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人民性:从汉语的角度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黎明 《江汉论坛》2008,5(1):113-116
关于"人民性"的探讨最近又出现在文学批评界.把"人民性"定义为民族文化精神、劳动阶级的利益和愿望或者公民性,都不符合"人民性"一词的本意.从汉语词源的层面看,复合词"人民性"表明了人的先验类属性和历史规定性之间的一种结构性关联.具有人民性的文学,即是那种表现了人的"人性"和"民性"之间复杂关系的文学.  相似文献   

2.
许建平 《社会科学》2008,3(3):165-170
经济生活不仅伴随于文学活动的过程,而且直接参与并影响文学的活动,这种对文学活动的影响表现为文学发展、演进的动力,源于人的原欲,表现于生活中的利益,流注于情感,内涵于美感.正因如此,从经济生活的视角研究文学便是文学研究的一条可行之路,其基本方法视角有与之相关的四个方面:其一,寻找经济与文学在人的欲求层面的共生关系;其二,寻求经济利益与文学表现在情感层面的共震关系;其三,寻找利益情感与精神情感在美感层面的交融转换关系;其四,寻找经济生活与文学生活在生活层面的共源性、契合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伊格尔顿的文学生产理论汲取了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以开阔的视野从"物质"和"精神"多个层面研究文学文本的建构过程,成为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个案.伊格尔顿把文学文本的外部分为一般生产方式等五个要素,并研究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文学文本内部,他提出文本是意识形态的生产,研究了文本与意识形态的建构性关系,进而指出各种外部要素建构文本的方式.无论是他从多个角度研究文学,还是对文学的物质生产层面的强调,以及对文本建构方式的研究,都带有明显的英国马克思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4.
金圣叹小说理论的几个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杰出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对我国小说理论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的思想既丰富又复杂,全面、系统、准确、科学地阐述其理论,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这里,从哲学与文学的关系着眼,仅就金圣叹小说理论中的几个命题谈些初步认识。 “一部书皆从才子文心捏造而出” 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回答,金圣叹以佛教哲学为理论基础,站在唯心主义一边。  相似文献   

5.
"适应性主体"是复杂适应系统的理论基石,揭示适应性主体的哲学内涵是理解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哲学意义的关键.从哲学层面看适应性主体体现了"实体"与"关系"的统一;突出了关系、结构在系统生成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表明了系统是一个生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自"大陆新武侠"产生以来,新历史主义观念就渗透于其发展的各个层面.新历史主义所具有的历史图景、自我主体化、解构方式等特征,使得大陆新武侠小说呈现出了多重面貌,并在作品的历史观、人物形象、情节与场景、人文精神范式等方面产生了复杂反应.创作群、读者群等文学因素的变化,也在多种互动影响中,促进了新历史主义质素的出现.思考新历史主义态势与大陆新武侠发展之间的关系,对深入理解武侠文学生态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理性与原欲是人性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层面,也促进了"两希"文学的互补与碰撞。文学与人类文明历史的进程休戚相关,文学创作从某种意义的角度而言,是作者根据对生活的审美体验,以语言为材料创造的形式将记忆重新进行书写与建构的结果,是对人的自我生命之价值与意义的研究,可以认为是一种特殊而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在当代空间转向语境下,重审文学与空间认识论的历时关系,从社会文化语境来探讨文学空间,将生活空间的有效的升华成文学空间,对深化文学空间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试论中国十九世纪初经世致用文学思潮的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九世纪是中国经世致用文学思潮崛起的时期,它是由嘉庆年间政治形势的变化和士大夫原有传统的恢复造成的,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作家,开创了中国后来文学的发展道路.但是,它也把文学与"实用"层面紧密结合在一起,从"工具"的角度看待文学,从而也压抑了文学在人文层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在<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中,把"诗言志"与西方诗歌定义"诗是某种制作"作比较,二者的比较寓示了中西诗学传统在理论原点上的差异.中西诗学分别从自己的理论原点出发,沿着不同的轨辙,在文学本体规定、作者与文本之关系、批评阐释等基础观念层面,各自衍生了一套圆融自足的理论体系.中国主流文学传统强调"非虚构";西方则重视"虚构"和"想象".中国文学的文本与作者是一种物我不分的自然和谐关系;西方文学的文本则是作者意志控制的对象与产物.中国诗学批评以"作者"作为"意义"之源;西方诗学批评则以"文本"作为"意义"之源.  相似文献   

10.
马大康 《江海学刊》2012,(2):203-209,239
文学活动作为独特又极其复杂的意向性活动,既包含审美关系,又兼具认知、价值、道德、身体诸关系,是各种关系的相互过渡、转换。文学作品作为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生成的意向性客体和虚构世界,既有文本确定性的一面,又有意向性客体和虚构世界不确定、未完成的一面。正因如此,文学活动以及文学作品就同时具有"自律"与"他律"的双重性。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探讨,就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这正是文学理论发展多维性以及各种理论难以避免局限性的原因。只有以"文学活动"而不是"文学"作为逻辑起点,我们才有可能实现新的理论综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