度探讨了俄语比喻的的生成及翻译对策。由于俄语比喻的创制与其独特的地域环境、风俗习惯、历史典故、宗教信仰、生产劳动等五个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因此,翻译作为一种跨语际间的文化交流活动,面对着俄语比喻的传译这一课题,其传译策略则往往要在偏向于原语文化还是偏向于译语文化———即“异化”与“归化”之间作出正确的抉择。  相似文献   

10.
网络的迅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新的交际方式,由此衍生的网络英汉语码转换现象越来越为人所关注。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网络英汉语码转换分成情景型语码转换和喻意型语码转换;从语言结构角度分为句际语码转换、句内语码转换和附加语码转换。从认知角度,语码转换划分为有标记转换和无标记转换。网络英汉语码转换具有非正式、及时性,网络英汉CS发生在对等场景中,主要以句内转换为主、附加语转换为辅、少量存在句际转化等特点。网络英汉语码转化的功能主要是吸引注意、彰显个性,取得某种修辞效果,满足群体认同感,表达文化认同,促进语言的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公示语翻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活动作为人类交际行为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自然界的活动相互关联的。公示语翻译在人类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信息传递作用,是对外宣传与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极强的社会功能。结合生态学原理,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研究公示语翻译的跨语际、跨文化转换活动,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维度层面对公示语翻译的文本进行研究,不仅拓宽了公示语翻译研究的领域,而且为公示语翻译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2.
跨群体友谊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群际接触,对内外群体、群际关系以及个体自身都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尤其民族间的跨群体友谊,即跨民族友谊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典型的现实意义。已有研究从接触假说、拓展性接触假说以及自我拓展性假说对其影响机制进行探讨,然而对跨民族友谊作用对象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外群体和对群际接触的态度与情感,缺乏对自我认同建构、群际关系以及社会认同的研究。当前,跨民族友谊有必要在研究边界、研究方法等方面不断完善,并亟待对其产生、发展和动态培育过程中的个体认知、情绪变化等加以进一步研究,以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和促进提供可行性思路。  相似文献   

13.
题目汉英翻译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一种新的角度,对文章题目的汉英翻译,从七方面由易到难分别对其中的技巧作了介绍和理论性的阐述,由此表明在题目表述上汉英文化的差异及语际转换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4.
传记写作是林语堂“文化翻译”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跨语际的传记写作在中国现代传记文学中不仅价值独特,而且触及了传记叙述主体的自我塑造,传记叙述中文化“差异性”的影响等诸多理论问题。通过对林氏传记作品的解读,不仅让读者看到了他颇具文化使命感的身份自许,而且还领略了其超越的叙述智慧。  相似文献   

15.
儿童与成人认知学习风格不同可以解释第二语言习得结果差异。此前的研究主要关注语际间的影响,研究焦点集中在二语语音习得方面。研究对中国学生英语冠词习得的经验调查结果显示,成人认知学习风格对二语习得信息处理的影响在语法习得中也存在。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母语与目的语之间,也出现于目的语语内知识发展过程中。研究提供的证据表明,成人二语习得者倾向于采用同化的手段来处理输入,这种认知学习风格对过渡语知识的发展可产生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汉语中副词强势语的认知分类和语义特征为根据,对汉语中尤其是一些报刊和口语中流行的"副词+非度量性形容词化名词短语"的表达法从副词强势语的语义含义、"误用"现象的认知分类和语义表征以及"误用"现象产生的社会因素及理论依据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这种表达法虽在语法类属上出现跨类"误用",但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看来又具有合理性;虽为误用,却很流行,给语言增添了多样性和新奇性。  相似文献   

17.
正确认识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新的教学背景下,外语教学者应重视语际之间的共性,不断吸收英语知识用以取代母语知识或两种知识交替使用,采用相应的教学法,创造良好的二语学习环境,促成原有知识和新知识的交织、融合,重组新的知识结构,不断发挥母语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正迁移作用。从正迁移的角度探讨语言迁移和二语习得的基本概念及其关系,在分析母语正迁移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了充分发挥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迁移作用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8.
翻译“等值”或等效问题是译学界长期争论的焦点问题.语言学派和文化学派分别从语言学角度和文化视角对此提出了各自的见解.比较文学变异学将翻译中的变异作为研究支点,“跨语际变异研究”成为译学研究的新范式,通过研究不同国家之间文学现象交流的变异状态,探究并揭示文学变异现象的内在规律性,对翻译研究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如何理解和实施"请求"言语行为,提高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130名中美大学生通过语篇补全测试问卷法参与本次调查。从请求中心行为语策略、探询句式和缓和修饰语3方面,比较和分析中美请求语的异同;探讨语言水平、语用迁移等因素,对语际语表现形式的影响。研究发现:中美大学生选择请求策略时共性较多,但在具体探询句式和缓和修饰语使用上差异较大。语言水平对语际语表现形式影响不明显,但是中国大学生都无法避免语用失误。  相似文献   

20.
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中 ,语际语理论的提出象征着一种突破。语际语是一种既区别于目标语又不同于第二语言习得者的第一语言的二语知识体系。本文通过对语际语产生的认知原因以及语际语特征的介绍、分析和阐释 ,进一步讨论语际语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认知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