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抒情诗的情感性质不同 ,诗的题材就不同。而诗的情感性质是由相应的文化决定的。中国古代道德性质的文化决定其抒情诗的主导情感是道德情感 ,这种情感所决定的题材主要是外在的社会性题材 ,这与西方抒情诗的有关情况很不相同  相似文献   

2.
人类是有情感的,情感自然需要得到表现。抒情诗所表现的正是人类精微细致的优美情感。那么,情感在抒情诗中是如何得以表现的?这种表现在中英抒情诗中是否有类似之处?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中英两个民族有着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审美情趣。因此,中英诗之间必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尽管如此,由于表现情感实际上是人类抒情文学所面对的共同对  相似文献   

3.
袁枚的诗集中包含大量的写景诗,这些诗歌语言浅易、形式多样,融画意才情为一体,深深烙刻着他的性灵说的印痕,具有非凡的艺术感染力。本文分别从意象的灵与动两个方面来分析袁枚的写景诗,旨在展示袁枚写景诗的灵动之趣。  相似文献   

4.
乾嘉时期著名诗人张问陶,是继袁枚、赵翼之后的性灵派的集大成者。张问陶论诗与创作皆主性灵,求创新,要求"诗中有我"。他的性灵诗论一方面与袁枚、赵翼性灵说相通,一方面又合而不流。张问陶在注重情感和灵性的同时,继之以社会阅历和实践,还公开标举"风雅"精神,这无疑是对袁枚性灵说不足或弊端的补救,从而发展了性灵说。  相似文献   

5.
袁枚的诗集中包含大量的写景诗,这些诗歌语言浅易、形式多样,融画意才情为一体,深深烙刻着他的“性灵说”的印痕。具有非凡的艺术感染力。本文分别从意象的“灵”与“动”两个方面来分析袁枚的写景诗.旨在展示袁枚写景诗的灵动之趣。  相似文献   

6.
抒情诗《丁登寺旁》是著名湖畔派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诗歌代表作。在这首长诗中,作者表达了他对大自然深深的热爱,自然震慑着他的身体和灵魂。本文主要从诗歌的语言及情感的角度来赏析华兹华斯的自然观与诗人恬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7.
雪莱的抒情诗按其思想内容分为政治抒情诗,自然抒情诗和爱情抒情诗三部分。其中,政治抒情诗是闪烁着现实主义光芒的一组优秀诗篇;自然抒情诗是借助大自然抒怀的,具有浪漫主义光芒的一组优秀诗篇;爱情抒情诗是在雪莱诗中有重要位置,表达了他对爱情、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相似文献   

8.
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他灵性说的诗歌理论,倡导诗歌创作既具性情,又富灵机,备受称许。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情感发自内心,没有一种忧愁叹惋的心情,就写不出凄楚缠绵的诗来。这道理当然是对的。  相似文献   

9.
袁枚(1716——1797)是我国古代美学思想史上继叶燮之后又一位杰出的美学理论家和诗歌理论家。他的性灵说不仅在当时影响极大,而且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诗歌理论和美学理论,学术界以前多偏重从文学的角度论述袁枚的诗歌理论,本文拟从美学的角度对袁枚的主要美学思想作些探讨。性灵情真的审美理想袁枚的美学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歌理论中,我国古代诗歌理论非常重视诗歌的言情特征,认为诗歌必须表现诗人的情感,才能感动人,才有美感可言。早在孔子时代就已经认识到诗歌的情感特征,《毛诗序》更是明确地指出诗歌是情感的表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以后的讨论几乎都是沿着这一线索发展的。如朱熹曰:“诗者,人之心感物而形于言之余也。”严羽曰:“诗论者,吟咏情性也。”这些见解从理论上阐明了诗歌的审美特征。诗歌之美,从本质上说就是通过艺术形式所表现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别林斯基说:“如果说任何人性的(不是兽性的)感情,由于  相似文献   

10.
(一) 任晓远是当代有影响的朝鲜族诗人。三十五年来,他用沛然莫之能御的激情和独特的风格从事诗歌创作,已有五百多篇诗作问世。他的诗,特别是抒情诗,在朝鲜族读者中影响较大。广大的朝鲜族读者尊敬地称他为情思绵邈的抒情诗人。的确,凡是读过他的诗、特别是抒情诗的人都有共同的感觉:他,长于抒情。他的抒情诗,情真意切,雄桀伟美,感人良深。  相似文献   

11.
袁枚针对乾嘉诗坛学问化风气所露出的弊端,抗声提出诗主性灵,非关学问,反对在诗中填书塞典。但他又强调书笈典籍在诗歌中的重要作用,他的一部分诗歌也颇有书卷味。袁枚本欲纠治乾嘉诗坛以学填诗的流弊,然而在乾嘉学风和诗风的影响下,他对诗歌学问化做了一定程度的认同,他的批评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矛盾性和妥协性。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就有萨福为女“同性恋”之说 ,而现残留下的萨福作品中《他不只是英雄》一诗又因诗中指称代词的多义使用 ,使得后人在解读时多产生歧义。本文着重从原诗所揭示的情感意境以及抒情诗抒写自由、语言符号多义性的特质等方面对《他不只是英雄》进行细读辨析 ,进而对萨福是女“同性恋”之说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3.
传统诗学认为诗分唐、宋,针对这个问题,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反对诗分唐宋,他认为诗歌,"宜厚宜薄,惟以妙为主","妙"即"性灵"。袁枚以"性灵说"作为评判诗歌的标准,这是一条新的道路,一个新的天地,他的诗学观使诗人创作道路得以解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徐志摩的情诗是他爱情生活的留痕,《我等候你》是他对陆小曼痴情的见证。这首诗不仅体现了徐志摩的爱情观、生活观,即追求爱、自由与美;也体现了他的艺术观,即诗歌的目的不是表现政治理想,而是抒发内心情感。这首诗按情感的自然流动分行,不讲究压韵和格式的整齐,具有浓厚的散文风格,同时兼具绘画美与音乐美,被认为是他最好的一首抒情诗之一。  相似文献   

15.
有人问袁枚,清朝诗歌中谁写得最好呢?袁枚反问他,《诗经》有300多篇文章,你以为哪篇最好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袁枚于是对他说:“诗如天生花卉,春兰秋菊,各有一时之秀。”诗歌正如不同季节里五颜六色的花儿一样,各有其妖娆的姿态。所谓各花八各眼,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只要诗歌的音韵情趣“能动人心目”的,就是好诗,无所谓第一第二。  相似文献   

16.
袁枚的性灵说把"清才"视为诗人才性的主要质素,强调作者只有具备超旷的胸襟和清淡的情怀,才能创造清妙之作。袁枚对诗歌作品的不同层面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他认为,字句的音节宜清脆,语言和意义要清新,情感须真挚、深厚,诗味以新鲜、清妙为佳,作品应该具有使读者感发兴起的力量。袁枚的诗论本于性灵说,推重清才和灵机,以妙趣为旨归,最终又结穴于性灵,充分展示出他所推崇的清真自然的艺术境界,实质上也反映了袁枚追求清真自然的审美理想。他的诗论表现出鲜明的主体精神,对当今的文艺学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英国“玄学派”诗歌,因其用哲学辨论和说理的方式写抒情诗,用词晦涩怪僻,因此17世纪以来,世人对英国玄学派诗歌的看法褒贬不一,而安德鲁·马维尔的抒情诗却不然,人们很容易从中找到共鸣并读懂他。在《致他娇羞的女友》一诗中马维尔用他得天独厚的才华把古典主义与玄学派诗风融合得淋漓尽致,其行诗之清新、隽永,几乎可以说到了无人能出其右之境界。通过分析该诗的意象、主题及结构探讨马维尔抒情诗的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18.
朝鲜文人李德懋、柳得恭等人来华,通过潘庭筠、李调元等人了解了袁枚的为人与作品。并将其人其诗引入朝鲜。朝鲜诗家非常关注袁枚及其诗论和创作,他们基本认可袁枚的诗坛主导地位.也很赞同其追求个性自由的诗学理论,在理论和创作上都有所受益。在诗歌创作方面,朝鲜诗家欣赏袁枚怀古诗的豪迈,同时也批评了其它一些诗作的浅浮绮靡。这充分说明.朝鲜诗家已经对袁枚有了相当成熟的认识。朝鲜诗家对袁枚及其诗论、诗歌的积极接受与批评,是清代中朝诗歌交流史的重要一页,对袁枚研究的拓展及东亚汉诗研究的深入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
袁枚本着"宁滥勿遗"的原则,有意识地随地域、随人物身份进行他《随园诗话》中的诗歌收集工作.尽管袁枚选诗时要"宁滥勿遗",但他的"滥"并非指随意妄为.在随心所欲进行收集的时候,诗的审美要求是他不曾逾越的那个"矩".具体而论,袁枚对"宁滥勿遗"有着特定的要求.同时,他的选录标准是"味尽酸咸只要鲜".就诗话所录之诗具体而论,"鲜"由下列多个标准构成:一为清真;二为趣;三为新.  相似文献   

20.
清代学者兼诗人李调元在世时诗坛即有以他为性灵派诗人之说。李调元虽喜爱袁枚的性灵派诗,但他们仅在晚年始有短暂交谊。李调元是学者,其诗有学人之诗的倾向,但又具有诗人之诗的特点,在乾隆时期的诗坛卓然自立,在清诗史上有一定影响。将他与袁枚在诗论、诗学渊源和诗歌创作等方面进行比较,可证实李调元不属于性灵诗派,并有与之对立的状态。我们尚应对其诗论与创作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