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中国山水艺术———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山水艺术折射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整合精神,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最高物化表现。  相似文献   

2.
山水,在中国古代有着宗教和哲学的意义。山水意识,在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中有着重要的显现。宗教和哲学的山水意识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代的文学和艺术。本文从宗教和哲学的山水意识出发,深入挖掘了山水意识在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中形成和凸现的现象及原因。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山水审美意识的启蒙与完成经历了漫长的动态过程。与已有研究对《山海经》山水所作的"地理山水"、"神话山水"、"文化山水"的解读相比,审美经验的阐释路径使得《山海经》在中国传统独立山水意识诞生旅途上的意义更为明朗,《山海经》所蕴含的"山水"资源具有标本性的意义:《山海经》以空间引领时间的独特方式及山水审美张力的构建,实现了对审美经验的早期祛昧。尽管距离山水在魏晋时期所实现的审美独立还有一段距离,但《山海经》所提供的平等、包容的审美质素却为中国传统审美意识的独立作出了自身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庐山山水诗的生成与中国山水诗的滥觞同步,是中国山水诗初期作品的重要代表;庐山山水诗的发展史与中国山水诗同构,是中国山水诗长卷的一个缩影,代表着中国山水诗发展的基本态势;庐山山水诗的艺术成就,鲜明而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山水诗的辉煌成就,在中国山水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之论,既包含了对自然美的赞赏,又包含了对仁、智的精神赞美,是一种典型的山水比德观念。目前学术界习惯于将老子的道法自然和庄子的逍遥虚静思想作为山水艺术的思想根源,实际上除此之外,孔子的山水比德思想也是中国山水艺术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根源之一。本文探讨孔子的山水比德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对中国山水艺术及理论的影响。孔子的山水比德及仁知之乐思想和老庄的道法自然及天地大美思想共同组成了我国山水艺术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6.
中国山水文化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山水文化内容丰富而历史久远。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论,山水文化从根本上说就是人化的山水,是积淀在山水中的文化。中国山水文化是一个动态系统,随着人与自然关系的演进而协调发展,显示出中华民族不断探求、适应和创造的历史脉络,构成山水与人文的多种多样的结晶,具有多层面的价值。我们研究和发展中国山水文化是要继往开来,应立足于新的现实高度,把民族性和时代性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7.
山水画是中国艺术中特有的、蕴含中国古人独特精神气韵的绘画形式。中国传统木刻中山水题材的作品相对较少,但对山水文化的表达也有其发展脉络和独特之处。该文以中国山水画与山水文化的渊源为背景,梳理了中国传统木刻与山水画的联系与发展变化,着重分析了木刻表现山水意蕴的特点以及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董源对中国水墨山水画发展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山水画有设色较重青绿山水,还有就是水墨淋漓山水.董源开创了水墨山水画的新形式,创造了表现江南水墨山水的"披麻皴".宋代的沈括、苏轼、米芾对此给予高度的评价,由此可以看出,董源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风景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奇葩,它通过诗人们对祖国山水春夏秋冬的描绘,写下了一曲曲祖国山水时空美的大自然颂歌。  相似文献   

10.
日本庭园与中国园林和绘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自汉唐开始 ,日本输入中国园林文化 ,最初形成池泉园 ,再结合国土环境 ,创造了枯山水 ;在宋元时期 ,中国画风对日本影响极大 ,一批绘画造诣精深的造园家把中国绘画艺术融入日本园林之中 ,在室町时代产生、发展和成熟了书画式园林风格。书画式庭园是用枯山水的形式表达的 ,最初是立式枯山水 ,后来发展为平立结合的枯山水 ,最后成为平式枯山水  相似文献   

11.
青绿山水是中国山水画成熟最早的一种样式,宋代以后,青绿山水画逐渐退出了中国山水画的主流。青绿山水画的色彩观源自南齐谢赫"六法"中的"随类赋彩"。在今天看来,青绿山水画的设色仍然有着较大的探索空间。随心、随情、随境赋彩,让色彩走出随类的局限,对青绿山水色彩的重新审视将有利于现代青绿山水画的深远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中国山水游记的发展进程 ,探讨柳宗元永州八记的产生的特定环境及其寄情于物的象征意义 ,特别指出其以“文有诗情”的手法开拓山水游记的意境 ,使之具有独特文体内涵 ,对中国山水游记的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13.
从中国山水与山水诗人的密切关系入手,追述了山水诗的形成与发展历史,以及诗人在描绘自然山水的同时,渗透出来的主观情感、诗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古代山水文学发达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中国古代的山水文学是十分发达的。尤其是魏晋以后,经唐宋而至明清的一千多年间,人才辈出,名篇相继。其作品数量之多、成就之高、影响之大,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中国山水文学之所以如此发达,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本文拟就此进行初步探讨,以就正于雅爱山水的大方之家。 (一) 探讨中国山水文学发达的原因,我们首先要考察的是中国山水所独具的自然特点。因为,山水文学是以山水景物为中心题材或主要描写对象的文学。山水景物是否具有自然之美,对于山水文学的创作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古人说:“当奇境而有奇文”、“江山明秀发诗情”,形象地说明了山水景物只有具备自然之美,才有可能引起山水文  相似文献   

15.
人类栖居于地球的环境美学模式首先取决于自然条件及其孕育的环境理想。中西古代城市均依赖自然山水条件,但中西文化对自然环境持有不同的价值观与审美观,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环境理想。中国文化看重自然山水环境的乐居、乐游价值,创造了独特的山水文化,如山水城市、山水园林、山水诗、山水画。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考察中国山水景观与宗教文化、人的审美、人的劳动之关系,揭示中国山水景观的人文精神内涵,从而阐明研究山水景观与其人文因素的关系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探究文化根源为主线,比较分析枯山水庭园在中国和日本生成的不同气质。一方面,从日本的禅宗渊源出发,剖析日本的美学基因与造园意境;另一方面,以中国的文化土壤和现实环境为依据,探讨枯山水在中国存在和生长的根本原因。不同的文化根基造就不同的审美情趣与意识形态,因此,品读中国人眼中的枯山水,必应立足于日本禅文化的祖源——中国佛教文化。以沈阳建筑大学办公楼内枯山水庭园为案例,具体阐释枯山水庭园在当代中国生成的新气质。  相似文献   

18.
钱学森山水城市思想及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论述了山水城市思想产生的背景,追寻钱学森先生思维发展的轨道,研究了山水城市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归纳钱学森先生对“山水城市”本体概念的原则阐述以及社会知名学者、专家对“山水城市”概念释义的基础上,提炼出对“山水城市”的理解及定义。阐述了“山水城市”研究的重大意义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认为山水城市是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的一种最新模式,值得研究、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9.
中国山水诗源远流长,自谢灵运首唱伊始,诗人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赋予山水最深沉的情感,藉山水抒发诗人心中悠远的乡思和回归家园的渴望。通过对种种山水意境的创造,展示诗人强烈的生命追求,探寻生命哲学的底蕴,并在山水中体验生命的终极意义,使山水诗承载起了中国文人博大深沉的人生情感和生命情怀。  相似文献   

20.
2 0世纪末的二十余年 ,中国人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中国山水画界面对日益纷繁的文化信息资源 ,吸纳、消解、创新成了画家们的共识。吴冠中、刘国松、张仃、贾又福等四位山水画家在各自艺术道路上的探索与建树 ,为 2 1世纪的中国山水画界引出了新的话题与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