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朱子语类》中“不成”的句法语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朱子语类》中 4 33例不同性质的“不成”用例进行了统计分析 ,从中可以看出 :(一 )《语类》中副词“不成”分为两个 :一个是否定副词 ,意义相当于不可能、不可以 ,一个是反诘副词 ,意义相当于难道。后者可能来自前者。 (二 )《语类》中未见有语气助词“不成”的用例 ,助词“不成”见于宋代的说法是一种误解。 (三 )《语类》“V不成”格式既可以表示结果 ,又可以表示可能 ;当宾语与补语同现时 ,《语类》中通常使用“VO不成”格式 ,同时又有极少数“V不成O”模式 ,该格式既表可能 ,也表状态  相似文献   

2.
“N+们”与汉语中其他表多数形式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普通指人名词与“N+们”的语用区别1.集合名词与“N+们”的语用区别由于集合名词本身就表达复数意义,按理说,集合名词与“N+们”的分布应该是互补的,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可以根据集合名词能否后附“们”把他们分成两类:(1)不能后附“们”的集合名词。这类集合名词所指称的对象虽为一个群体,但在使用中更强调其整体性。这类词通常没有表达多数的语法形式,既不能后附“们”,也不能受集体量词和其他数量形容词的修饰。如:人民、人群、人类、大众、众人、全民、双方等。例: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实际语料的分析,将副名组合中"名"的类型归纳为光杆名词、"名词+后缀"、"数量词+名词"和"性质形容词+名词"四种形式。对副名组合中"名"的形式分析表明,这一语言现象的存在理据在于这些"名"与副词有着语义上的选择关系,此项研究结果可为今后的语言规范化和语言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数 量 名”是现代汉语的常用结构。当数词为“一”时,出现在“名量词”位置上的可以是一些“名词/动词/形容词”,构成“一 X N”结构。这三类词以不同方式、在不同程度上扩大了“名量词”语法位的职能:X不仅能发挥计量作用,还能描摹出N所代表的事物的形象和色彩。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汉语中,数词一般要与量词组合再修饰名词,而"两+N"结构和"二+N"结构则是由数词"两"和"二"直接修饰名词或名词性语素的一种结构.就语义方面而言,当"N"为组织机构类名词时,"二+N"一般表示次序,"两+N"表示数目的多少.当"N"为表示亲属关系的名词时,在表示成对的亲属关系的集合名词前,只能用"两",不用"二";在与单称性的亲属称谓名词直接组合时,只能用"二",不用"两","二+N"表示次序.当"N"为名词性缩略语时,"二+N"表示次序,"两+N"表示计数.就语用方面而言,当"二+N"结构用来表示次序时,"二+N"结构常用来给事物命名,具有较浓的书面语色彩;当"二+N"结构用来计数时,它和"两+N"结构具有相类似的语用功能,即具有节律、简洁语言、复指等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6.
“N中的N”的语法意义是性质义的量级递推,该格式要求其中的名词具有一定的性质义,这些名词通过不同的性质义凸显方式进入格式。“N中的N”主要分布于表语位置而呈现出无指特征,具有一定的陈述性,语用上实现了两次有递推关系的双项比较。  相似文献   

7.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语法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词类活用的鉴别标准是什么?有人提出: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名词、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后而,活用为动词;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等等。比如:“出入相友。”(《孟子·滕文公上》)他们首先认定例中的“友”是名词,在这里它前边有副词作修饰,所以活用为动词。众所周知,具体的一个词,从古到今,不但大多数在词义上发生了变化,而且有的在词性上也发  相似文献   

8.
"程度词+名词"结构中名词语义特征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度词修饰名词原本不是一个被语法学界完全认可的语法组合,然而在当代口语及书面语中,"程度词 名词"组合却有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可见,"程度词 名词"虽是一类很特殊的结构,但已具有相当程度的可接受性.与一般意义上的名词不同,进入这一结构中的名词需具有由具体指称向情状描述转化的潜在语义特征,这一类名词与程度词的组合弥补了形容词语义表达上的缺环问题,并由此引发了部分名词向名形兼类词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连续”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词,《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将其词性标注为动词。通过对“连续”一词出现的句法环境进行考察,发现“连续”经常做状语,已丧失了动词典型的语法功能——在句中单独作谓语,却保留了动词可以作定语、受“不”修饰的非典型语法功能。经过分析,认为它是语法化的一个中间体,其词性应该为副词兼区别词。  相似文献   

10.
领属类定中"名1+(的)+名2"格式对名1、名2有一定的制约.名词的生命度越高,进入名1位的能力就越强,进入名2位的能力也较强.名词的生命度越低,进入名1位的能力就越弱,进入名2位的能力就越强.从配价能力上看,有价名词比无价名词易于进入名2位.  相似文献   

11.
《儿女英雄传》是《红楼梦》通向现代北京话的中途站,通过它可以了解汉语在19世纪中期的基本面貌。当时,副词“都”已具备表示范围和表示语气等用法,其语气副词用法中有一类兼表已然义。根据《儿女英雄传》中反映的语言事实和语法化的一般规律,副词“都”的语法化路径应该为“范围副词→语气副词→兼表已然义的语气副词”。  相似文献   

12.
名词和定名短语充当谓语的句法功能存在差异:表判释关系的名词谓语句,表"判"义时,谓语一般为名词,表"释"义时,谓语多为定名短语;表存在关系的名词谓语句,表某空间存在某人/物/状态时,谓语除专有名词外,多为"数量名"定名短语,主语表时间、谓语表发生存在的状态/事件时,谓语多为名词;表说明关系的名词谓语句,谓语为定名短语更为常见。谓语"名词性成分+了"排斥作为顺序序列初始项或表相对恒定概念的名词,相应的"极性反义形容词/数量+名"类定名短语不受限;谓语为"副词+名词性成分(+了)"时,名词先受副词修饰再动核化时,可自由出现其中,"数量名"定名短语受排斥。  相似文献   

13.
在古汉语中,“为”字既可以作名词、动词,又可作介词。《马氏文通》主要从语法学的高度,根据“为”字所司对象的性质,系统论述了其作为介词的搭配功能。马氏认为,“为”后一般跟名词或代词作宾语,这是“为”作介词的一个重要语法特点。此外,《文通》还对“为”字宾语的省略问题进行了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14.
黄天树 《殷都学刊》2023,(2):1-6+32
甲骨卜辞的语气副词“其”字,只见于命辞和占辞中,表示未然(即还没有成为事实)的语气。而验辞是表示已然(即已经成为事实)的语气,因此,所谓“验辞无‘其’规则”是说验辞中是不用语气副词“其”的。笔者在2020年发表的《殷墟卜辞“其”字及其搭配和对举》一文中提出“验辞无‘其’规则”,限于篇幅,讲得十分简略。本文对这一规则作了详细的补说,以便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甲骨卜辞。  相似文献   

15.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汉语知识》,在举例方面尚存在一些不当之处。现举几例,并略作分析。 1.第二册《虚词》中将“当初”、“后来”作副词的例子不妥当,因为这两个词都是时间名词。  相似文献   

16.
“皆”类副词指古汉语中表示总括的范围副词。对于这类副词,一些古汉语语法著作或虚词专著列举的数目多少不一,杨树达《高等国文法》列举了十六个,何乐士等《古代汉语虚词通释·前言》列举了二十多个,等等,但常见的是十多个,其中“皆”、“俱”、“举”、“悉”、“咸”、“尽”从先秦直到近代的文言作品中出现最频繁,我们对这类副词粗略地进行了一番考察,虽然例证没有尽举,但反映的情况却是整体的。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文教学》1981年第3期刊载谌旭初同志的《古汉语语法教学也需要一个“共同纲领”》的文章。文章列举了存在疑难的四个问题:一,是名词用如副词,还是名词用作状语?二,是副词谓语句,还是副词活用为形容词?三,是名词用作动词,还是名词动化?四,是活用词,还是兼类词?本文只想就第二个问题发表一点看法,同时也涉及第四个问题。为了论述方便,现将谌文所提第二个问题抄录于后:  相似文献   

18.
语法的"副+名"和修辞的"副+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副+名"结构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用法,一种是语法的"副+名",另一种是修辞的"副+名",两者在语形、语义和语用等方面都存在重要区别.语法的"副+名"中,名词(或名词短语)的性质没有变,而在修辞的"副+名"中,名词(或名词短语)的性质已经发生临时的转化;语法的"副+名"意义具有明确性、单一性,修辞的"副+名"意义具有某种不确定性和丰富性;语法的"副+名"和修辞的"副+名"对不同语境要素的依赖性和语用效果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9.
属性名词是指称事物和现象属性的名词。[+内容]特征是属性名词的属性值语义特征之一。受[+内容]特征制约,[+内容]义属性名词经常选择四种特殊句法结构:“V属性值+是+S主体+的+N属性”、“S主体+的+N属性+有+V属性值”、“V属性值+N属性”、“以+V属性值+为+N属性”。这四种句法结构都可以变换成“V属性值+是+S主体+的+N属性”结构,都可以看作是同一句法结构在不同上下文中的变体。与此相对的是,[-内容]义属性名词往往不能进入上述句法结构。分析表明:特定的语义特征会选择特定的句法结构。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方言中的“很”类程度副词与普通话相比极具地方特色,有其自己的语法特点和表达作用。本文对黑龙江方言中的几个“很”类程度副词进行分析,并讨论了其语义基础及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