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闻一多提出的包括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在内的新诗“三美”理论,是十分重要的新诗美学理论创见。本文从新诗绘画美的美学内涵与“诗中有画”诗学传统的辩证联系,新诗绘画美的两个主要美学要素———廓线与色彩的艺术体现等几个方面,论析了闻一多在新诗绘画美的理论倡导和艺术实践中的探索与贡献。  相似文献   

2.
“绘画美”是闻一多新诗格律化的三个原则之一。文章通过对“绘画美”和“格律”两个概念的剖析,从两个方面对这一原则提出质疑:一是质疑“词藻”作为“绘画美”特征的合理性;二是质疑“绘画美”作为新诗格律的可能性。在质疑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绘画美”原则从概念的定义上是不科学的,从范畴的归属上是不属于新诗格律的范畴的。  相似文献   

3.
适度的艺术形式的“标准化”要求 ,应是新诗进一步的、具有“突围”意义的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闻一多可以说是致力于新诗“标准化”探索的第一人。他有着高度自觉的新诗文体观念 ;他的形式实验注重“充实的内容”和“天然的整齐的轮廓”的有机统一 ;他的关于新诗艺术形式的一些构想 ,直至今日仍然是“最先进的考虑”。  相似文献   

4.
闻一多是五四时期新诗语言探索的杰出代表.闻一多新诗语言的特征,首先是杂糅的词汇,既有日常白话长处,又有传统诗语的优点;其次是浓密的词藻,色彩斑斓的语言呈现出意象密集、浪漫抒情的情调;再次是复杂的句式,基本的追求就是主张散文句式进入诗歌,追求诗歌语言表达的明晰性和准确性;第四是诉说的调子,改变了传统诗歌吟唱式调子,呈现出现代诗格调和说话式节奏;闻一多新诗语言是初期新诗语言探索的重要成果和典范.  相似文献   

5.
闻一多提出要对中国新诗进行民族化建构。所谓“民族化”,意指对古典文学传统进行现代的转化。闻一多根据中国律诗和西方格律诗的内在契合,进行格律重建,创建了新格律诗理论。本文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三个方面论述了闻一多对新诗格律的民族化建构。  相似文献   

6.
闻一多新诗与中国古代诗歌的联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闻一多对待中国古诗的态度 ,不同于文学革命的倡导者及其反对者 ,主张精神继承传统 ,技巧无妨西化。他的诗承继传统诗歌的爱国气节和维护人格独立与尊严的精神。文章将闻一多诗歌理论与古代诗论作比较研究 ,阐明闻氏诗论的渊源 ;将闻一多诗与古代同类题材诗比较 ,阐明其相通之处 ;将闻诗与李义山等人诗词的词语作比较 ,阐明闻诗在诗化语言方面所作的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7.
本文立足闻一多的生命旨趣和治学精神,分析其新诗理论与唐诗研究之间的关系,指出其古典诗学研究构成新诗理论的基础,而新诗理论是对传统诗学遗产的扬弃,其对唐诗的研究成为现代唐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唐诗选本学。  相似文献   

8.
在新诗的奠基期,作为一个较早具有理论自觉的诗人,闻一多的理论批评贡献不仅表现在他提出新格律诗的理论主张,还表现在他通过自己的批评实践,力避新诗"非诗化"和"欧化"倾向,摒弃新诗批评的门户化,引领和推进新诗的艺术化、民族化和多样化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论闻一多诗学的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闻一多诗学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他的语言观和形式现两个方面。语言观上他既对诗性语和实用语进行了明确区分,又充分注意到了汉语的自性;而其本体论的形式观、一元论的形式观和有意味的形式观则充分体现出了他形式观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0.
原始思维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心理基础,象征性是其中最重要特征之一.象征是"有意味的形式",其特点在于"借此而言彼",具有朦胧性和多义性,神秘性与含蓄性.文章旨在探讨闻一多在古代典籍中所揭示的原始思维的象征性特征及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外来文化的吸收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难题,因为它关涉到我们对其内涵的认识与对象的选择。闻一多自幼受到传统文化熏陶,后来毕业于清华又在美国留学,在他身上显示了中西文化的矛盾冲突与融会贯通。我们对闻一多新诗进行了详细的实证分析,涉及他与杜甫精神相通而关注民生疾苦,借鉴王维运画理入诗的创作方法,借鉴中国古典律诗的对仗艺术,以及他对西方诗艺的学习运用等诸方面。闻一多的经历对我们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极有启迪。  相似文献   

12.
闻一多的抒情诗是中国现代诗史上的瑰宝,不仅是因为它思想内容的深广、意识的纯正、情感的纯粹,也是因为其体式多样、语言精致、技巧丰富。闻一多在新诗艺术之美的构成上作了多方面的探索,为中国现代诗歌艺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他创作上的实践与理论上的主张虽有所出入,但相得益彰,只是从理论上论述闻一多的诗歌艺术观念与追求是不够的  相似文献   

13.
在早期新诗坛的力量格局中,胡适系诗人和后起的郭沫若都掌握了不小的话语权,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这个相对平衡的格局中,闻一多和梁实秋的早期新诗批评则试图开辟男一方天地,对早期新诗的相关议题作出较为平实的思考,从而构成了早期新诗坛的第三种力量。  相似文献   

14.
闻一多与废名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学者、作家兼诗评家。闻一多直接参与了五四时期的诗歌创作和评论,持续到1940年代;1930年代的废名身为北大教师,选择了十余位现代诗人作为讲课内容,鉴赏新诗,提出新诗批评标准。在中国现代诗歌批评史上,二人都有其独特贡献。对比二人评诗观念、标准、风范及在文学史上的影响等,可探究他们诗歌批评的价值,以及对中国现代诗歌批评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论闻一多早期诗歌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细读了闻一多早期写作的《冬夜评论》等几篇新诗评论,指出他的诗学观念由浪漫向古典的变化及其原因,并分析了闻一多早期写作对新诗的“自然化”等方面的误读  相似文献   

16.
闻一多诗歌中的象征笔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闻一多深受象征艺术思潮的影响,运用“自然景物社会化”、“比喻意象人格化”、“虚拟故事人生化”、“丑陋形象审美化”等多种象征笔法,创作了许多充满艺术活力的象征诗,使其诗艺世界呈现出鲜明的象征艺术倾向。  相似文献   

17.
闻一多作为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他早期的诗歌倡导与诗歌创作具有鲜明的现代性品格。在诗歌理论上他提出了与"自由诗派"鼎足而立的现代诗歌格律理论,在创作上他为诗坛提供了一批形式与内容整合统一、可资范例的新诗。与此同时,他的诗论与创作也都留下了新诗诞生期的过渡痕迹。  相似文献   

18.
闻一多作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和著名学者,在诗歌创作和学术研究中体现出鲜明的历史意识。其历史意识生成于自我漫长的文化人生历程中,不仅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尤其表现在古代文学和古代文化的学术研究中,形成了诗歌作品特别是学术世界中厚重的历史感。他的历史意识成为自我精神的一部分,既具有现代性又具有现实性,在现实基础上从历史中激活有利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原动力,同时批判阻碍中国文化进步的劣根性。本文从闻一多文化人生历程角度梳理了闻一多历史意识生成的过程和生成中的历史意识,以说明闻一多整体的文化世界和自我精神中的历史意识特性。  相似文献   

19.
丰晓流 《中南论坛》2007,2(3):91-93
针对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漫自由、创作态度不够严肃的现象,闻一多提出新诗格律化的主张,并以“三关”的关学原则及创作实践,规范了新诗的形式,巩固了新诗的地位,使中国新诗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艺术阶段。  相似文献   

20.
胡适称之为"偶然之偶然"的"新诗",是近代中国社会普遍的精神运动的结果,其初始的动机与动力,远不只是关于审美的,甚至主要不是关于审美的,对此的诠释与自我诠释,同样多元而丰富,很难用任何一种"绝对的开端"予以简单描述。闻一多发表于1926年的《诗的格律》,将通常译为"形式"的英文"form"一词译为"格律",并以此作为诗之为诗的根本,这是一种有意为之的"误读"。闻一多的新诗格律理论,与他本人的写作和翻译实践有高度的一致性,看似吸收了西方文学中的格律诗理论,实际上更像是他此前研究过的中国古代律诗观念在现代的演绎。冯至践行象征主义诗学,其浪漫与象征的互照互释,彰显了"象征诗学"的浪漫之维,他将浪漫诗人诺瓦利斯称为"游戏诗人",将浪漫世界营造为"游戏式的严肃",从而看透了宇宙象征体系之中那些幽暗玄远的意义。以诗体探索与文体建构为媒介,冯至完成了"象征诗学"的建构,为中国现代文艺与文艺思想添加了别样的韵味与风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