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新孤立主义自由派的外交政策思想形成于美国干涉主义外交政策遭受全面挫折的 70年代。这种思想反对美国战后外交政策对世界事务不加区别地进行全面干预的做法 ,提出应该在自由主义的民主观念和孤立主义的榜样原则基础上 ,通过推行美国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的方式来逐步建立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2.
奥巴马政府继承了小布什政府部署全球导弹防御系统的政策,在完成美国本土和东欧的反导部署之后,转向亚太特别是向东北亚地区扩展。亚太反导部署已经成为美国全球导弹防御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以来朝鲜核导计划的发展,特别是2016年的两次核试验促使美韩决定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这使得东北亚国际关系和安全局势愈加复杂和危险,也给中国的安全与外交带来严峻挑战。中国有必要冷静分析和应对,从中美关系的角度寻求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
美国新孤立主义自由派的外交政策思想形成于美国干涉主义外交政策遭受全面挫折的70年代。这种思想反对美国战后外交政策对世界事务不加区别地进行全面干预的做法,提出应该在自由主义的民主观念和孤立主义的榜样原则基础上,通过推行美国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的方式来逐步建立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4.
牵连风险是同盟政治的特有现象,会使结盟国家付出高昂的代价并损害其国家利益,但它并非不可避免,而是可以通过采取一些措施来加以管控和规避。现有文献提出了两种相互竞争的理论,即纠缠理论和行动自由理论,来对同盟政治中的牵连风险问题进行解释。本文将首先对牵连及与之相关的另一个概念纠缠进行定义和厘清;然后分别论述纠缠理论和行动自由理论,对其进行比较并指出其不足;最后以美韩军事同盟为案例进行理论验证。本文认为,同盟中强势的一方更为担忧受牵连,弱势的一方更为担心被抛弃,规避牵连风险的措施对它们在效果上也存在差异。探讨同盟政治中的牵连风险问题,对于理解同盟政治和大国结盟外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仍然在"学术与政治之间"游走,只是他们的问政心态和言论方向常随政治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这种情况在战后台湾社会也有延续。1951年前后,大陆迁台自由派学人的言论方向发生过一次大转变,这次大转变的内因,当然是国民党当局"国策"的变化,而外在契机,则与朝鲜战争直接相关。这是因"内外"问题而影响"上下"问题的典型案例之一。  相似文献   

6.
“90后”大学生的思想及行为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方面,目前,"90后"一代正在逐步进入大学校园,他们有着明显区别于其他年龄群体的特性,为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分析了"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及其成因,并提出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措施。  相似文献   

7.
英国17世纪玄学派代表诗人约翰·多恩(John Donne)在他传奇式的生活经历中始终坚持着“合一”的信念。这一信念源自于他的乌托邦式“大同”思想。该思想体现在多恩的宇宙观、婚姻观以及宗教观上,说明了处在资本主义理性时期的多恩追求平等、永恒和合而不同的哲理。  相似文献   

8.
1927年中国共产党着手建立自己的政权,同时开始了法制建设,婚姻自由也上升为立法原则,并在政治强制力的支持下规范普通民众的婚姻家庭生活,中共控制区域内的一些地方政权简单地把婚姻自由等同于婚姻"绝对自由",在婚姻"绝对自由"精神指导下,许多封建婚姻解体,一些妇女摆脱了旧式婚姻的束缚,但是这种无条件的、带有明显激进色彩的"绝对自由"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社会和家庭的稳定,引起一些人的担忧甚至抵制。这些不安和混乱引起了中共的重视,最终又实现了婚姻"绝对自由"向婚姻自由的回归。  相似文献   

9.
犹太人创立的犹太教是犹太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影响着犹太民族发展的每一个时期。当犹太人建立"民族之家"时,犹太人把犹太教中传统的"地位论"、"集权论"思想与世俗的现代化潮流紧密衔接与协调,建立起世俗的、民主的以色列国家。但是,犹太教保守人士固守的"应许"地域论,严重地影响了中东地区的和平进程。  相似文献   

10.
“人权派”从功用的角度出发,揭示了思想言论自由之于个人与社会的价值,指出作为人权的思想言论自由就是批评政府及现政权所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的自由,认为这项人权应“绝对不受法律的限制”,“绝对不受何种干涉”。本文系统地介绍了人权派关于思想言论自由的主张,充分肯定其积极的现实的意义,同时,文章也从分析思想自由(享有的人权、人身人格权)与言论自由(行使的人权、政治权利与自由)的不同性质入手,指出了人权派关于二者均属“绝对自由”的结论的局限性、片面性。  相似文献   

11.
12.
谋求自由是张东荪政治思想的核心特征。针对当时内无民主、外无主权的现实 ,张东荪始终强调把实现民族独立作为讨论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张东荪接受了欧美自由主义政治的思想主张 ,又认为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是获得经济迅速发展的唯一良方 ,他试图实现两者在中国的有机结合。张东荪强调 ,为获得在中国实现全面自由的基础而实行计划经济 ,必然会出现一个计划的社会 ,自由也就必然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但这种限制不是出于被迫 ,而是人们自愿放弃一部分自由。为此张东荪提出了分阶段实现自由的主张 ,先建造实现整体自由的经济基础 ,即计划经济体制 ,再由整体自由发展至个人自由 ,同时将绝对自由保留在思想领域  相似文献   

13.
目前,90后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的主力军,他们现存的思想问题主要包括:思想的自我性与经济生活的依赖性;心态开放却心理脆弱;网络化交际及冷漠化情感。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社会总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的过分溺爱以及自身的虚荣和任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结合当前形势,从教育主体、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内容这三个主要方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4.
传统钱币的“天圆地方”形制一直有“经济说”和“政治说”两种说法。本文在赞同后者的基础上 ,依据近年来考古学和文化学的相关研究成果 ,追根溯源地梳理出这种货币形制的上古神权渊源及其大一统政治学内涵 ,指出这一宗教神权特征的发展演变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背景 ,认为这一延续了数千年的币制形态 ,其神权政治的象征意义大于商品交换的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15.
道教作为中国古老的民族宗教,一直具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出“致太平”的政治理想并进行了深刻的理论阐述。道教“致太平”的政治理想表现为人与宇宙万物的和谐协同发展,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公平、平等,个体生命存在的身、心和谐健康等等,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与儒家的人文主义特色的“大同”理想相比较,道教的政治理想是自然主义的,具有更为宏大的理论视野和深刻的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6.
"正名"问题贯通了刘师培"变节"之前的思想脉络。刘师培一方面看到中国的意义系统在西方冲击之下需要依照"公例"来修正,另一方面也意识到在西方所主导的世界格局中,此一公例只会将中国置入这一霸权性关系,因而他的"正名"冲动意在同时"克服"中西弊端,也引导他走向无政府主义革命。刘师培的"正名"冲动呈现出晚清知识分子回应中西古今冲突的独特方式,此种冲动的兴衰起伏正相符于刘前后变化的轨迹。"正名"可以说激发出一个新的"起源"瞬间:名物之间的关系的重新整理与确认,而且这一"视野"的边界不单是中国,甚至涵括进整个世界。刘师培激进的"乌托邦"政治观正是更大的"正名"问题的表现形式之一。而刘师培、章太炎和鲁迅关于"语言"问题思考的同异也暗示着他们对于中国未来的不同设想。  相似文献   

17.
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是政治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党的政治教育纵向考察后可以看到 ,党的政治教育源于列宁关于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党对政治教育具有高度的自觉意识 ,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基本特点。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质就是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如果回避或放弃政治教育的特征 ,就会丧失其应有的立场和战斗力。  相似文献   

18.
青年大学生的"中国梦"教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深化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识,增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根据理论教育与实践体验相结合、主体间性与发展性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高校的主阵地作用,注重内外结合、新旧互补的宣传教育方式,倡导生活化和创新性,有益于"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9.
乌托邦描绘了一个理想蓝图,这是对未来完美世俗社会的设计,意味着对现存政治秩序的否定、超越和挑战.乌托邦的理论基础是人性善、人有理性、诸善共容、普遍主义的整体价值观.乌托邦对人类政治生活的意义,在于其对未来美好可能性的探索以及对现存社会政治状况的批判,但乌托邦因其科学理论基础的缺失而成为一种想象而非现实的存在.因此,它是不能被现实化的,它必须恪守自己的边界,与政治现实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  相似文献   

20.
儒家民本思想在经济上表现为"富民"利民"的民生主义,政治上表现为"仁政"爱民"的德治主义,实质上是一种供专制君主有效地驭民、牧民,维护政权巩固的统治策略。其基本内容和政治功能与现代民主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混淆两者的差异,会模糊人们对民主的科学理解,妨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