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2 毫秒
1.
略论语义蕴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义蕴含是逻辑的蕴涵理论应用于现代语言学所产生的结果 ,它的作用在于分析自然语句的语义及其相互关系。语义蕴含、隐涵和蕴涵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重要区别的概念。语义蕴涵更多地依据义素分析 ,它属于语义学 ;隐涵的分析主要依赖于语境和合作原则 ,因而属于语用学 ;蕴涵作为逻辑概念 ,主要是指实质蕴涵 ,它仅仅反映命题之间形式上的真假关系  相似文献   

2.
预设研究二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泽洪 《学术研究》2006,6(11):13-17
本文就预设研究中的两个主要问题进行了讨论。一是从命题或语句是否具有真假值的角度来定义和考察预设,这种意义上的预设我们谓之语义预设。语义预设是保证一个句子取得真值的必要条件,满足语义预设,是一个句子成为命题的必要条件。一些学者对语义预设的诘难,是可以反驳的。二是不满足于静态地、抽象地从命题与命题之间的语义或逻辑关系研究预设,要求联系具体的交际语境,联系具体的交际者的信念、背景知识来动态地研究预设现象,这就是中外学者关于语用预设研究的实质。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对预设研究的侧重点不同,研究层面不一样,但它们双方并非对立的,而是互补的。  相似文献   

3.
语用逻辑是言语行为理论的逻辑分析工具和逻辑分析系统。本世纪中叶,奥斯汀创立了言语行为理论。1985年,塞尔和范德维克建立了一个非形式的语用逻辑体系。本文通过分析奥斯汀和塞尔的工作,明确了语用逻辑的研究对象,并对语用逻辑作了形式化的研究。在语形研究方面,作者构造了命题语用逻辑的形式公理系统PF,在PF中证明了语用逻辑的三类定理:关于语用行为的定理、关于条件的语用行为的定理和关于语用力量的定理。在语义研究方面,作者构造了语用逻辑的语义模型,给出了系统的语义解释。在元逻辑的研究方面,作者证明了PF的可靠性、一致性和完全性。最后简要指出PF与塞尔和范德维克系统的区别以及语用逻辑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评价是一个表达范畴,与句法、语义和语用都密切相关。评价意义可以通过词汇手段显性表达,也可以通过句法手段隐性表达。由于隐性表达比较隐蔽,对其进行发掘和整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属于隐性评价的个案研究,论述了“不/没+VP1+等于+没/没有+VP2”构式的句法和语义、构式的主观性和主观化、构式的语用功能,发现该构式表达一个蕴含假设关系的主观等值命题,主观性非常强。构式由动词“等于”连接前后两项,语义重心在前,其构式义是主观推介和隐性评价的复合。该构式具有焦点凸显、广告宣传、施为导向等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5.
逻辑真理观与实践唯物主义真理观虽然隶属不同的学科,但核心都是对"是真的"进行意义上的解释,区别在于他们对真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二者的比较可行且有意义。比较两种真理观在真之载体、真之涵义、真之符合与真之标准四大方面的异同,我们发现:逻辑真理观侧重于命题或语句的语义分析,强调静态的符合,实践唯物主义真理观是针对理论体系,更侧重语用层面的实践性,强调动态的符合与实践标准。相比逻辑真理观,实践唯物主义主义真理观具有更大的包容性,且保留了逻辑真理论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6.
以往的复句研究忽视了自然语句的推理结构,对条件句的考察有失偏颇.讨论以负命题推理为基础的汉语条件句及相关句族的语义实现,指出该类句族范畴的语义是个整体,其意义是以底层的逻辑语义为基础在语言的表达层面被激活的,是逻辑语义和语言化共同促动的结果.研究运用缺省推理解释负命题推理范畴的语义理解,属于复句研究的新尝试.  相似文献   

7.
逻辑值是从逻辑的角度来分析命题的逻辑性质的,它表达的是语句联结词的逻辑内容。本文具体探讨了联言命题的逻辑值与自然语言中语义恰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年保 《云梦学刊》2005,26(3):119-121
预设是语言学界研究得较多的问题。语义预设通常与逻辑学联系起来,研究语句的真值情况。语用预设通常与说话者、话语、命题及语境联系起来研究,语用预设是那些与语境敏感,而且与发话人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关系。预设是一种语用现象,并且将语义预设包括在内,两者是兼容的,互不抵触的。  相似文献   

9.
语言可接受性判断是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重要证据来源。语言可接受性判断涉及语法、语义、逻辑、文化、认知等相关知识。此外,语用、语境和文体等因素都可以作为评判语言可接受性的标准。本文从词语的语义属性判断语言的可接受性。具体地说,主要是从动词和形容词的动态/静态特征说明语句的可接受/不可接受形式。  相似文献   

10.
作为疑问代词的"什么",其无定性语义特征决定了它一般用来指示或替代不确定的对象。但在话语表达中,"什么"在满足一定的语义、句法、语用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替代交际双方都能确定的对象,这是说话人有意选择的,这充分体现出说话人的元语用意识,并且,这种特殊的替代用法还具有缓和、强调、讳饰等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语用学与语用逻辑的研究开始起步.虽然起步较晚,但以蔡曙山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却能够站在当代西方语言哲学,特别是言语行为理论和语用学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研究工作,在受到当代语言哲学大师塞尔高度赞誉的<言语行为和语用逻辑>一书中,蔡曙山构造了命题语用逻辑、量化语用逻辑以及模态语用逻辑的自然推理系统与形式公理推理系统及其各自的语义模型,探讨并证明了元逻辑问题.蔡曙山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拓展了语言逻辑研究的空间,促进了语用逻辑的形式化研究,从而为进一步推进计算机与人工智能逻辑、认知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完备的、精密的研究工具.这项研究成果标志着中国语用逻辑的形式化研究达到西方现代语用逻辑研究的相同水准,同时也发扬与光大了中国古老的语用学与语用逻辑的思想传统.  相似文献   

12.
墨家对语用谬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兴丽 《人文杂志》2001,(1):146-149
作为世界三大源流之一的中国古代墨家逻辑是一种论证逻辑,墨家对谬误的研究促进了墨家逻辑的形成.由于中国古代汉语的特点,墨家又着重研究了语用谬误.从墨家语用谬误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逻辑即辩学的特色--词项符号的语义、语用理论.  相似文献   

13.
《命题是表达判断的语句吗?》作者韩铁稳原载《逻辑与语言学习》增刊·《逻辑论文集》1988年5月出版。该文认为“命题是表达判断的语句”的论点,混淆了命题、判断和语句的关系。命题是对事物情况的陈述,判断是断定了的命题,命题真包含判断,在命题里有判断和非判断两个子集。  相似文献   

14.
语义脚本论是基于语言学的幽默理论,是不协调幽默理论在语言学领域的载体。该理论认为幽默是脚本对立的产物,脚本对立是言语幽默的本质。解读脚本的认知过程中,在语义意义之上、语用信息、百科知识、逻辑机制都是脚本转换、脚本对立的诱因。  相似文献   

15.
紧缩结构是现代汉语中很有特色的一种结构类型 ,紧缩结构可以单独成句成为紧缩句 ,也可以充当单句的句子成分 ,还可以充当复句的分句。紧缩句是复句的紧缩形式 ,一般是由前件和后件构成 ,二者的结合可以表达复句中分句之间的各种逻辑语义关系。语用方面 ,我们对紧缩结构成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表达的话题、话语重点以及说话人的语气情态等进行了考察 ,认为紧缩结构有它表意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疑问代词的基本语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兰 《北方论丛》2005,2(4):55-57
"疑问"是属于全句的功能范畴,在特指问句中,疑问代词只承载部分疑问信息,即只标记疑问点.我们假设:在疑问句中,"疑"和"问"是可以分立的.基于这一假设,疑问代词的基本语义是"指代某一范围中不确定的某一项".由这一基本语义引申出的语义"未知"和"不定"形成了疑问和非疑问两种用法,而决定这两种用法的是语用上的原因:说话人是否真心寻求答案以及说话人对事实的知识状况.  相似文献   

17.
要使上下语句连贯,从言语链的组织过程看,关键在下句阵述内容的确立。但是,依据上句某一义丛设疑答问的关系,也可生成多个下句。根据这一关系生成的语句,具有多元性和定向性,从而使下句的语义控制在我们需要的意义取向上。了解了言语链中下句意义取向的控制原理,对我们定向组织段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提出判断有作为思维形式的判断和作为思维成果(思想)的判断两层含义,命题也有作为表达判断的语句和作为命题形式两种理解。判断无逻辑结构可言,只有作为语句的命题和作为语句模式的命题形式才有逻辑结构。作为思维形式的判断无需用语句表达,也无真假性,只有作为思维成果的判断才需要用语句表达,也才有真假之分。  相似文献   

19.
从来没有人认为真语句 ( P)缺乏语义。按逻辑 ,“非 P”也有语义 ;重言句“P或非P”和矛盾句“P且非 P”也有语义 ;由“自涉”产生的隐蔽矛盾“言尽悖”( Q)也有语义。古哲们从未指 Q缺乏语义以回避矛盾。当然 ,我们可以从 Q本身有无价值 (意义 ) ,说 Q者有无意图、目的 (意义 )等方面来审查它。由于 2 0 0 0多年来“强化谎者”论题未能被消解 ,人们才“特设地”回避、压制或消灭矛盾 ,指它无意义 (大多数论者没有分辨“语义”和“价值”) ,借此消解论题的“矛盾被证”。但是 ,矛盾必有语义 ,矛盾可以保留 ,而悖论性论题犯了“复合命题”谬误。这样就消解了“矛盾被证”,替辩证派和逻辑派评出公道。“意义”也可解作“经验内容”,矛盾句肯定一切事物 ,有太丰富的经验内容 ,自然有语义 ;而重言句虽然有语义 ,但是它空无所指 ,没有肯定任何事物 ,所以没有经验内容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情态动词成为情态研究的热点和核心问题。传统语义观把语境赋予的意义看做语言本身的意义,静态地研究语言意义。传统语义观混淆情态动词的语用和语义,语用规则把使用中的语境意义看做语用意义。研究证明,情态动词意义是语义和语用的凝结,情态动词的语用渗透到情态动词语义及使用等各个方面,即情态动词语用具有综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