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元代大同地区的祈雨活动一般无固定时间,主要在春夏两季举行,一般由地方官府出面组织,祈求对象也不限于与水有关的神灵。祈雨活动一般包括事前祈祷和事后酬神两个阶段。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神灵观念已在人们心目中逐渐淡漠,祈雨活动更多表现出的是对心灵的慰藉。  相似文献   

2.
大同地区祈雨仪式与权威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至民国时期,在大同北部长城沿线村落中每逢旱季上演的祈雨仪式,是村落中最为普遍,也是影响最大的仪式。这种仪式的规模在大多数时候超出了一个村落的范围,是在长城沿线城堡带动下的几个甚至十几个村落的集体行动。长城沿线城堡作为地区文化中心的地位,也在仪式中凸显出来。城堡在仪式中不仅是参与者,而且承担着组织者、规范者和主祭者的重任。城堡的权威也在祈雨仪式实施的过程中建构起来。  相似文献   

3.
考察了南北朝时期的三大类社会风俗:一是家庭生活风俗,二是社会礼仪风俗,三是其它风俗。既揭示当时南、北风俗之异的方面,又展示其相同的方面,还尽可能地将当时南北风俗与前代风俗相比较。  相似文献   

4.
农耕文明讲求风调雨顺,因此对雨水有着极度的关注。每逢干旱,祈雨就成为一个极有代表性的祭祀活动。祈雨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就有以犬祈雨的现象。探寻以犬祈雨的原因有助于丰富祈雨祭祀的研究。本文认为以犬祈雨的原因有三种:一是犬图腾文化的影响,二是交感巫术在祭祀活动中的运用,三是物候。    相似文献   

5.
宋朝政府在借用僧道威仪行祭祀祈雨时,相继颁行画龙祈雨法和蜥蜴祈雨法,并杂行刑白鹅、沉虎头、投鲫鱼等"生物祈雨"法。"画龙祈雨"属于道教龙神信仰,简便易行且具神政威仪,但"画龙祈雨"无法直接彰显人间帝王"体恤民生"的政治情怀。宋代皇帝常常通过君臣对话或诏令文辞以"罪身祈雨"方式表达"责己之意",太宗是宋代皇帝中"以身祈雨"的肇始者。宋代"以身祈雨"包括罪身、暴身和焚身三种方式,其中民间"焚身祈雨"信俗受到了佛教燃指、断臂等"舍身文化"的影响。"以身祈雨"是传统时期人们对降雨现象的非科学认知,宋人对"暴身"和"焚身"祈雨的危害和非科学性有着较高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采用《旧本老乞大》来研究中国元代的纺织品。《老乞大》记载了 14~ 15世纪高丽人在中国的商业活动涉及当时中国的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书中记载了纺织品的名称、价格、染色、纹样、织物的用途和服饰的名称。至今韩国学者的研究集中在书上记载的韩语历史演变方面的内容。尚未有人从纺织史的角度进行详细地研究。这里想在这方面进行尝试。  相似文献   

7.
西方学者所称 ,蒙古人元代就有“人殉”之说 ,不属实。元代蒙古人丧葬之礼 ,是土葬。它提倡的是自然的永生 ,重视自然、保护自然、遵循自然的生态规律 ,是游牧文化的精髓。这种土葬法适合于游牧生活和合乎于游牧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8.
从元代历史剧看元代文人的二难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元代,由于蒙古贵族的入侵,中原文明遭受践踏,造成了文人地位的历史性失落:政治上失却晋升之路,经济上毫无生活保障,同时还承受着残酷的民族与阶级压迫的双重灾难.仕与隐、进与退的二难情结成为元代文人普遍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在元代的历史剧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元代文人用历史人物来淘写自我情怀,使作品处处烙印着作家自身的复杂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9.
《风俗通义》为东汉应劭所作。其书编成当在公元 194年至 2 0 4之间。应劭在《风俗通义·序》中说 :“今俗语虽云浮浅 ,然贤愚所共咨论 ,有似犬马 ,其为难也。”可见 ,该书词汇接近当时口语 ,有相当大的语料价值。所以 ,《辞源》、《汉语大词典》等辞书对《风俗通义》收词引例不少。《汉语大词典》是在 1986年和 1993年陆续出齐的 ,关于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收词和引例都比较完备。出版之后受到广大使用者的青睐。它成了语言工作者及学习语言文字的人经常使用的工具书。但典籍浩瀚 ,难免挂一漏万。经过探讨 ,我们发现《风俗通义》中新生的复音词及复音词所产生的新义 ,就对《汉语大词典》词条及其义项晚出之类的失误进行修正有相当的价值。但本文只就《风俗通义》中复音词所产生的新义 ,对《汉语大词典》词条的义项引例偏晚这一类的失误 ,经彻查、统计、分析后 ,一一列出来加以说明 ,以期对《汉语大词典》的修订起一点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古域大同曾经是北魏帝都,辽金陪都,留下了令人赞叹和神往的文化胜迹。到了元代,这座城市不但没有衰减它的皇家气象,而且由于蒙元疆域和势力范围的空前扩大以及军事生产与民间贸易的需求,空前地繁荣起来。浑源孙氏在元代显赫一时,祖孙几代都与大同有着直接的联系,为大同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史书中常见北宋皇帝在天旱之际举行隆重的祈雨仪式,不久即出现天降甘霖的灵验事件,此类事件被史官加以记载,于是今人得以看到大量皇帝祈雨后雨降的现象,古人以至今人对此都大为惊叹,对于帝王而言,祈雨雨降这一事件却有利于加强皇权的塑造。北宋皇帝祈雨雨降的背后却是当时的天文机构将气象或天象信息上奏皇帝,皇帝得以了解未来几日的气象变化,然后选择合适的日期进行祈雨,皇帝在万民仰观之下祈雨成功,无疑会增加帝王本身的神秘感,增强政权的凝聚力,于是祈雨——雨降——万民感呼,皇帝所期望的君权神授的政治宣传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一个农业古国,以农为本,农业与降雨有密切的联系,因此,自古以来,求雨巫术便是农业巫术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龙自古被认为能够兴云布雨,从而成为求雨巫术中的主角。"以龙求雨"巫术主要有两种形式:以龙形求雨、逼龙降雨。  相似文献   

13.
古城大同曾经是北魏帝都,辽金陪都,留下了令人赞叹和神往的文化胜迹。到了元代,这座城市不但没有衰减它的皇家气象,而且由于蒙元疆域和势力范围的空前扩大以及军事生产与民间贸易的需求,空前地繁荣起来。浑源孙氏在元代显赫一时,祖孙几代都与大同有着直接的联系,为大同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赛戏仪式剧《斩旱魃》的雩祭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整个仪式来看,赛戏是群体性祭祀行为,是将祭祀仪式作人物形象的图解。但它确又是戏,有人物角色、舞蹈动作和故事情节搬演等方面的戏剧审美因素,因而人们将它认为是敬神为主兼以娱人的祭祀仪式剧。赛戏活动一般是每个台口演出4天,包括报赛、迎喜神、刮街、斩旱魃、说夜书等固定程序。《斩旱魃》是赛戏独具特色的仪式剧.它的内容强烈地体现了原始的雩祭意识。  相似文献   

15.
"警迹人"一词在元代文献中常见,<汉语大词典>及<元语言词典>对其解释均不够准确."警迹人"是指元代那些被官府纳入视线,实行重点管理和控制的民众.这些人可能有过前科受过刑罚(如刺字),也可能仅仅是因被政府怀疑而受监控."警迹人"制度在现代并未完全消失,其名称已改为"重点人口管理",由公安部门负责实施.  相似文献   

16.
明李贤《大同鼓楼记》收录于《四库全书》。从现存的大同鼓楼、李贤的生平、《大同鼓楼记》提供的历史文化信息及大同鼓楼的建筑年代等方面对明代大同鼓楼与《大同鼓楼记》作初步研究,认为现存的明代大同鼓楼,并非此前一些学者所说的建于明初洪武年间,而是建于明英宗天顺末年至明宪宗成化初年,即公元1463年至1466年之间。至于明代大同城的修筑,更是经历了明代前期多个朝代,历时近100年才得以最终完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