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海波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
以往的章太炎研究偏重于他在经学与训诂学方面的成绩,而本文着重研究章太炎在因明学上的贡献。本文探索了章太炎研究因明学的起因与过程,认为章太炎进行了因明、《墨经》与西方逻辑的比较研究,充分肯定因明在论证中的作用,这与梁启超、胡适等单纯肯定西方传统逻辑的做法有显然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许良越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3
章太炎对古音韵部的划分、古音声纽的考证、汉字音值的描写以及汉语音转关系等方面都有过专门的论述,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古韵分部方面,章氏总结了前代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古韵二十三部;在古声纽方面,章氏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古音二十一纽;在音值描写方面,章氏是用汉字全面描写古韵音值的第一位学者;在音转关系方面,章氏的《成均图》则是汉语韵转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相似文献
3.
4.
许良越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2):80-84
清末民初的国学大师章太炎,作为清代古音学研究之集大成者,不仅在上古韵部研究上贡献卓著,而且在上古声纽研究方面也创获良多。章氏的上古声纽研究,在承袭钱大昕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结论的基础之上,根据典籍文献语言用例及个人的审音经验,将传统的三十六字母进行重新的分合归并,即:娘日归泥、精组归照、喉牙互易、喻母并影,提出了汉语上古音研究史上第一套完整的声母系统,解释了其间的声转关系,在我国语言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章氏的上古声纽说,与其上古韵部说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形成了声韵兼顾、正变互补的古音研究。这种古音学说与其“语言缘起说”、“转注假借说”一道,共同组成了植根于汉语汉字特点、具有鲜明中国语言文字学特色的字源学理论体系,为其后撰作系联《说文》同源字族的《文始》奠定了必备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章太炎思想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近代社会思想的变动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术界对章太炎思想中的哲学、政治及学术思想进行了深入多样的研究,呈现出由浅入深及多样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吴湉南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1):55-59
章太炎先生无论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还是在晚年的国学讲授中,都极为重视道德的锻造和坚守。早年主张革命道德说,并将佛学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目标是建立革命道德说而进行排满革命;中年以后,逐渐回归到传统道德学说,尤其回归到儒家道德学说;晚年通过讲学活动,以保存中国历史经典,以延续中国民族文化、民族血脉、民族气节和道德,抵抗日本侵略。 相似文献
8.
何成轩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2,(5)
章太炎是辛亥革命风云一时的革命家,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他一生的经历是复杂而曲折的,其哲学思想体系庞大而又驳杂,其中不仅有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曾经发生过许多变化。他的前期思想和后期思想更是有着性质的区别。 1896年至1900年,章太炎追随康有为、梁启超,政治上属于资产阶级改良派。他在这个时期的哲学思想,机械唯物主义倾向比较明显,但尚未形成独立的完整的体系。 相似文献
9.
10.
张颖超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0(4)
<满语文化研究丛书>是由吉林师范大学于鹏翔教授主编完成的,共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满语本体子系研究,一部分为满语应用子系(满语地名、人名、器物名、职官名、萨满神词、满语家谱等等)研究. 相似文献
11.
12.
13.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1)
继《章太炎选集(注释本)》之后,又一部研究章太炎的四十六万字专著《章太炎思想研究》由我校历史系教授姜义华撰写,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本书的写作化费了作者二十多年岁月。作者在读懂了章太炎一篇篇、一部部著作的基础上,又涉猎了章太炎阅读过的浩翰的书籍和章太炎接触过的思想资料,具体考察了章太炎所面对的国内外思 相似文献
14.
任访秋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1)
章炳麟(1867——1936)字枚叔,浙江余杭人。后因仰慕清初学者顾炎武的为人,改名绛,别号太炎。他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逐步地由封建社会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时代,同时也正是中国人民为推翻封建统治与帝国主义压迫,一次又一次地进行革命运动的时代。这种客观形势,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思想同行动。 太炎幼年从他外祖父朱左卿读书的时候,就听到了关于明末清初的大学者王船山、顾炎武两人关于民族思想的言论,因而就种下了排满思想的根。后来他又读了《明季稗史》十七种,因而这种思想就更加蓬勃的发展起来。(《狱中答新闻报》《民国光复》 相似文献
15.
刘洋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6):70-74
本文以章太炎晚年古文经学的代表作《春秋左氏疑义答问》为文本,参照当代文本现象学解释学的历史还原方法,探讨了章太炎经学诠释思想的深层诠释方法;总结出章氏所揭示的经——传诠释结构的四种类型,展示了章氏剥离经、传关系的理论依据及其创造性诠释成果的意义,并通过与《公羊传》诠释方法的对比,指明章氏诠释方法对历史事实本身的严格要求;最后,试图通过章氏本人的学行履历探讨其诠释思想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6.
黄万华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9(6):18-21
章太炎的海外影响足以说明章太炎的思想资源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在20世纪前半叶中西文化撞击的历史动荡中,章太炎被外国作家视为挑战传统、重构经典中国形象的一种象征,章太炎的政治思想、文化观念在对待民族传统等重大问题上成为重要的世界性资源。在20世纪后半叶传统和现代转换的学术探索中,章太炎再次成为海外学者的重要思想资源。在改变以往“中方对西方的挑战回应”的思考模式,转向“以中国为中心”的研究中,章太炎成为揭示“五四”和传统关系的重要个案,章太炎及其国粹运动也被视为在深入细致梳理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寻找到其内部建设性的动力因素,从而走出中国现代的文化困境的努力。正是这样一些学术思考,使章太炎的“学者资源”成为挑战于“西学东渐”的现代化叙事的重要声音。 相似文献
17.
郭延礼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0(3):80-88
章太炎是近代著名的革命家和思想家,也是一位颇有成就的学者和文学家。章太炎作为一位文学家,他的文学思想是复杂而充满着矛盾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想,博大精深的学术功力,乾嘉朴学传统的治学路向,经学家和小学家的目光,加之他思想中保守和复古倾向,使他的文学思想既具有丰富的时代内容和鲜明的个性特色,同时也带有传统文学观念强大的历史惰性。文章从五个方面来阐释章氏文学思想的成就和局限:即文学的发展观与文学的退化论;精辟的诗论;“跳踉搏跃”的“雷霆之声”;小学家的文学观;承认言文合一与鄙夷白话文。 相似文献
18.
19.
李凡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5)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章太炎写了很多文章,宣传革命排满思想,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舆论宣传方面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文章锋芒直指清朝政府,对瓦解清王朝的专制统治起了很大作用.他一生曾“七被迫捕,三入牢狱”,为逃避清政府的追捕,武昌起义前曾三次去日本避难.1899年5月第一次去日本,7月返回上海.第二次是1902年1月东渡日本,于横滨结识孙中山“始定交”,在日本逗留三个月回国.第三次是1906年6月出狱即前往东京,任《民报》主编,1911年武昌起义后回国.本文就章太炎第三次去日本的活动,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20.
张荣华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8-34
章太炎的"六经皆史"论与章学诚之间不存在一脉相承关系.他撰于1908年的<原经>篇明驳章学诚,暗斥谭献,其中对<文史通义>的一系列论辩,显然是两种"六经皆史"论的交锋.它反映出经、史概念内涵的变动不居性,不同时期不同处境的学者对"六经皆史"说的理解并不一致,因此要注意在特定的历史脉络中分析各家相同命题下的不同含义和意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