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曷。"生活是写作的基础,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写作时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生活,开拓他们的视野和思维,让他们"用我自由之笔,叙我自在之  相似文献   

2.
社会的革命、建设,以至全人类的彻底解放、全面发展,都是人民群众自己的要求,自己的事情。只能由人民群众自己起来干,自己动手去解决。各个时代的先进人物、领袖都是在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和活动中涌现和产生的,他们只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给群众指出方向、办法,或把群众组织起来,率领群众去实现或部分实现他们的要求。但谁也代替不了群众“包打天下”。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发现和论证了这一科学真理——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列宁也正是按这一理论结合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去实践,领导群众进行革命并取得胜利的。中…  相似文献   

3.
本学期,我们接触到一门新课程《品德与社会》。经过一段时间的教研教学,我们发现它有较强的开放性。说它具有开放性,是指它的教学内容不局限于课堂,课堂上很多知识需要学生课前去准备或课后去调查,但从学生学习的现状看,他们个人手头的资料很少,一般需要走进社会去调查,但是社会调查时,家长、老师没有那么多时间配合,又给他们的调查带来一定的阻力,学生自己搭伴,又怕他们年龄小,调查不能深入。于是,对这门课程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在现有环境下可以为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社会实践活动。基于以上的背景,这次执教的《有多少人为了我》是在…  相似文献   

4.
发现法探究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提倡发现法,要求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动性,主动地去探索知识。教师把所要解决的课题提出来,不告诉学生答案,甚至不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让学生开动脑筋,去发现各自的答案。但发现法在教育史上却是源远流长的。  相似文献   

5.
备课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先决条件,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关键,一个教师如果备课不充分是不能把课上好的,那么备课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教学不只是直接给学生的知识,重要的是要唤起学生自己求得知识的强烈欲望,教学的艺术在于替学生创造出最适合自己去寻找知识的意境来,学生自觉去学习去接受知识,效果就大不一样。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是没有什么秘密的是有规律可循的,这样他们对学习才有信心有兴趣,加上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灵活的学习方法,那么一定会把数学学好,这是备课中贯彻始终的指导思想。 备好课不能是看作很容易…  相似文献   

6.
在我们的周围,甚至在更远的地方,总会听到学生××和×××逃学一上午、一天甚至两天或更长。原来是泡在游戏机厅和网吧室里了。他们中大多数都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的男同学。他们多半都受到过学校和老师的批评和处分。但是逃的次数多了,批评教育对他们来说已无意义了。最后他们说:“躲避也是一种欣慰和快乐。”这使我更加疑惑了。一个学生背着亲人和老师,在网吧室里玩电脑也会感到心安?他们到底为何心安呢?一个人的命运是由他自己决定的,成绩不理想,可以追,也可以赶。天上是不会掉下金子来给你用的,只有靠自己去拼搏、却创造。如果一个连自己…  相似文献   

7.
杨秀福 《新天地》2011,(7):69-69
作文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我们教师往往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指导时不是让他们表现自己的世界,而是极力牵引他们去表达成人的世界,用成人的语言来表达成人的思想感情。虽然主题深刻了,语言规范了,可是内容单调而雷同了,思维僵死而模式化了,情感虚假而造作了,再没有天真烂漫,能感染人,打动人的童真童趣了。  相似文献   

8.
一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石器石器的发展规律是,时代愈早愈简单,最早的石器只能是用一块石头,把另外的一块石头打击出薄刃来就当作斧头或刀子使用。最早是用天然的石块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可能是在偶然的情况下,把石块碰裂出刃口,用刃口去砍木棒比用手掰去枝叉更有效,逐渐学会了  相似文献   

9.
作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样才能使学生易于动笔、才能有效地把身边的小事写到自己的文章中去,使他们对生活有进一步的认识,进一步的升华,从而提高自己作文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生活德育模式是适应时代要求,促进高职学生德育发展的新模式。让学生在自己所需要的活动中去经历,去感悟,去建构自己的价值理想,去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生活德育具有生活性、实践性、过程性、整体生成性等鲜明特征。生活德育就是是学生在养成责任感,懂得尊重、懂得合作、懂得感恩等良好道德品质的生活实践中,构建自己的价值理想。提高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1.
汪曾祺曾赞美沈从文的创作是贴近血肉人生的。好一个“贴近血肉人生”!我们不少学生作文之所以写不好,就是因为他们不自觉地背离了血肉人生。南京师范大学附中特级语文教师王栋生曾说:“几十年来作文教学的最大失误,是没有把写作者当人,没有把写作当作是人的生命活动。”让学生把作文与自己真实的人生联系起来,学生才会真正自觉地去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王跃文曾说:“我觉得写作是我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作家刘墉曾说过下列一段话:我从不认为自己的文章写得好,它们只是说我的心、我的情。我常一边写,一边落泪。于是,我告诉自己:管它好不好…  相似文献   

12.
作文是什么?就小学生而言,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可见,要写作文首先就要有可写的内容。但现在学生在作文时,常因没东西写而愁眉苦脸,就是因为他们脑子里没有生活,或者说他们在平时不注意观察生活。  相似文献   

13.
吴殿兵 《新天地》2011,(9):98-98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如果一个教师不热爱他的学生,那他也就不可能去关心他们,并且帮助他们进行更好的学习;相反如果一个学生和自己的任课教师有对抗情绪,  相似文献   

14.
正所谓"暴露"式教学,是指那种与以高压强迫学生去学习为特征的传统教学方式相对的一种教学方式。其主要策略是:教师把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去接近这些学习内容,自然而然地引发学生的学习活动。诺丁斯认为,要构建一种幸福的教学活动,就必须倡导"暴露"式教学,其核心理念是:"如果我们认真地让学生暴露在这些内容前面的话,那么,他们就能做出明智的选择。"我们试从暴露式教学的三要素——自然性、自主性、挑战性入手,寻求构建语文课堂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原则与观点     
历史家不可能没有一个道德和政治的纲要来安排自己的事实并作出自己的推论。过去必须象衡量现在那样来衡量,而衡量现代的标准和信念则是历史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生活的。我们认为是正确的事物,和我们认为是真实的事物,随时代的变迁而有很大的变化,而且同样适用于属于历史家领域的过去时代,假如我们不承认这些变化,我们就变成僵硬和不合情理,缺乏人类的想象;既不能充分了解目前,也不能充分了解过去,去接受现成的观念和传统的偏见,而不是自己作出判断。假如我们过分顾到标准和意见的变化,那末我们就要开始丧失关于道德的一切稳定感。道德律的信念必须是一切正确历史评价的基本。做不到这一点,历史家试图对不同的时代应用不同的标准,就会以解释行为代替评价行为,而把自己搞糊涂,最后把读者也搞糊涂。历史家当他们顾到“时代的标准”时,就会陷入这种混淆。他们的目的是了解过去和公正对待过去,但是弄到最后则是不公平对待现在,因为这种看法不断在暗中助长下列信念:事物本身没有什么好坏,好坏只是联系当时处境而言。  相似文献   

16.
每年高考之后,都会有一群学生与梦想失之交臂,当他们去就读大专、民办高校或者各类成人大学时,一些问题也在困扰着他们:自己的文凭在国内就业都不过硬,如果将来想出国深造,国外院校会承认自己的学历吗?  相似文献   

17.
教新诗是一件艰巨的工作,不能象旧诗那样教法。要教学生欣赏当代的诗歌,使他们能区别好坏、真假,能分清是创造性的还是模仿的,并懂得去欣赏真正好的诗歌,教师自己必须具有热情和鉴别力。要掌握任何一个历史时代的全貌,也要对那个时代的文学有一定的了解。我们应该尽量从他们的文学中;特别是从诗歌中,了解他们是怎样思考和想象的。假如只强调欣赏而忽略文学发展的面貌和对主要历史上名家的了解,那就很难达到学习的目的。有些诗歌和诗人的作用似乎仅仅只是为了唤醒人们对诗歌最初的兴趣,过后,就只能处于较次要的地位。当我们成年之后;或者更成熟之后,才会真正欣赏一些伟大诗人的作品。但我们还是有必要选一些伟大作家的作品给青少年读,尽管他们还不能完全欣赏。学习诗歌应该两种方法并用,使青年人既能从历史的角度又能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文学——特别是诗歌;把文学当作遗产,又看到它们还在继续发展;把它们看作是知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又是一种可以欣赏的东西。教师要能把一些指定的古典文学当作历史来教,作为历史的一部分。他应该引导一部分学生去欣赏文学,并且至少要让其它的学生了解确有人欣赏文学。他要以强烈的热情介绍学生去读当代的诗:首先是欣赏,其次才是理解。  相似文献   

18.
前言中国文化传入日本的媒介是人和书。所谓人,主要是日本到中国去学习的留学生和留学僧等及从中国来到日本的人们,特别是归化人。他们不仅把自己所学到的学问和知识,而且无意识地把自己习焉不察的风俗和习惯带入我国,教诲跟他们学习的人们,影响接近他们的人们。通过书籍来传播和接受文化,不可能指望象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名"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育工作者,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益,必须学会用爱心去感动学生,关心学生,以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相似文献   

20.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认知心理学也指出,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欣赏学生,把他们当作你的朋友,用真心和爱心去感化他们,发现他们每一点长处,你会发现他们每一个都是天才。”最初结识这一理念,是源于周弘先生写的一篇文章。他正是用这一份理念执着地去培养聋哑女儿周婷婷,不断地增强她的学习自信和激发她的学习兴趣,最终把她培养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