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淮河中游河床纵断面倒比降是造成现代淮河中游地区严重洪涝灾害的根本原因 .该倒比降的形成与淮河入洪泽湖河口水下拦门沙的形成与演变及洪泽湖湖底淤高有关 .2 0世纪 50年代以来 ,由于河流输沙量和含沙量不断减少 ,淮河中游上段河床处于侵蚀状态 ,倒比降又有新的发展 .根治倒比降的关键是 ,消除或尽可能减少洪泽湖面在中游河流地貌发育中的基准面作用 .  相似文献   

2.
汉水河口段历史演变及其对长江汉口段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史时期汉水河口段的演变,是汉水水系历史演变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长江汉口段历史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水口的变动,直接影响汉水下游和长江汉口段的河床形态和河床稳定性。长期以来关于汉水河口段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论淮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河流域水生态环境因黄河夺淮等自然因素以及农业垦殖、战争、政府治黄淮运政策、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等社会因素共同作用而出现多次重大变迁。南宋以前,淮河独流入海,人类活动与水生态环境处于相对协调时期。南宋以后,黄河全面夺淮,淮域水生态环境开始紊乱性变迁,河道、湖泊淤塞,河口东迁,洪泽湖区扩大,淮河受迫南注长江,中游两岸则形成了"河成湖泊群",流域洪涝灾害加剧。1855年黄河北徙,黄河虽不复故道但还不时决口南泛入淮,而黄河故道则阻断了淮河与沂、沭、泗水系的联系,沂、沭、泗不能入淮,乃各自入海。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淮河得到全面综合治理,但随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而来的人水争地、水土流失、水体污染问题越发突出,水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洪涝频发,旱魃肆虐,污水困扰,构成了淮域经济社会发展难以破解的难题。  相似文献   

4.
朱萍 《北京纪事》2010,(3):66-69
他是第一个沿京杭大运河小道骑行全程的人,从北京通州的验粮关开始,到杭州的三堡船匣,途径六省市,跨海河、黄河、淮河和长江,一路与运河相伴,  相似文献   

5.
正"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淮安,位于淮河中下游结合部、淮河与大运河交汇处,五条高速环城、四条河流穿城,是古老而新型的水陆交通枢纽。市境地势平衍,河渠成网,洪泽湖、白马湖、高宝湖、射阳湖等镶嵌其间,是一座飘浮在水上的城市。淮安,作为夏商周三代以来的水陆交通枢纽,在隋大运河全线贯通以后,不仅吴邗沟入淮处末口位于市区,而且通济渠入淮处汴河口也位于市境,因此,其枢纽地位进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于十六国及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提出一些极为粗浅的看法。涉及的范围仅限于黄河中下游及淮河、海河流域。这些看法不一定正确,提出来是希望史学界的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7.
自宋、金以来的黄河改道、夺淮夺泗,造成淮河水系发生重大变迁,对苏北地区的水环境也造成了重大影响体现,并主要体现在河流环境和湖泊环境两个方面。就河流环境而言,黄河夺淮使淮河失去了入海出路,打乱了原有水系,淮河入江水道的形成、苏北灌溉总渠的开辟、沂沭泗水系的变迁以及废黄河的形成,都是黄河夺淮在苏北地区留下的印迹。就湖泊环境而言,促成了洪泽湖、南四湖和骆马湖三大湖泊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水利部最近公布了最新一次调查的结果表明,全国水污染状况相当严重。在水利部门对全国评价的近十万公里长的河流中,被污染河长已经占半数,其中有4万公里不符合渔业水质标准,2400公里长河鱼虾绝迹,一些大中城市的中小河流已变成排污河,90%以上城市水域污染严重。主要湖泊的26%已达到富营养化,严重威胁供水安全和渔业生产。这次调查是“八五”期间水利部组织的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入河排污口抽样调查,调查范围覆盖了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和松花江、辽河。这项工作历时3年,共调查161个支流口,1万多个排污口,涉及城镇854座,…  相似文献   

9.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古有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三河二江五大水系的京杭大运河工程,近有引滦河水入天津城的"引滦入津"工程。而2000年,共和国的版图上将镌刻上另一条人工开挖的河流--克拉玛依河。这,正是克拉玛依人的世纪宏愿! 2000年,对於新疆准噶尔盆地西部克拉玛依油田30万人民,这是具有非凡意义的页章,是具有历史意义的页章,是永载千秋的页章。 举世瞩目的引水工程竣工了! 河水越过无垠大漠,向大漠、向山脉、向世界宣告:克拉玛依结束了一段历史,开启了一个新纪元。 流水岁月,…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诗学的发生,从汉语诗歌引入现代汉语及其诗学开始. 近代"诗界革命"没有解决这一问题(但"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是解决了这一问题的[1]).汉语诗歌持续发展数千年,至晚清黄遵宪"诗界革命",一直持续的是古代汉语载体形式,黄遵宪的贡献在"我手写我口"[2],而这个"口",是"六经之所无,不敢入诗篇,古人弃糟粕,见之口流涎"的非经典话语,是真情实话,但并非现代汉语.诗界革命的成果解决了新词(含翻译词)的入诗和意义的翻新.但第一,"诗界革命"与"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不同的,就在于突破不了古代诗学规范,诗律与诗体没有革命,这是古代汉语诗学最坚固的堡垒;第二,没有用白话即现代汉语写诗,因此,现代汉语诗学最多只在诗的音乐性上有所滥觞[3],但并没有诞生.  相似文献   

11.
<正> 江(长江)、淮(淮河)、河(黄河)、济(济水)古称“四渎”。“四渎”皆独流入海。淮河水系介于黄河与长江之间。因为黄河易淤善决,而且决多南犯,故对淮河水系影响极大;又因古来政治、经济中心多在北方黄河流域一带,所以史籍中关于黄、淮关系的记载较多较详;而关于江、淮关系的记载则相对较少较略。随着历史的进程,南方地区逐步开发,江、淮的沟通为有关当局所重视,历史记载也才逐渐增多。《淮南子·本经训》中曾说:“舜之时……江淮通流。”惜语焉不详,无从察考。《左传》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记载:“秋,吴城邗,沟通江淮。”对于这项记载,杜预注解为。“于邗江筑城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末口入淮。通粮道也。今广陵韩江是。”这是江淮间人工开凿运河的最早记载。邗沟的开凿,最初只是吴  相似文献   

12.
水利风景区建设与水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2006,(10)
一、水利风景区建设与发展现状1.我国水利风景资源概况我国江河纵横,河流众多,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辽、太湖七大流域汇集成千流万河。据统计,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万多条;水面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13个,500~10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18个,10~50  相似文献   

13.
黄淮三角洲地处淮河和废黄河下游入海处,是我国沿海四大三角洲之一,历史悠久,区位独特,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加快黄淮三角洲上海港的开发,科学规划海港的布局,发挥射阳港、滨海港、陈家港的特色和优势,为本区的经济腾飞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夏水在先秦时期就分江入沔,明代后,在地貌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影响下,其上源逐渐演变为建阳河与长湖水系,下游逐渐由入沔演为入江.杨水自古以来就是汉水的一条支流,其源头由西汉时的沮漳河下游分枝演变为南北朝时期的荆门上游山丘来水;唐代后杨口湮塞.至明清时杨水已演变为建阳水水系,但与原来的杨水已大相径庭.夏杨水在南北朝时为分杨水入夏水的一条枝河,后随杨口的湮塞而消失.东荆河是明万历间汉江夜汉堤溃口后,沿河百姓在夜汉河下游各枝河堵支塞汉、围堤筑垸,才使"形如瓜蔓"的东荆河形成单一河道.东荆河口泽口既非杨口,东荆河经行又非夏杨水古道,因而可断定"夏杨水非东荆河".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濡须水出巢湖后的整个历史演变过程,重点考察濡须水上口与下口的变化情况。由于泥沙沉积与人类农耕活动等多种因素,巢湖出水口不断往上移位,随之形成一段十余公里的狭长水道,故巢湖与濡须口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随着濡须水流向的变化,下口亦不断挪位,濡须水先后在今泥汉、神塘、裕溪口出水入江。文章还简要地说明了濡须坞、东兴堤均是战略设施,而非商业贸易港埠与农田水利工程。  相似文献   

16.
正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它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流经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于十六国及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提出一些极为粗浅的看法。涉及的范围仅限于黄河中下游及淮河、海河流域。这些看法不一定正确,提出来是希望史学界的同志们批评指正。本文认为,在这个时期内,我国北方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经历了两种形式,以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均田制的颁布为界线,前期占统治地位的是坞堡主经济及由此演变而成的宗主督护制经济;后期占统治地位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地主庄园经济。一、坞堡组织及宗主督护制下的大土地所有制形式  相似文献   

18.
干热风是农业灾害性天气之一,在黄河中下游、淮河、海河流域出现干热风的季节正值小麦进入扬花、灌浆、乳熟阶段,常使小麦植株青枯、炸芒、逼熟。一般重干热风年,可使小麦千粒重降低3—5克,减产10%以上;轻干热风年,千粒重降低1—3克,减产5%左右。因此,必须采取措施预防小麦干热风危害。  相似文献   

19.
海河工程局为中外合作疏浚海河航道而设,存在于1897年到1949年之间。相关研究基本理清了海河工程局的主营业务、运行制度,大体勾勒出了海河工程局与地方、国家、国际社会的广泛联系。文章在此基础上,利用多种中外文档案和报纸考察租借破冰船、潮白河决口、墙子河水闸三个事件,分析民国时期海河工程局与国际社会、中国国家、地方社会的关系,以期对海河工程局的运行实态有更加立体全面的认识,认为海河工程局在实践中表现出灵活多变的身份和角色,不断调整应对各方的策略,在国际政治、水利事业、地方社会中发挥独特的影响力;与此同时,海河工程局帝国主义的底色挥之不去。1916年,海河工程局出租的破冰船在海参崴除冰引发德奥两国指控中国违反局外中立,这一事件集中体现了各方对海河工程局的暧昧的机构性质的利用,最终事件在海河工程局代表团议事的框架内解决,体现了海河工程局平衡中外利益、解决中外争端的作用。民国元年(1912年)潮白河决口将海河工程局卷入全国水利规划与天津港口经济发展的矛盾漩涡。海河工程局在中国的其他水利机构的交锋中代表天津地方的商业利益。它依仗外交途径,一方面强势干预民国政府的水利统筹规划,一方面又促成了顺直水利委员会的建立,为上下游水利机构合作创造了平台。墙子河水闸引发的天津内部租界和华界的利益冲突,跨越晚清民国,展现了海河工程局与地方社会的关系及其对自身定位的转变。海河工程局最初与租界站在一起,积极谋求海河以外的管理权限,尔后逐渐退出水闸管理,力图塑造一个更加中立、专业的形象。然而在各国领事、租界当局,乃至中国老百姓的眼中,海河工程局仍然是洋人利益的当然代表。总的来说,海河工程局的身份有不同的面向,面对各方势力,它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定位,以便在纷繁的时局中尽可能地实现机构自身的目的。海河工程局虽然在制度层面是一个独立的公益法人,但它的存在与运行都依附于近代条约体系,无法真正独立。  相似文献   

20.
淮河文明和其他大河文明一样,其形成得益于优越的自然环境,其衰落与外力入侵、人类过度开发与破坏自然大有关系。与其他文明相比,淮河文明有两大不同点,一是其发生发展深受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的影响,二是它的衰落与黄河的南侵直接相关。大河文明兴衰的互相比较对目前淮河的治理和环境保护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