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孟雄 《老年人》2013,(12):18-18
本文所写的老新闻工作者名叫吴子斌。吴老1933年出生,今年正好80周岁。老人退休前在《湖南日报》群工部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工作,是名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主任记者。吴老关心社会,关心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在党报工作的几十年里,他为许许多多蒙冤受屈的老百姓伸了冤、解了难。吴老在职时爱管“闲事”,退休后他爱管“闲事”的热心依然不减。他说,看到一些“歪七劣八”的事不管不行。说起吴老爱管的“闲事”,却并非真的都是闲事。比如他管“护蛙”,管禁放烟花鞭炮,管殡葬改革等等,兹事体哪个不大?都是些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正经大事。  相似文献   

2.
姚小平 《老人天地》2010,(12):18-19
题目化自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1969年3月和我一起入段,如今阴阳相隔的逝者任强、丁存英、王子谦、贾炎、焉鲁泉虽不能与"左联五烈士"相比,但他们的短暂人生同样值得记录,生离死别,令人唏嘘。  相似文献   

3.
4.
庞国翔 《当代老年》2011,(11):31-32
张西洛曾任《人民政协报》副总编辑、全国政协办公厅副主任,著名的新闻工作者。他在抗日战争时期最早力挺“情歌王子”王洛宾的事却鲜为人知。不要认为地下革命斗争全都是血雨腥风中的秘密接头和联络,也不要认为每个地下党员都是板着面孔死死睁着一双警惕的大眼。其实,我们的地下党员也很有浪漫的情调,也爱唱情歌。这不,江津的地下党就出版了王洛宾的情歌选集。这是王洛宾出版的第一部情歌歌曲。应该说,江津地下党是最早热捧和力挺“情歌王子”王洛宾的。  相似文献   

5.
贺朗 《炎黄世界》2013,(1):34-36
吴宏聪教授是我敬仰的北京大学学长。过去我们没有联系。自从1957年10月《羊城晚报》创办,我从北京中国作家协会调到《羊城晚报》“花地”副刊当编辑,1958年夏,我去中山大学中文系采访时,我才和宏聪教授认识。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人民艺术家金山诞辰100周年。他因电影《夜半歌声》,话剧《屈原》、《保尔·柯察金》等而蜚声艺坛,成为与赵丹齐名的两大艺术巨匠。20世纪60年代,他又在电影《风暴》中成功塑造了施洋大律师的形象,而更为广大观众所喜爱,被人们誉为中国话剧皇帝。解放前,他在从事戏剧创作的同时,依据党的需要,曾潜伏于国统区,秘密从事地下党工作,从而使他的传奇人生更染上了神秘色彩。  相似文献   

7.
周景星 《老年人》2004,(2):49-49
填词和写诗一样,讲究构思立意、运笔谋篇、修辞炼句,注重形象思维,讲究比兴、夸张等表现手法。这里且让我们共同欣赏颜震潮先生的词作《水龙吟·纪念岳飞诞辰900周年》。  相似文献   

8.
首都北京。中南海新华门的门内影壁上,毛泽东手书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同门前飘扬的国旗、高悬的国徽相互辉映。据考证,除了在会议报告或讲话中多次阐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外,毛泽东还经常用“为人民服务”作题词,这是他一生中题词用语最多的一句话。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民》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农民部主办的理论性刊物.它着重发表有关农民运动的理论与实际问题的文章,还刊登各地农民运动的实况.该刊的主要撰稿人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他们所撰的文章对于指导农民运动,推动国民革命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当我年轻的时候, 在生活的海洋中, 偶尔抬头遥望六十岁, 像遥望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相似文献   

11.
北京大栅栏在清末民初还是有些气象的。有《竹枝词》为证:“画楼林立望重重,金碧辉煌瑞气浓,箫管歇于人静后,满街齐响自鸣钟。”现如今,大栅栏虽还顶着商业街的头衔,一些老字号还挂着几片琉璃瓦,竖立着两三处朱漆护栏,也不过是招牌而已。  相似文献   

12.
推进中国民主、科学事业的中坚英才,中国民主思想的重镇、中共贵州省委前书记、中宣部前部长、《炎黄春秋》编委朱厚泽同志,2010年5月9日于北京逝世,享年80岁。这篇文章经作者生前多次修改,准备在《炎黄春秋》发表。作者希望几位学者和他共同讨论这个问题,但相关文章没有准备好,等待不及,先发此文,以为纪念。  相似文献   

13.
张昌华 《中外书摘》2009,(10):95-95
斗胆吹点小牛,二十多年前大陆阅读、出版琼瑶小说最早、最多者,鄙人当算一个。 1984年,出版社领导提出:编辑不能守株待免,要扛枪外出主动打猎。那时我刚跻身出版界,没有什么业内朋友。经友人介绍,认识时在《收获》当编辑的唐代凌先生。  相似文献   

14.
陈迟 《炎黄世界》2013,(7):24-26,29
唐朝文学家刘禹锡在他著名的《陋室铭》中有这样两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许寅不赞同,特地改为“谈笑何必鸿儒,往来幸有白丁”,并命孙女以楷书大字书写此联,悬挂于床头素壁之上,成为他不尚势利的情操和胸怀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15.
2010年5月26日,丁聪的家乡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为他举办了去世一周年的纪念活动。雕塑家马改户、时宜为老友丁聪所雕塑的石像于那天揭幕,《读书》杂志编辑的《永远的小丁》也于那天首发。丁聪的亲属、朋友从世界各地赶来,参与了简朴诚挚的追思。没有想到的是,丁聪艺术的研究者、来自美国国会图书馆的玛霞女士,带来了几帧不为人知的漫画复印件,很容易就可确认,这是丁聪的手笔。  相似文献   

16.
大栅栏西街原广德楼这地界儿,近几年有种现象非常奇怪,出了灯子家的胡同往南拐,每天总能看到一些形色匆匆的人在西街和朱家胡同交叉口,一块稍微宽敞点的地方,三五成群地站着,指手画脚地谈着什么事情。胡同里的老户对于这些人瞧不上眼,说他们是神经病,骗子,饭都吃不饱,快“卧倒”了,还动不动就谈几个亿的生意,“什么南水北调了,给长城贴瓷砖,哪儿挨哪儿呀”。赵想去探个究竟,瞅了个机会走到两位谈兴正浓的外地人身边。  相似文献   

17.
介在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社会面临的仍是自二十世纪以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继续共存局面。随着资本主义自身进一步调整,资本主义得以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两个必然”理论尤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资本主义还具有比较大的弹性发展空间下,正面临着新的理论与实践上双重挑战。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壮大却给世界一个掷地有声的宣示: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必然”理论在现今全球化浪潮中其仍是科学的,也将会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得到全面验证。  相似文献   

18.
《当代老年》2006,(7):58-58
2006年5月16日,当代老年杂志社邀请了部分老同志代表,就如何贯彻学习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关于“坚持八荣八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主题展开了座谈,大家发言踊跃,纷纷畅谈了对“八荣八耻”的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19.
老七、小崔、小贴子、华龄、小文、小光……年龄都是在我之下的人,但在20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他们也是西街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凡有名者,必生事端。事有好坏之分,但人却应以德行计,他们从“大刑”出来后,也都追悔莫及,经过政府对他们的“灭活”处理,现如今也都成了顺民百姓。居家过日子,柴、米、油、盐物的也是他们眼下所关心之事,只是提起当年的荒唐事,  相似文献   

20.
朱维民 《公关世界》2009,(11):53-54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上海越剧院到人民大学去慰问正在大炼钢铁的人大师生。演出的剧目是傅全香和范瑞娟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为表示对艺术家的尊重,那天晚上学校有关人员特地请来了老校长吴玉章同志观看演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