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随着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概念的提出,人口城镇化的标准也随之改变,不再以城镇人口比重而是以综合发展水平来衡量。对环渤海地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人口城镇化的时空演变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综合人口城镇化发展水平分为上升型、下降型和停滞型。在空间分布上,除北京市、天津市、辽宁省的沈阳市、大连市,以及山东省的济南市和青岛市等大城市外,其他城镇人口比重较高的地区人口城镇化综合水平较低。针对人口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下降和停滞的城市,结合其发展特点,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推动新型人口城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加速人口城镇化以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增长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我国人口城镇化滞后的根本原因,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隔离的户籍管理制度没有在工业化进程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进程中予以破除。而城镇化的滞后将给我国经济实现持续增长带来诸多挑战,包括有效需求不足、农业生产率低下、产业结构难以升级等方面。通过城镇化滞后后果的分析,阐明通过包括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和土地承包制度在内的制度创新,以便加快人口城镇化的步伐,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Arc GIS、Geo Da等软件对20002015年四川经济增长数据进行空间计量分析,研究发现四川经济增长空间分异明显,全域无空间依赖性,局域出现贫困的集聚,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前者贡献高于后者。20002015年四川经济增长数据进行空间计量分析,研究发现四川经济增长空间分异明显,全域无空间依赖性,局域出现贫困的集聚,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前者贡献高于后者。20002011年间,贫困空间集聚的四川藏区县域经济不存在明显空间效应,主要依赖物质资本要素驱动,近年来出现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人力资本贡献率逐步增强。建议发展城市群体,形成人口、产业空间集聚的同时,提高城市群区域对贫困地区的辐射带动,促进经济增长空间溢出;精准扶贫与片区扶贫相结合,加大贫困地区扶贫攻坚力度;继续提高人力资本贡献率,改变物质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抓住长江流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机遇,重构经济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4.
甘肃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通道,在推进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进程中,应重视省域城镇化水平、城镇化区域差异以及城镇化均衡发展,更应关注全省人口城镇化、区域城镇化和生态城镇化之间的互动影响,构建生态城镇化建设与扶贫开发协同发展模式和机制。应坚持全省两大区域和四个分区生态城镇化一体建设,以新型城镇化推动生态城镇化和贫困人口城镇化,通过构建生态城镇化建设综合支撑体系和保护补偿机制,健全全省城镇化建设生态评估体系,重点推进兰白榆生态经济一体化进程,实现人口城镇化、生态城镇化与精准扶贫目标趋同发展效应,最终推进省域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石河子是兵团师市合一地区的典型代表。该文根据石河子的实际情况,遵循可比性、整体性、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动态性和以人为本的原则,构建石河子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石河子城镇化发展水平及其空间差异进行测度。结果表明,石河子城镇化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呈现五个层级的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6.
从生态文明的视角研究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认为新型城镇化可以从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生态城镇化四个层次进行分析。以中原经济区重要省份之一的河南省为例进行分析,认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对发展提出对策,建议第一层次是重点加强环境保护;第二层次要重点加强生态文明宣传;第三层次要着重调整产业结构;第四层次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作为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空间城市化所构成的复杂运行系统,其内在要素的耦合性程度高低对于城市化的正常运转及质量的提升具有显著影响。文章通过对“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的综合测度及耦合性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化水平基本呈现经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空间城市化的运行格局;其经济城市化导向型的省区多以东部地区为主,人口城市化导向型的省区多以中部地区为主,空间城市化导向型的省区多以西部地区为主;我国的人口—经济城市化、人口—空间城市化、经济—空间城市化及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总体均处于耦合性的拮抗阶段,但就空间分布来看,人口—经济城市化、人口—空间城市化、经济—空间城市化呈现为多数省区处于拮抗阶段、少数省区处于低水平耦合和磨合阶段的发展状态;而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却全部位于低水平耦合和拮抗阶段。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城镇化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蕴藏着巨大的内需潜力,仍是我国发展的巨大红利。到2020年能否形成人口城镇化的新格局事关城镇化成败,也牵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全局。因此,要以人口城镇化为主要载体,以政策和体制创新为重点,推进规模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的转型,争取到2020年基本形成人口城镇化的新格局;以公共资源配置均等化为重点,推动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以人口城镇化带动城乡一体化,破除“城乡二元体制藩篱”;推动人口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10.
四川人口数量多、增长快、素质低、分布不合理、年龄结构老化 ,严重制约了四川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解决四川的人口问题 ,只有把控制人口增长同发展经济 ,把提高四川的人口素质与人的全面发展 ,把加快人口城市化和调整产业结构 ,把解决劳动年龄人口的就业和综合开发人力资源 ,把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和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等结合起来 ,才能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0-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建立空间杜宾模型,从中国的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路径,以及上述两种城市化进程推进速度偏差的角度,分析城市化进程的能耗效应。研究发现,在5%水平下,土地城市化整体上能够显著增加能耗,而人口城市化整体上则没有显著性的影响,同时土地城市化相对于人口城市化的过快推进也能显著推动能耗的上升。相对于人口城市化而言,土地城市化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能耗增加的主导力量,土地城市化主要通过间接效应影响到能耗,而人口城市化主要通过直接效应影响到能耗。认为,应当优化人口城市化的空间布局,提升土地城市化效率,推动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的协同以及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失衡是我国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运用异速生长模型对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性进行实证测定。结果表明:不论从总体上还是分区域亦或是从不同城市规模角度看,我国人口城镇化都明显滞后于土地城镇化。在此基础上,从我国现存的外部制度和内在的经济发展方式两个层面分析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失衡的原因,最后提出三项建议:一是中央应在统筹全局的基础上对现有制度进行适当调整和改革;二是限制超大城市;合理发展中小城市;三是为了缓解城镇化建设中的资金缺口,应在政府主导下,充分调动民间资金和民营企业参与到城镇化建设中去等。  相似文献   

13.
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农业和农产品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和利用国外资源提供了广阔空间.文章基于2005-201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在开放经济视角下研究了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等因素对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与地区间的城镇化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其中,粮食主产区的农产品出口贸易能够显著促进其城镇化发展,而粮食主销区的农产品进口贸易对其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综合来看,产销平衡区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对其城镇化的发展也更多地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不是抑制作用.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提升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当下中国应努力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调控,积极支持优势农产品出口,把握好农产品进口的规模和节奏.同时,应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化发展相协调,通过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14.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策是减少和转移农民,农民流动是一种必然规律。由于流动人口长期在农村和城市(城镇)两端间迁徙流动,对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具有双向影响效应,所以从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的双重视野思考问题,以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的双轨路径来妥善解决流动人口问题,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的终极目标,土地城镇化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主要途径,二者互促共进、有机结合。通过采用城镇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对山东省进行评估,结果表明: 2006~2015年间,山东省土地城镇化显著快于人口城镇化,整体上处于失调状态;从区域角度来看,半岛地区、鲁西北、鲁西南土地城镇化超前于人口城镇化,鲁中地区土地城镇化则滞后于人口城镇化,二者失调的状态区域差异特征也非常显著。两者失调主要表现为土地城镇化超前而人口城镇化滞后,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城镇化融资的财税激励,城镇化扩张的土地财政依赖,城镇化投资的晋升激励,是土地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影响因素;而二元户籍制度的阻碍作用,福利支出责任的抵触情绪,农村家庭和农民个人因素的影响则是人口城镇化相对滞后的关键因素。确保进城农民迁徙自由化;推进农民土地财产物权化;健全市民化资金挂钩机制;提高公共服务化供给水平是促进山东省二者协调发展的对策选择。  相似文献   

16.
循环经济是以可持续发展观为理论基础的经济。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运用循环经济理态,使城市化与社会、经济、文化自然协调发展。本文介绍了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和国外经验,并提出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推行循环经济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文章分析了发展知识经济的必要条件,针对我国发展知识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情况,指出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必须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城市化的研究是近年来关于中国城市化研究的一个新课题,许多学者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总体上来说,主要有基于人口普查数据的少数民族人口城市化研究、区域性少数民族人口城市化研究、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调查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关系研究以及语言、宗教等与城市化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9.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任务,同时也是创新社会治理的必然要求和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但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存在几对矛盾,分别是政策制度改革落后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速度的矛盾,农业转移人口自身条件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需要的矛盾,城市接纳环境落后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程度的矛盾。必须从政策、体制和机制等多方面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矛盾,促使农业转移人口完全市民化。  相似文献   

20.
人口城市化是农民向城市迁移、城市人口比例上升的过程,我国城市化水平各地区差异很大。本文通过城市化水平与经济水平的数据分析,研究了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认为我国各地区的城市化只能走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