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在F=GF(2~m)(m为自然数)上讨论了扩充正交群在向量空间的子空间集合上的可迁性及其产生的一类对称结合方案。  相似文献   

2.
唐代遭受迁徙、贬谪之苦的众多诗人所创作的“迁谪诗文” ,是唐代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的迁谪诗文颇能体现出迁谪文学的本质特点 ,对后世的迁谪文学的发展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讨论了一般弱交换富足序半群的结构.从弱交换序半群和富足序半群结构性质入手,解决了弱交换序半群与双阿基米德序半群的关系和结构特征,给出了弱交换富足序半群的一般结构定理.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相溶解度法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羟丙基-β-环糊精与格列吡嗪在7.4的磷酸缓冲溶液中形成包结物的稳定常数,进而测定了包结过程的热力学参数。根据测得的热力学参数,讨论了羟丙基-β-环糊精与格列吡嗪包结时范德华力、疏水作用、氢键以及从羟丙基-β-环糊精空穴释放高能水几种弱相互作用力对包结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羟丙基-β-环糊精与格列吡嗪可形成1∶1的可溶性包结物,相溶解度呈AL型;羟丙基-β-环糊精与格列吡嗪在溶液中的包结过程,可以自发的进行(ΔG<0),且为放热反应(ΔH<0),同时也是熵减的过程(ΔS<0)。在羟丙基-β-环糊精与格列吡嗪包结过程中从HP-β-CD空穴释放的高能水、氢键和范德华力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迁谪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迁谪诗歌在各个时期皆有各自的特点。其发展演变,大致上经历了从屈原的表达执著信念,到六朝诗人的摹写山水,再到唐人的叙写哀怨和宋人的抒发高旷情怀等历程。  相似文献   

6.
迁谪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迁谪诗歌在各个时期均有各自的特点。其发展演变,大致上经历了从屈原的表达执著信念,到六朝诗人的摹写山水,再到唐人的叙写哀怨和宋人的抒发高旷情怀等历程。  相似文献   

7.
僧肇的《物不迁论》通过事物的动静、因果关系的探讨,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间断性和连续性。僧肇采用“不迁”这个新概念来阐释事物的存在形式和发展状态,从而超越了动静的争论。故“不迁”不是指静止,而是指事物的一种发展观。  相似文献   

8.
2008年以来,我国东南沿海制造业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开始纷纷选择内迁。本文总结了企业内迁的背景和现状,对企业内迁的动因进行了研究,发现劳动力及土地成本的上升是企业内迁的重要动因,最终研究了企业内迁存在的阻力。  相似文献   

9.
晚唐怀古诗把古代哲学的迁逝意识和历史融合成迁逝意象,具有历史理性和情感性统一的特点。其把自然的时间流逝和社会人事的变迁整合成一个完整的意象,勾勒历史迁逝的完整轨迹,表现了轮回过程,揭示了迁逝是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共性规律,抒发了对某些历史行为的悲愤,对迁逝宿命的悲哀和对迁逝留下的意义空白的悲悼之情。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了来舟林业试验场迁地保存99种珍稀树种的成败情况,以迁存种原产地与迁存地植物区系亲疏关系为主,并结合原产地生境,分析了成败结果,认为成功的关键是,迁存与迁存地相同或相似植物区系中的珍稀树种,并选择适合的栽植地小环境。  相似文献   

11.
关于"及物性"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结了国内关于"及物性"的分类标准及国外的有关论证后,采取了Halliday的"及物性"的观点,把"及物性"看成是句子的一个特征,不能只是单纯地考虑动词和名词的搭配问题.并用"配价"的观念来区分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可以说是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一些功能语言学家认为,对一个语言过程进行分析时,可以同时使用及物分析法和作格分析法,且后者是前者的补充。但是,作格现象不是词汇语法层的现象,而是语义层的现象。在语义层上,及物现象和作格现象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地位相等。因此,一个小句该用哪种分析法去分析取决于小句表达的语义的作格程度和及物程度。假如作格程度很高,那么用作格分析法更为适当,反之则用及物分析法。  相似文献   

13.
马丁·路德·金的演讲名作I Have a Dream表达了作者渴望民主、自由和种族融合平等的梦,其诗意斑斓,语言颇具魅力。以此为例,运用了韩礼德的及物性理论,通过统计作者选择及物性过程的数量,分析其中不同的及物性过程,进而论述作品中及物性特征的选择对凸显作者意图和作品主题的文体效应,以此表明及物性结构的高频率乃是作者为表达自己的意图和凸显作品主题所作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功能角度对两种不同语域的文章进行分析,来探讨语篇的及物性与功能语旨的关系。通过对数十篇有关“银行”的广告和百科全书中“银行”词条的分析,笔者发现语篇中的及物性受语篇功能语旨的制约,同时及物性又有助于语篇功能语旨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及物性分析、作格分析与语篇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介绍了及物性分析与作格分析的基本理论,探讨了及物性分析与作格分析在语篇理解中的应用,指出及物性分析与作格分析是理解语篇深层意义与作者的观点、立场和意识形态意义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并且在语篇理解中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16.
运用体现概念功能的及物性系统对埃德加·爱伦·坡的小说《一桶白葡萄酒》进行文体分析,从及物性这一角度出发,深度剖析了作者对及物性系统的选择和该系统在塑造人物、组织情节以及表达深刻主题方面的作用,从而揭示出这些文体选择所传递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17.
语法隐喻以小句的及物性过程为基础,在宋词英译中发挥了经验重塑功能。以语篇为单位的翻译活动实际上是一个个及物性过程的选择,小句及其及物性过程建构了语篇和经验现实。宋词《水调歌头》及其三种英译文的及物性过程对比表明,诗词翻译中,成分层次的语法隐喻是高频现象,与原文相比,译文中的及物性过程普遍发生变异,因而塑造了不同的经验现实。这为诗词翻译方法和批评带来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8.
及物性视角的英汉新闻语篇批评性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是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主要对象之一,而及物性理论是揭示新闻中隐藏的意识形态的有效工具,本文运用及物性理论对英语新闻语篇及其汉语译文进行批评性对比分析,旨在揭示翻译过程中由于译者的缘故所导致的新闻语篇意识形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