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缺乏民主传统和民主事实的背景下开始创建新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因而中国的民主制度在很长时期内基础不够稳固,形态不够高度,制度不够完善,监督制约不够有力。应当看到,与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中国的民主制度还处在较低的发展水平。因此,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是我们面临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2.
民主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把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有力证明,是有待持续深化探索的重大实践课题。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需要遵循制度有效性、运作有效性和匹配有效性前后相衔、耦合互动的基本逻辑,旨在充分保障人民“全过程”行使当家作主权利,在国家治理中持续高效释放民主制度体系所蕴含的有利作用和正向效果,向民主治理的预期目标不断迈进。人民实质参与广泛、民主治理能力提升、民主制度运作高效及民主治理绩效优化,构成了全过程人民民主治理效能转化释放的内在要求与实践导向。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要不断激发民主治理动力、拓展民主治理时空、完善民主治理模式、优化民主治理生态,将民主制度优势更充分地转化为治理效能,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高效能治理中开创人类政治文明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3.
政府治理所要解决的问题实质上是民主问题.在非民主制度下,人们更容易把不公正、贫困等众多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归于政府的政策,进而更容易引发激烈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冲突.非民主制度是政治危机与社会动荡的政治根源,而民主制度是完善政府治理与建立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杨文静 《社科纵横》2013,(1):34-36,60
民主化是一种世界性的潮流,已经成为民众普遍接受的构成政府合法性的唯一合理的解释。亨廷顿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民主制度将更完善,新兴工业国的民主制度也将更成熟,而落后国家的专制统治必将会被民主政治所代替。而中国正在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回顾并反思第三波民主化浪潮,有助于我们学习、借鉴和吸取世界民主化进程中有益的因素和经验,从而更好地指导中国政治民主化实践。  相似文献   

5.
王志远 《社会》2004,(2):6-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必然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立与完善的过程。宗教信仰自由是民主制度在宗教领域中的体现;而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则是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民主与法制兼善,才能真正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6.
杨丽娟 《社科纵横》2009,24(10):29-30
把公仆意识与国家联系起来的观点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公仆理论,也不符合历史实际。公仆意识是同民主制度紧密联系的一种意识,因此,要增强公职人员的公仆意识,必须在健全民主制度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各项公民权利,享有管理国家和企事业的权力。”在我国,人民民主权力的行使主要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实现的。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他们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并产生其他各级国家机关。因此,人民代表大会不仅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而且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制度。回顾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从理论和实践上认清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与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根本区别,对于我们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在南海争端中,菲律宾的身份相当独特,它既是南海问题的当事国,又是美国的军事同盟伙伴,这一特性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菲律宾成为南海问题中立场最顽固、制造麻烦最多的国家。在自身实力孱弱的情况下,菲律宾选择在军事上依靠美国,在法律上将南海争端提交到国际仲裁庭,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南海问题的国  相似文献   

9.
中德两国的政治文化拥有不同的核心价值体系。德国的政治文化建立在西方民主制度的基础之上,以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的基本价值观为其核心,主要包括民主、自由、人权等,强调个人主义。二战以后德国政治文化强调民主制,民主制得到广泛认同,国民积极参与国家政治并积极表述个人的诉求,是德国日耳曼民族凝聚力的体现。中国政治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社会主义价值和观念,其灵魂是马克思主义,决定着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随着社会发展和变迁,公民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中德两国都重视民主制度的建立,都主张在国际关系中通过对话与合作来解决国际争端、维护和平,但是各国当代政治文化受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不同、对民主制度的推广、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不同,这些差异的根源在于两国的文化差异与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0.
正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南海问题是指南海有关方存在领土主权争议,以及在海洋管辖权主张重叠部分的海域存在划界争议,菲律宾单方对中国提起南海仲裁案,域外国家的卷入及挑拨生事,推升了南海风浪,使得南海问题进一步复杂化。南海问题是否会影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也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本土内在生成的必然性。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政治实践予以科学总结,大力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举措。健全的路径在于:确认健全的目标,明确发展完善的方向;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实际出发,明确健全的资源现状与客观依据;把握协商民主的基本内容,保证制度建设的人民性;遵循协商的基本原则,建立高效有序的协商运行机制。鉴于此,应采取相应的保障举措:搞好顶层设计,先行试点,逐步推开;切实解决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与践行中存在的问题,为协商民主顺利开展扫清障碍、创造条件;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使之在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进程中得以贯彻、落实与深化。  相似文献   

12.
黄焕汉 《创新》2013,(3):95-98
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的过程,不同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方面的发展各具特色。从民主理念、民主制度、民主实践三个方面探讨越南共产党在结合越南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发展方面的基本情况,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有学习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秦筱 《东西南北》2013,(18):18-19
自2011年3月以来,中国共处死五名菲律宾毒贩,包括一名女毒贩。“我很悲伤。”菲律宾副总统比奈说。他原本计划来中国请求国家主席习近平免除这名菲籍女毒贩的死刑,但被中国以“现在不是访华方便时刻”拒绝。7月3日,菲律宾外交部宣布,这名毒贩已被中国处决。  相似文献   

14.
王胜  华涛 《太平洋学报》2014,(12):23-35
菲律宾条约界限是现代菲律宾国家领土形成的重要法理与历史依据,划定了菲律宾领土的基本范围。其前身是1898年美西《巴黎和约》提出的"巴黎和约线",后经三次局部变动,最终演变成菲律宾条约界限并固化,而不能再外扩至其他岛礁。条约界限正式构建了美属菲律宾的疆界,这一领土范围为独立后的菲律宾所继承。菲律宾宣称对南沙群岛的部分岛礁和黄岩岛享有主权,根本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十分有现实意义的。而社会工作的大力倡导与开展也顺应了这一口号,本文从协商主义这一问题入手,对社会工作在促进协商民主的意义和发挥的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阿基诺三世上台之初即把菲律宾的国防重点从国内安全转为对外防卫,把南海政策从"大国平衡"转为"借美制华",把南海油气开发政策从中菲合作转为独自开发。在挑衅中国南海主权的行为遭到挫败后,阿基诺政府彻底抛弃了与中国进行双边谈判的可能,把本国的南海政策与美国的亚太战略绑在一起。菲律宾国内的家族政治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小集团思维",外加根深蒂固的亲美传统,是推动阿基诺政府南海政策转变的根本原因。但菲律宾国内叛乱分裂问题悬而未决,以及菲律宾国内对增加美国驻军人数的反对意见,限制了阿基诺政府南海政策进一步激进化。由于阿基诺政府的南海政策并未使菲律宾获得实际收益,并且阿基诺政府也深陷腐败案件,这为菲律宾下届政府调整南海政策提供了动力。鉴于阿基诺政府南海政策的僵化以及任期即将结束,中国应重点关注菲律宾下届总统的南海政策趋势,并需要在维护南海主权和适当向菲律宾释放善意之间取得平衡,帮助主张改善对华关系的总统候选人获得更多的政治空间。  相似文献   

17.
菲律宾中国新移民研究——马尼拉中国城田野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帆 《太平洋学报》2009,(10):14-23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30年里,大量中国公民通过各种方式持续移民到菲律宾,他们构成了新时期中国新移民的一部分,并对菲律宾社会产生着日益深刻的影响:基于笔者在马尼拉中国城的一项田野调查,描绘这一群体的类别、教育程度、语言能力、行业与职业选择等基本特征,探讨他们与菲律宾社会的经济一社会关系,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西方文明的未来如何?我所要问的是西方国家中那种被我们笼统地称为"西方民主"的政治制度的前景如何,西方式的、就象我们在英国、法国、美国和西德所见到的那种民主制度的前途究竟是什么呢?这种自二次大战以来逐渐形成的民主制度在未来是否仍然能够维持下去?在今后的几年里,这种民主制度是否会发生变化或者根本性的变革呢?换句话说,处于危难之中的西方文明由于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是否会变得面目全非呢?  相似文献   

19.
自2016年7月12日海牙仲裁庭公布关于菲律宾提起的"南海仲裁案"的实体问题裁决以来,有关该仲裁案的相关报道吸引了世人的眼球。事实上,自2013年菲律宾阿基诺三世政府单方面向海牙仲裁庭提起仲裁以来,"南海问题"一直是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媒体外交视角分析了中国和菲律宾主要英文媒体《中国日报》和《菲律宾每日询问者报》对"南海仲裁案"的报道,通过框架分析发现,"双边协商"与"多边外交"之争,"不合法"与"约束力"之争归根结底可以纳入"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之争的范畴。而隐藏在媒体框架背后的是中菲两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对话"与"对抗"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杜特尔特政府上台以来,积极调整菲律宾的南海政策。这是菲律宾内政外交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基于菲律宾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务实理性选择。杜特尔特政府的南海政策仍面临诸多制约因素,主要包括国内政治压力、大国平衡压力以及对待南海仲裁结果的实用主义。杜特尔特政府的未来南海政策走向和发展前景,则与菲国内政治发展态势、美日对菲关系发展态势以及中美菲三方关系的互动态势密切相关。中国需要审慎评估相关态势发展动向,以便及时做出预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