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儒家文化中的"忠恕"之道强调人应该以爱人之心、爱人之能去对待他人,视人如己,施爱于人.因而,"忠恕"之道应该是确定教育伦理基本前提的合理选择.但是,在遵行"忠恕"之道时可能会导致交往中的"霸权"倾向,对此可以通过补充"最小价值介入"的原则加以克服,即通过对话、商谈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2.
先秦儒家“忠恕之道”的伦理精神透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作为“仁之方”的“忠恕之道”,以其情感互动的伦理意蕴,关系定位和换位思考的伦理原理,忠信、宽容、相互尊重和人格平等的伦理前提,揭示了“内圣”何以能够“外王”的逻辑推理理路,解决了家族情感能不能、应不应该、可不可以推及社会公共伦理的难题,提供了与儒学思想、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社会结构相适应的独特道德论证方式和道德思考方式,凸现了“忠恕践仁”的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3.
忠恕之道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方面的丰富内涵。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人、个人身心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孔子的“忠恕”之道,即由衷竭力以诚待人,推己及人处理问题。他为此奔走呼号一生。最终欲使人与人和谐礼让,消弭疑虑、互相攻讦乃至剑拔弩张的情势。显然,“忠恕”是天下和平、四海无波之根本。  相似文献   

5.
忠恕是儒家道德学说中重要的理论命题,一直是中国传统社会维系人际关系和谐的基本道德法则,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当下被我们重新发现,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应大力倡导这种忠恕之道,这对于建设和谐社会,促进共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由"爱人"到"泛爱众"。要求在普世伦理建立过程中,各国要把对自己国家的爱扩大到爱其他民族和国家;"忠恕"是实现"仁"的途径,具体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各国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孔子"仁"的思想为普世伦理的建立提供了丰富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7.
“忠恕”原是曾子对孔子“一以贯之”之道的个人理解和阐发,王弼结合魏晋的时代风尚和重“情’’思潮,对孔子、曾参的“忠恕”范畴进行了重新界定,并通过对“一以贯之”的“贯”进行辨名析理,为先秦儒家伦理注入了玄学新义。王弼以“情”释“忠”,用宇宙人生之共同本性——“情”联结“忠”、“恕”,对宋朝理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忠""恕"乃一体两面的关系。"忠恕之道"的合理性可以通过宗教文化的印证、身心机理的分析、伦理原理的辅证而得出。世界三大宗教文化都存在与"忠恕之道"在"仁爱""平等""宽恕"三方面相通的精神因子。坚持"忠恕之道"在生理方面来讲是可能的,具有相关的生理基础与心理发生的必然性。"忠恕之道"既符合康德的绝对命令Ⅰ和绝对命令Ⅱ的要求,也符合罗尔斯的"无知之纱"背后的原初状态所指涉的不偏不倚原则。"忠恕之道"对于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个人身心的和谐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任何国家的发展都必须依赖于其他国家的发展,这需要在国际和平的环境中才能得以实现.但是,如今的世界仍然还很动荡,各国之间的平等地位还没有完全确立.为此,爱好和平的国家及其人民都在寻求能够维护国际和平的普世伦理.文中力求通过对儒家"忠恕"之道的阐发,一方面说明其是建立普世伦理的基础之一,另一方面说明其应是调节国际关系,维护国际和平的重要准则之一.  相似文献   

10.
"忠恕之道"是孔子仁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家伦理思想的精髓.本文从理解"忠恕之道"的伦理内涵入手,剖析其内在机制,揭示其基本伦理精神,并进一步探讨"忠恕之道"在实践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11.
“普遍和谐”思想的内涵是“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将其引申到国际关系领域,倡导“普遍和谐”思想对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推动世界各国“共存共赢”,共建和谐世界,创造中国伟大复兴的平台,将有理念上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不方便法院原则”是缓和国际民商事管辖权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正日益得到更多国家的关注,有关的国际公约也对此作了规定。我国至今仍没有规定“不方便法院原则”,但在实践中已出现了相关的案例。为了妥善处理管辖权的国际冲突,维护司法公正,减轻当事人和法院的负担,建议我国对“不方便法院原则”予以具体规定,以更好地体现国际礼让与协作精神,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服务。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和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中,儒家的忠恕之道究竞有无普世的价值可以供今人利用?本文认为,忠恕之道的内在灵魂和思想基础是"仁者爱人"的仁爱精神和性善的理性原则.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对忠恕之道的内涵进行多维诠释,而不宜作单义的界定.忠恕之道的内容和形式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但其精神实质和基本原则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彰显它的魅力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统治拉美乃至世界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卡尔沃主义,并非普遍认为的已经"死亡".近来在拉丁美洲内外的一系列事件表明卡尔沃主义没有死亡,而且正在逐渐复苏,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代国际投资法的重大转向.通过探寻这一系列事件,分析卡尔沃主义在何种程度上已经复苏,国际投资法理念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并在批判分析卡尔沃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两种制度弊病的基础上,探讨国际投资法的前景和出路;认为国际投资法的立法焦点已由过去的"强国"与"弱国"的对立,即"南北矛盾",转变为如今的"国家主权"对"公司主权"的对立,即"公私冲突",缔结一个利益均衡的全球性的投资条约将为期不远.  相似文献   

15.
《论语》中的"忠""恕"一般被后人理解为"为仁之方",从而成为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原则。在形式上,"忠""恕"从两个侧面规定了以"立人"和"达人"为目的的成德的行为要求,但在伦理实践中,"忠""恕"却需要"爱人"这一道德情感促成两者的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忠"所表现的"笃实"与"恕"所表现的"以己度人"等特征都是因为有"爱人"作为其内核。因此,"忠""恕"的道德动力才能发生,有关"忠""恕"的道德行为才能实现。"忠""恕"的上述特色与孔子始终注重伦理生活中的道德自觉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6.
当代的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既彰显了现代性之困境,又进一步推进了现代性。自由主义作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它自身蕴含着无法克服的矛盾,社群主义站在新的理论基础上试图克服甚至超越"现代性";而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正是扬弃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实现人的真正自由与平等、解决现代性危机的一种积极的理论样式。  相似文献   

17.
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实质,并不在于对有限责任的否定,而是对公司独立人格的否定。法人格否认制度适用的法律结果,是在特定法律关系当中,将公司与股东或者其他特定的责任者视为一个整体,从而对有关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孟子的仁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仁是"恻隐之心,仁也",广义的则是"仁,人心也",包括仁义礼智全部.孟子通过"仁义内在"说总结了子思的"仁内义外"说,确立了道德自律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了孔门的仁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