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池万兴教授的《(史记)与民族精神》在2009年的元月由齐鲁书社出版了,无论是池先生本人还是《史记》的研究者,自然是由衷自腑地高兴。1995年,池先生出版了他研究史记的第一本专著《司马迁民族思想阐释》,  相似文献   

2.
刘冬颖 《学术界》2005,(3):293-296
司马迁及《史记》研究一向是史学和文学研究的重镇。从西汉算起,《史记》研究已走过两千多年的历程。在这一时间里,司马迁及《史记》研究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就,乃至于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及史学研究中的显学。回顾《史记》研究的历史,其成果之丰富令人眼花缭乱。无论是司马迁生平事迹考证、文本章句阐释,还是思想义理研究等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些成果一方面为推动《史记》研究走向深入做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内容上的重叠也给《史记》研究带来了困惑。近读张强教授的《司马迁学术思想探源》(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我以为,这部专著的问世从正…  相似文献   

3.
我院语文系池万兴教授的新著《<管子>研))2004年6月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共10章,30万字。该书是一部对于《管子》进行全方位研究的学术专著。作者首先对《管子》与管仲、稷下学宫的关系;《管子》的作者、断代、成书特点、版本流传以及研究概括等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论证,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解决了一些有争议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继2002年度邵生林教授的《西藏体育简史》、2003年度池万兴教授的《〈史记〉与民族精神》课题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之后,周德仓副教授的《中国藏语报刊发展史研究》课题又获200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这是我院连续第三年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200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结果5月初揭晓,我院周德仓副教授主持的《中国藏语报刊发展史研究》获准立项[批准号04BXW005]。周德仓自2000年开始开展西藏新闻传播史研究,多次进藏调研,已在《中国藏学》、《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该项目论文8篇,即将出版…  相似文献   

5.
2013年2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池万兴教授的学术专著《六朝抒情小赋概论》.该专著的出版表明了作者在深度探索赋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而且填补了当下赋学、尤其是六朝抒情小赋研究的空白.《六朝抒情小赋概论》不仅为当代多视野、多学科综合研究赋体文学提供了有益借鉴,而且对其他学科的相关研究颇有启示.  相似文献   

6.
学苑花絮     
“2007年中国.汉中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在陕西汉中召开2007年8月5日至8月7日,“2007年中国.汉中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在陕西汉中召开。这次会议由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陕西理工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出席这次大会的中国内地及港台地区的学者近百人,大会收到学术论文60余篇。这次研讨会把司马迁及《史记》研究与汉中文化结合起来,力求挖掘《史记》的综合价值与汉中的地域特色。这次会议主要从思想、文学、历史地理与汉中文化诸方面对司马迁及《史记》进行了深入研究。内容涉及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哲学思想、“司马精神”以及…  相似文献   

7.
论司马迁的论断语言艺术杨松岐司马迁的《史记》犹如一个繁花似锦的万花筒,从各个角度都可以看到最美的景观。特别是建国四十年来的研究,已辐射到司马迁其人和《史记》其书的各个方面,《史记》研究的新方向、新领域在不断开拓。但据笔者所知,对《史记》语言艺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学术界对司马迁研究已全面展开,就其历史观研究而言犹且薄弱。这固然与他所处的时代尚为史学理论的发轫时期有关,因此不可能写出象刘知几《史通》那样的史学理论专著,但必须看到,一部《史记》所反映的司马迁历史观是不容忽视的,应该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便更加全面地了解司马迁。本文力图从司马迁在史料选择上和论赞中反映出来的他对历史的态度进行一些探讨,以期争鸣,为更加全面地研究司马迁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在《史记》随文注释中,运用了大量的声训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已相当熟练,可与刘熙《释名》这部声训专著相媲美。可是,至今还没有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对《史记》与《释名》中声训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揭示声训在《史记》中的特点和体例,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史记》的内容,并对声训的探源功能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古往今来 ,《史记》研究成果之多 ,可谓汗牛充栋。以个人所见 ,司马迁及《史记》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 )义理方面 ,对司马迁“欲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的撰写目的进行探讨。 (二 )考据方面 ,对司马迁的生平、《史记》的时代背景、书名变化、史料来源、编纂体例、版本情况以及若干专题进行考证。 (三 )辞章方面 ,对《史记》的文学意趣进行赏析。这三个方面对推动司马迁及《史记》研究起到重要作用。然而 ,长期以来 ,研究者各执一端 ,往往妨碍了对司马迁及《史记》的深入研究。为此 ,我主张 ,司马迁及《史记》的研究应兼…  相似文献   

11.
朝鲜文人金泽荣对司马迁与《史记》非常推崇,不仅从史学、文学等角度高度评价《史记》,在评价他人时,更是以司马迁与《史记》为准的,论述他人文学渊源时常常追溯到司马迁与《史记》。在编撰《韩史綮》、《校正三国史记》、《韩国历代小史》等朝鲜历史著作时,金泽荣积极向《史记》学习,践行司马迁的史学观,秉承"实录"精神进行撰写。  相似文献   

12.
随着《史记》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史记》中所蕴含的司马迁的情感活动愈来愈关注了。但是迄今为止,还缺乏既具体扎实又具有一定概括力的研究。我以为,司马迁创作《史记》的过程自选择始,选择亦是《史记》抒情的第一步。一般说米,当艺术家寻找着形式、人物和事实时,就已经在表达着自己独特的情思了。在强烈激情的驱使下,司马迁通过努力寻找与自己情感相一致的东西,即最能表现自己独特感情的形式、人物和事实来建立传情达意的渠道,展示自己的心灵底蕴。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对司马迁在《史记》中的选择特性及其抒情功能作一勾勒。  相似文献   

13.
《史记》是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 ,真实形象地展现了中华民族前三千年文明发展的历程 ;《史记》是一部宏伟的史诗 ,体现着中华民族顽强不屈、奋发向上的文化精神 ;《史记》是人类生命的载体 ,它使那些有生命价值的人物走向永恒。时隔两千余年 ,司马迁用毕生心血铸成的历史长城 ,依旧矗立在中华民族的心中 ,它所表现的文化精神依然闪耀着光辉。这里刊发的一组文章 ,由中国《史记》研究会的 5位专家撰写 ,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史记》的文化精神所在 ,希望引起学界对司马迁及《史记》的进一步关注 ,并以新的理论视角加以审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系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虽然是二十世纪的事情,可是它的发生发展过程却与人类思维和整个科学技术发展史一样源远流长。这一点从《史记》就可以得到印证。深入地研究《史记》,便会发现司马迁在创立体例、阐述民族思想、设计时间层次时,已经用了系统论的某些基本方法,契合于系统思想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正> 纵观《史记》全书,使用对比手法比比皆是.研究《史记》中的对比手法,对于正确评价人物形象,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对于学习和借鉴司马迁这一高超的艺术技巧,无疑是有益的.本文拟从《史记》的思想性和篇目结构方面剖析司马迁的对比手法,并对对比手法何以成为《史记》重要的艺术手段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文史哲》2017,(4)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生于建元六年(前135),其记事下限应为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史记》成书后不久即有十篇亡佚,而后好事者多有续补。《史记》采取了"纪传书表"体这一综合性的述史体例,其取材范围相当广泛,史料价值极高。司马迁关于苏秦、张仪事迹的记载真实可信。《史记》版本众多,流传情况复杂。中华书局修订本参考了景祐本、绍兴本、黄善夫本等多种珍贵版本,广泛运用本校、他校等方法,全面覆覈了三家注引文,撰写校勘记约3500条,改动标点6000余处。  相似文献   

17.
《史记》与司马迁之“愤”刘振东山东曲阜师大中文系“抒愤”是《史记》的写作目的之一《史记》是司马迁用自己的整个生命创造出来的,《史记》的价值之所在,就是司马迁的生命价值之所在。对此他有清醒的自觉,从他所谓:“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都大邑,...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是我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兼文学家。他的《史记》标志着我们古代民族文化的光辉成就。司马迁的思想今人论述很多,但有些问题仍然值得探讨。例如,司马迁的根本思想究竟是道家,还是以儒道合流为基础、兼采百家之长?他看待历史是形而上学的循环论,还是具有朴素辩证法的发展观?他在《史记》中是以歌颂帝王为中心,还是对最高统治集团以揭露、讽刺为主?本文打算就这些问题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9.
《史记》成书年代及司马迁死因考罗庚岭湖南怀化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我认为《史记》成书于汉武帝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兹将理由申述如次:一、司马迁作《报任安书》时,即征和二年十一月,《史记》尚未成书。《报任安书》(以下简称《报书》)称:“仆诚以著此书,藏...  相似文献   

20.
保定学院刘玲娣教授的《(史记)中的河北人物研究》,是一部从文化地理学角度,将地方志、考古资料、历史地理等文献史料与史籍相结合,较为系统地研究《史记》中河北人物的专著,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读后感觉有两点值得肯定:一是研究角度新颖,二是研究方法较为独特。在浩如烟海的《史记》研究专著中,称得上是后出转新的著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