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翻译标准一直是翻译理论界争论的焦点问题,学派众多,众说纷纭。国内翻译界,从严复的“信、达、雅”,到林语堂的“忠实、通顺和美”,再到许渊冲的“信、达、优”,都以“忠实”为前提。而国外译界推崇的“泰特勒三原则”和奈达的对等理论,也万变不离“信”。译者在翻译时要考虑的因素众多,但是准确是唯一标准,忠实是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3.
熊德米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7(4):85-89
我国翻译界长期以来信奉和遵循“信、达、雅”。改革开放引进了国外翻译理论界不少翻译理论和标准 ,其中最为国人称道的就是当代声名显赫的美国翻译理论之父尤金·奈达所提出的“动态对等”、“功能对等”、“翻译信息论”、“读者反映论”等翻译理论和原则。这些原则和理论不仅丰富了我国翻译理论 ,对翻译实践也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本文介绍和评述了奈达的上述理论。 相似文献
4.
朱玉敏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61-64
受后现代翻译理论的影响,"信、达、雅"这一经典翻译标准遭到解构和质疑。本文重新对"信、达、雅"这一翻译标准进行分析,指出其在提出百年后仍适用于当代翻译实践。另外,本文认为,"信、达、雅"可以随着时代的得到进一步的补充和阐释。在"信、达、雅"的基础上"发挥译语优势"使"信、达、雅"更有现实和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黄立新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84
“信、达、雅”是翻译的基本原则。“信”指忠实原文 ,是翻译的基础 ;“达”指通顺明白地表达原作的思想 ;“雅”指通过生动的语言展现译著的文采。只有严格地遵循这些原则 ,才能使译作充分体现原作的风格 相似文献
6.
现代翻译操控理论认为翻译是译者在一定权利人或机构设立的意识形态体系内完成本人诗学追求的过程。通过阐述社会诗学因素与严复"信、达、雅"的关系,表明社会诗学因素对严复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8.
刘治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6):137-137,143
针对翻译界对严复翻译理论"信、达、雅"所存在的偏见进行了反驳,提出严复翻译三标准存在的合理性.并指出对待这一理论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9.
裴蕾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156-157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学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学表达出来;把代表语言文学的符号或数码用语言文学表达出来。鲁迅提出的"直译"在当时的中国可算是独树一帜,其"宁信不顺"这一翻译原则是在当时张景深所倡导的"宁顺不信"的背景下提出的。实际上对于翻译标准,鲁迅先生也是主张"信"与"顺"二者相兼顾,要想翻译一篇好的文章,就必须要有扎实的外语功底,还要学习他国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发展,使直译与意译互相补充,互相融合,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真正做到"信、达、雅"。 相似文献
10.
11.
裴蕾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学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学表达出来;把代表语言文学的符号或数码用语言文学表达出来。鲁迅提出的"直译"在当时的中国可算是独树一帜,其"宁信不顺"这一翻译原则是在当时张景深所倡导的"宁顺不信"的背景下提出的。实际上对于翻译标准,鲁迅先生也是主张"信"与"顺"二者相兼顾,要想翻译一篇好的文章,就必须要有扎实的外语功底,还要学习他国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发展,使直译与意译互相补充,互相融合,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真正做到"信、达、雅"。 相似文献
12.
林丽玲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1):75-78
信、达、雅是严复提出的翻译标准,但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却没有遵循这个原则,而是应用“达旨”式翻译手法。文章从时代背景探究其翻译风格改变的历史根源,解释“达旨”式译法的涵义和严译《天演论》获得成功的缘由。 相似文献
13.
马金龙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0(4):88-90
在界定翻译原则的基础上,比较了中西翻译理论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三家翻译原则,即中国严复的“信达雅”、英国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和美国奈达的“功能对等”原则,揭示出一条共同的翻译总则。 相似文献
14.
冯立新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131-134
严复认为,"译事三难信、达、雅"."信"是翻译之前提和基础,"达"是翻译之目的,"雅"是翻译之语体选择.在这一百多年时间里,对"信、达、雅"的阐释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其评判也是毁誉参半,莫衷一是.同时,在翻译实践中严复并没有严格遵守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这主要源于其西学救亡的翻译动机和当时官僚士大夫对西学的排斥.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严复的"信、达、雅"为导向,对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两个译本,即巫宁坤译的和姚乃强译的两个译本作比较、评析,旨在洞察不同的译者对原著中的几个小细节的不同解读,考察译者的翻译风格。 相似文献
16.
徐艳梅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0):52-56
论文在对严复信达雅理论和三星堆博物馆解说词简要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了三星堆博物馆中英文解说词的语言差异,目的在于运用严复的“信、达、雅”理论,探讨博物馆解说词英译的方法。论文通过分析发现由于中外历史文化的差异,三星堆博物馆中英解说词在词汇、句子结构和语篇结构上都存在不通。因此为了使三星堆博物馆解说词的英译达到“信、达、雅”,译者既要考虑词语和句子内在和外延含义让译文忠实于原文,也要处理好句子结构和逻辑关系,让译文具有可读性和连贯性,与此同时译者也要关注语言的使用,从而使译文达到原文本身的古朴和优雅。 相似文献
17.
龙利 《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91-94
关联理论从心理学角度为传统译论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对"信、达、切"的翻译原则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它为人类在交际过程中认知和理解事物规律,为译者正确解读原文、准确传达原作意图指明了方向。在翻译策略选择上,译者应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原文、译者与译文之间的关联,使译作和原作达到最大限度的逼真。关联理论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它过分强调对动态语境的认知,而忽视对静态语境因素的分析。这样不利于形成最佳关联,也影响语境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8.
美学视野中的“信达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达、雅”是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提出的关于翻译的标准,百余年来在我国翻译界反复激起波澜,这说明“信、达、雅”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对“信、达、雅”否定的声音仍不绝于耳,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严复提出的翻译标准缺乏足够的认识,也是因为我们对于“信、达、雅”缺乏认识上的引导。文章认为,“信、达、雅”作为翻译标准能展现经久不息的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具有多方面的价值,而这其中就有其天然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9.
肖让见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2):93-95
一“洪荒造塔语言殊,从此人间要象胥”。由于多数民族、国家所采用的语言系统不同,使得翻译往往成为人们交际、交流中不可缺少的中介手段。正如法国当代比较文学家伊夫·谢夫莱尔(YvesChevrel)在《比较文学》一书中所指出的:“为了让具有不同理解模式、不同世界观的人得以沟通,翻译便是不可或缺的活动。”钱钟书先生对翻译的这种媒介功能也曾有过很形象生动的比喻:“它(翻译)是个居间者或联络员,介绍大家去认识外国作品,引诱大家去爱好外国作品,仿佛做媒似的,使国与国之间缔结了‘文学因缘’,缔结了国与国之间惟一的较少反目…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丘吉尔的《培养一种爱好》三个中译本的对比赏析,研究发现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英语散文汉译有指导作用。奈达的对等理论与中国传统译论有着不解之缘,从中国传统译论出发更能突出奈达对等理论的必要性。在对达对等理论进行评述之后,笔者佐以实例分析发现,为了达到“最贴近的最自然的对等”,译者不仅要考虑意义,特别是语用次上的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