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成本效益法分析建筑企业低价投标的经济原理,发现低价投标行为多为企业短期利益最大化或者长期战略决策的理性行为;而采用社会福利法探讨企业低价投标行为对社会整体福利和行业发展的影响则是不确定的,需要结合具体情况予以分析.因此,政府是否需要干预低价投标行为必须推理认定.政府应通过加快工程招投标机制和建筑业市场化改革进程,并采取试点而后逐步推广的办法从宏观层面治理企业低价投标行为.  相似文献   

2.
建筑工程投标的决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工程投标已是大势所趋.可是,建筑工程投标却是一项消耗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工作,建筑施工企业若不加选择地对多个工程进行投标,一旦不能中标,势必造成企业人、财、物的损失.因此,本文在如何减少建筑工程投标工作的风险,讨论工程投标工作的决策问题,做了有工程实际意义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建筑企业为了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增强企业实力的同时注重投标策略与投标技巧的运用。所谓投标策略是指施工企业的投标竞争中的指导思想与系统工作部署及其参与投标竞争的方式和方法。可供选择的投标策略有:不平衡报价策略、合理低价策略、计日工报价策略、多方案报价策略、突然袭击策略、联保策略、改进计划策略等。在建设工程实践中,只有根据各种投标报价策略的特点及各自的适用条件,恰当的运用不同策略,方能获得投标的成功。  相似文献   

4.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招投标作为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运行制度,在中国的建筑市场里已普遍存在,面对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局面,建筑企业该如何去分析投标前的项目情况,如何投标且确保中标后能高效、安全地完成。我们通过SWOT分析法去分析三种投标形态下的投标模式,针对各投标模式做出决策,能更好地为建筑企业市场发展做出贡献,值得建筑企业借鉴与应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获胜概率理论,从企业投标报价以期获得最大期望利润的角度来分析和制定投标报价策略。由于计算简单,容易掌握,它是企业制定投标报价策略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建筑企业要想在投标中获胜 ,应该采取恰当的投标策略。本文重点论述了投标策略中的决策、准备和报价问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的实施,我国的政府采购市场逐渐规范化。从政府采购的现状分析入手,对企业的认识程度、编制投标文件、企业的各项投入、企业的产品与服务质量以及员工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提高认识,加强企业参与政府采购的积极性,建立系统的信息采集制度,迭准投标项目,编制高质量的投标文件等几点企业应对政府采购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在规范化的建筑市场招投标环境下,建筑施工企业应提高对投标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建立专业的投标组织机构,该机构中应包括经营管理、技术专业、商务金融等方面的人才;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投标策略;将投标文件做得尽善尽美,主动适应我国的市场经济形式和政策.  相似文献   

9.
EPC项目采用固定总价合同,使得总承包商承担了工程绝大部分风险,投标前的风险分析与风险计价对总承包企业意义重大。本文构建了EPC项目投标立项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德尔菲法、模糊层次分析、风险矩阵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了定性与定量相集成的EPC项目风险评价方法;依照最低合理可行原则,设计了基于风险评价的EPC项目投标决策流程。案例研究表明所提方法的高效与实用,可以从风险的角度为总承包企业的投标报价与履约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析了博弈论用于建筑工程投标报价策略研究的可行性,阐述了在工程量清单计价及合理低价中标的招投标模式下投标报价的均衡问题,揭示了在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自愿选择不低于成本的低价策略的合理性及其所包含的博弈论思想,为招投标管理和承包商投标报价提出了一些建议,并基于博弈论尝试建立投标报价策略模型.  相似文献   

11.
在存在论的意义上.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有”和“无”曾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是“有形”、“有名”,“无形”、“无名”;另一种是“实有”、“存在”,“虚无”、“不存在”。在《老予》中“有”或“无”到底在哪种意义上成立并不很清晰,但其基本倾向是“有形”、“无形”。之后的《庄子》一书明确用“无形”、“无名”来解读“无”。早期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何晏和王弼将“无”虚无化,以“无”释“道”,主张“责无”、“贱有”。之后的裴领、郭象等人提出“无不生有”。再后来,北宋张载、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等人则从气一元论的学说出发,将有或无都看作是气的不同状态。无论在怎样的意义上对“有”或“无”进行阐释,中国古代的哲人们都试图要说明世界的统一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其区别仅仅在于是“无”统一于“有”,还是“有”统一于“无”。  相似文献   

12.
比、兴概念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激起历代学者研究比、兴的无穷兴趣,至今不衰。分析归纳古今以来的比、兴观,以便更清楚地认识比、兴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从文学活动过程这个动态视角,分类对历代比、兴观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3.
豫南罗山方言里疑问语气词十分丰富,也很有特色。这些语气词可表特指疑问语气、选择疑问语气、反复疑问语气、反问语气、承前疑问语气等。特指疑问语气词主要有"着"、"san"、"sε"、"lan"、"哩"、"ian"、"an",选择疑问语气词主要有"哩",反复疑问语气词主要有"san"、"着",反问语气词主要有"哩"、"哇"、"呀"、"za",承前疑问语气词主要有"哩"、"an"。  相似文献   

14.
"实事求是"应该有人文关怀。实事求是和哲学基本问题是内在统一的。按照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解,实事 求是不仅是一个本体论的问题,而且是一个认识论和价值论的问题。"实事"不仅有事物之意,而且有实践之意。 "是"不仅有本是、本质、规律之意,而且有应是、应然、价值之意。"实事求是"和人的价值取向、即对真善美统一的 自由理想人格的追求相一致。"三个代表"是当代"实事求是"原则的最好体现。  相似文献   

15.
"礼"命"仁"是孔子思想的重要概念,"仁"和"礼"之间是双向互含的关系,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命"是仁礼能否合一的关键.孔子在建构自己的思想体系时,立足于仁,着眼于礼,礼是一种手段,仁礼合一是一种最高境界."仁"礼"命"的关系影响了儒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从伦理道德、社会政治等方面影响了中国独特文化传统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在方苞的"义法"说中,"义"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事物和道理,"法"则是"义"的存在形式."义"有两层意义,即存在于主体的"义"和存在于作品的"义".就前者而言,"义"决定"法";就后者而言,"法"决定"义"."雅洁"从语言风格方面对"义法"作了补充."义法"说凸显了形式的重要作用,深化了传统"文道"关系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理一分珠是对一般与特殊的关系这一人类思维中的基本问题的一种理解方式.从三个方面揭示了这种理解方式的特点其一,从形式关系上把握一般与特殊;其二,从内容关系上把握一般与特殊;其三,从价值论上把握一般与特殊.文章特别指出,在价值论上,佛道联结一般与特殊的方式是"否定的统一",而儒家联结二者的方式则是"肯定的统一",承认"肯定的统一"是儒家对一般与特殊关系的理解方式的根本特点.  相似文献   

18.
刘庆 《宿州学院学报》2005,20(1):126-130
本文把教育比作一条艺术品加工的"生产线",把"皮格马利翁"效应比作"抛光"、"镀金",把期望理论比作"雕琢"、"打磨".正常的生产流程应是先对自然品进行雕琢、打磨,使其基本成型后,再抛光、镀金,形成最后的艺术品.但本文思考反其道而行之,主张先对学生(自然品)进行"抛光"、"镀金"("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应用),再引导学生进行"雕琢"、"打磨"(期望理论的应用),以期打造理想的艺术品(教育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香港“黑道”电影是香港电影中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作为商业类型电影而存在的香港“黑道”电影,在更大的意义上,并不是社会现实的简单反映,而是艺术家们对自己的社会理念和想像所进行的隐喻性表达。从20世纪80年代的“英雄片”,到90年代的“卧底片”,再到新世纪初的“交叉卧底片”——《无间道》系列以及更晚近的《黑社会》系列,香港“黑道”电影完成了由“盗亦有盗”到“春秋无义战”的基本转型,并经由传统中的“情义”到现实中的“利益”追求,诉说着“香港人”的身份认同与困惑。但不可否认的是,香港“黑道”电影与现实社会之间在某种意义上的同构关系,为香港“黑道”电影的阐释与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以及现实思考的深度。在这里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香港电影中的“黑道”,其实并不是以一种完全负面意义的形象出现在香港类型电影中的。1980年代的“英雄片”作为最早得以表现黑道生活的现代电影类型而广受欢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成功地将古装武侠片里的“侠义”精神巧妙地移植到对黑道生活的想像性表述之中。在中国传统的武侠文化中,“侠以武犯禁”包含着复杂的价值建构机制。江湖道义、社会准则和法制伦理构成的复杂的认同与反叛的交织,形成弥补官方价值体系缺陷的一种另类价值认同体制,与官方伦理共同参与了中国人价值体系的建构。当然,这一经典类型呈现的比较外在的价值取向在今天的香港“黑道”电影中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盗亦有道”的独特价值认同方式和“正义战胜邪恶”的简单区分和解决矛盾的方法已经被没有明显价值判断的“春秋无义战”所代替。但我们当然不能愚蠢地把它看作是简单的“礼崩乐坏”,而应当向更深刻的人性思考寻求答案。无论人们是否清醒地意识到,这类影片在香港已经开始走出回归后经济文化的低谷,在港片越来越以大陆市场作为预期目标的今天,其出现决不是偶然的。  相似文献   

20.
约翰·济慈和先秦道家都在真、善、美的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济慈把对美的热爱与追求当成艺术创作的动力和指归,在美的根基上探讨真,又在美的追求中感受善;道家审美观将"真"置于第一位,"美"和"善"均次之.在对"真"的理解中,济慈将存在于主观世界的想象扩展到"真"的范畴中.道家的"真"与济慈的"真"内涵也不完全相同,道家之"真"倾向于本然的存在状态,无关乎主观想象之"真"的问题.从文化渊源上看,济慈对真、善、美的阐释源于古希腊文化的大背景,道家思想中真、善、美三个审美范畴的内涵则建立在"无"这一哲学思想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