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金启华教授、朱一清、程自信副教授主编的《诗经鉴赏辞典》,即将由安徽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已刊入国庆40周年入京参展书目,并被国际文化出版公司指定参加今年在泰国举行的世界书展。  相似文献   

2.
近现代曲学研究以王国维写成《宋元戏曲考》为标志,在上个世纪的百年之间,以三四十年代成绩最为显著;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文献辑录成就可观;进入新世纪以来,曲学研究成果丰硕,散曲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3.
本文概览元明清诗史,认为:肩负历史使命,表现时代精神,发扬现实主义传统,是此期诗歌创作的重要特征。身处八代唐宋之后,元明清诗人有更多条件对诗歌创作的规律和经验加以理论总结,并自觉运用于创作实践。大体而言,元明清诗人有两大对立诗歌主张,一类以复古相标榜,从明代前后七子到晚清的湖湘派、同光体;一类以性灵相号召,从明代的公安派到清代的袁枚。而诗坛巨子多崛起两者之外,立足于时代与社会,对传统有继承有创新,正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相似文献   

4.
《历代辞赋鉴赏辞典》(霍旭东、赵呈元、许宗元主编)经过安徽文艺出版社数年的努力,终于于1992年8月问世了!眼下鉴赏辞典出得很多,各有所长,做起来却有难有易。有些鉴赏辞典所注释、赏析的材料历来研究成果多,写起来就要相对容易一些。辞赋研究除了先唐以前研究成果稍多一点外,宋以下很多作品都无研究成果可资参考利用,要开生荒。加之辞赋一般用典较多,甚至多僻字、难字,注释、排印起来亦多不易。所以它的问世,是为赋学界奉献了一份新的成果,是把赋学研究与普及结合起来的一个力举。  相似文献   

5.
比兴是中国诗歌艺术的两种传统的创作手法,它伴随着诗歌的产生而产生,也伴随着诗歌的发展而发展。先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高峰期,在这时期,比兴大致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到成熟以至繁荣的发展过程,它完成了诗歌艺术由巫术的、功利的转化为抒情的、审美的这样一个伟大的质的飞跃,对其后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比较而言,《诗经》以兴的大量出现、比的抒情因素增长、用法纯熟巧妙标志着比兴的成熟,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则以比的泛化延伸、比兴构成象征体系并具有形象美和意境美标志着比兴的繁荣。  相似文献   

6.
比兴是中国诗歌艺术的两种传统的创作手法,它伴随着诗歌的产生而产生,也伴随着诗歌的发展而发展。先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高峰期,在这时期,比兴大致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到成熟以至繁荣的发展过程,它完成了诗歌艺术由巫术的、功利的转化为抒情的、审美的这样一个伟大的质的飞跃,对其后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比较而言,《诗经》以兴的大量出现、比的抒情因素增长、用法纯熟巧妙标志着比兴的成熟,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则以比的泛化延伸、比兴构成象征体系并具有形象美和意境美标志着比兴的繁荣。  相似文献   

7.
《诗经》、《楚辞》龙凤文化审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龙凤文化源远流长。在西周至战国时期产生的两部伟大诗歌总集《诗经》和《楚辞》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龙凤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诗经》的龙凤多单独描写 ,《楚辞》的龙凤则多在一诗中对举描写 ,体现了南北文化融合的鲜明特征。《诗经》、《楚辞》中的龙凤意象都具比兴与象征作用 ,而《楚辞》则更多了一分南方巫文化的神秘色彩。《诗经》和《楚辞》共同奠定了中国龙凤文化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诗经》、《楚辞》中所表现出来的山水审美意识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 ,可以发现 :《诗经》多以山水景物作比兴之背景材料 ,景真实而语简朴 ;《楚辞》比兴的背景材料更为丰富 ,景多虚而词尚丽。《诗经》多以“水”象征绵绵愁绪和渲染情绪与气氛 ,情景交融者较少 ;《楚辞》山水景物描写多呈感伤性色彩 ,且每每以自然山水历程之艰险象征人世道路之艰难 ,情景交融者甚多。《诗经》山水审美意识经历了一个由敬畏山水自然之神到以山水为比兴材料及愉悦对象的变化过程 ;《楚辞》从一开始便表现出对山水等自然神的亲和感和热爱感。较之《诗经》 ,《楚辞》的山水审美意识更强了 ,山水审美的自觉性更高了 ,诗歌艺术境界更宽了 ,为迎接山水诗时代的到来提供了较为丰富而宝贵的创作经验  相似文献   

9.
《诗经》和《楚辞》连绵词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比较了《诗经》和《楚辞》的连绵词 ,得出有双声、准双声或叠韵、准叠韵关系的连绵词共达 93 .2 % ,其中叠韵的多于双声的。声调相同的比例约占 70 % ,其中平平式达 4 5 .5 %。这说明连绵词不仅讲究声韵的和谐 ,还讲究声调的和谐。《诗经》连绵词名词多 ,《楚辞》形容词多 ,总和形容词占 4 7.8% ,为主要词类 ,反映了连绵词的描写性。连绵词中同义词、同源词特别丰富 ,这与它们语音不太固定有关  相似文献   

10.
《古代爱情诗词鉴赏辞典》已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部辞典不仅是古代爱情题材的诗歌作品的精粹选本,而且是一部大型鉴赏工具书,将文学鉴赏与工具书融为一体。对入选的每首诗歌作品,都有精当透辟、深入浅出的赏析,对帮助读者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具有指导性和启发性。现在,特将中国古代诗歌研究专家、《古代爱情诗词鉴赏辞典》顾问余冠英先生为此书所撰写的序言发表于此,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这两部书,有两个共同致命之处:一遵从根本没有的“诗无达诂”的谬说。依马列主义原则,事物是可知的,信“诗无达诂”,就是说诗不可知了!二坚持“凡是”,“凡是”就是教条,教条当然也就是违反马列主义原则了!  相似文献   

12.
《诗经》与《楚辞》是我们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有说之不尽的话题。这两部都涉及到女性这一主题,因而本文主要以二者对女性形象的刻画为切入点,从不同的方面分析它们之间的不同,并探究产生差异的成因,以便为了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两部作品。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4部《诗经》英语全译本的序言颇具特色,理雅各1871年译本与1876年译本的序言是学术性译介导论的典范,詹宁斯译本序言侧重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视野下对《诗经》知识的普及,阿连壁译本序言体现出《诗经》由经学向文学转变的趋势。这几部英译本序言以西方文化视角审视传统诗经学,批评传统解诗中穿凿附会的弊病,提倡用历史方法解诗,展开跨文化对话,促进《诗经》多元化阐释,推动《诗经》海外传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了阮籍的《咏怀诗》和《诗经》、《楚辞》之间的渊源关系,认为《咏怀诗》继承了《诗经》、《楚辞》的讽刺精神,发展了《楚辞》的象征艺术,同时也注入了深沉的历史感和强烈的主体精神。  相似文献   

15.
在国学渐次升温与传统文化回归的背景下,古典文学尤其唐宋词的欣赏与品鉴,再次进入了大众视野.新时期以来,在这方面成就最为突出的即是《唐宋词鉴赏辞典》,它兼具选本审美品鉴与工具书的双重特质,内蕴丰富、凝聚集体智慧、突出艺术鉴赏,对唐宋词的普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回视《唐宋词鉴赏辞典》的诸多特色,在今天仍具有典范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全球性的文化寻根热和艺术中的原始主义倾向,人们对民俗起源的研究,日益超出了一般民俗研究的本身。而婚俗又是民俗文化中最重要最富生气的部分,它的起源与性质尤为人们所重视。 荆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它的民俗文化同华夏各兄弟民族一样丰富而多彩,其中有许多世代相袭,情采纷呈的婚俗,在《诗经》二南和《楚辞》中有所反映和讴吟,成为楚文化园苑中的一支艳葩,但由于中国封建主义的过早成熟,每一婚俗无不打上封建思想的烙印,被种种说教式的迷雾所笼覆,人们难于从中看到它的真正源头。近几年来由于生殖崇拜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全面展开,给我们解开这个千古之谜以某种启示,进而使我们想起古代“食色,性也”的至理名言,似已不难悟出,中国古代许多婚俗的产生,乃是人们对原始先民第一个喜庆的演习、纪念和崇拜,借以向生殖之神祈求吉祥与幸福。本文试图用这一观点,考察《诗经》、《楚辞》中若干婚俗的起源与性质。  相似文献   

17.
《诗经》、《楚辞》对后世文学形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谈到物质生产时,说过:“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以往的活动的产物。所以生产力是人们实践能力的结果”。它是由前一代传给后一代。“单是由于后来的每一代人所得到的生产力都是前一代人已经取得而被他们当做原料来为新生产服务这一事实,就形成人们的历史中的联系,就形成人类的历史。”(《选集》4卷321页)历史证明,这是真理。试想,人们如果不能把北京猿人使用火的技能继承下来,就不能成为人,更不会有现代文明。可知,“继承文化遗产”並不仅是一种主张,而是历史过程之必然。  相似文献   

18.
本文借《汉语大词典》之便,对唐圭璋、周汝昌等撰写的《唐宋词鉴赏辞典》的一些解释做了适当的补充和讨论,以期对他人学习《唐宋词鉴赏辞典》予以帮助。  相似文献   

19.
宋之问《送别杜审言》中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一联及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一诗所用典故均与屈原、贾谊相关。《唐诗鉴赏辞典》在这两首诗的赏析中,对典故的释义及诗句含义的把握有讹误、含混之处。宋之问以孙楚诗为典表达对杜审言离任的赞美,并将其比作凭吊屈原的贾谊;刘长卿诗中栖迟楚客湘水等亦在特定语境下表达着特殊含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日本著名汉学家石川三位男教授在研究《诗经》、《楚辞》上所取得的突出成绩,并举实例对石川教授将文化人类学引入到文学研究中来的学术路径作了说明。文章希望中国学人能从石川教授的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中吸取到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