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动态均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问维持着一种制约与协调的动态关系,即:经济发展在改变环境过程中,提供了保护环境的有效方式;而环境保护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一种成本约束,更是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激励.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寻求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走市场化和产业化之路,丰富经济发展对保护环境的效率方式,提升环境保护对发展经济的激励作用,实现两者之间的动态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环境保护市场化中的产权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保护市场化的实质是通过市场使外部性内在化。环境外部性内在化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征税或被贴来矫正经济当事人的私人成本;二是总量控制,拍卖资源的空间使用权;三是产权界定,解决大家的事没人管的问题。环境保护市场化的关键是产权,产权明晰和市场交易可以解决外部性问题,从而可以解决因公共地的悲剧带来的环境污染;并有利于经济主体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建立;有效的产权制度是环境保护市场化有效运作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3.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循环经济则是用绿色经济运行模式来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使整个生产、经济和消费过程不产生或少产生废物,在物质不断循环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从而使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环境保护的根本手段和根本方向。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为了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各国采取了多种措施。本文分析了征收环境保护税的理论依据及其现实意义,在借鉴国外环境保护税立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我国环境保护税制的原则和思路。  相似文献   

5.
在环境问题日趋严峻的形势下,各国开始运用循环经济这一新的理念进行环境保护的立法。特别是发达国家以循环经济为理念,从多个层面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律规范,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制度。我国虽然已建立起了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但从世界综合污染控制的立法趋势看,还存在很多不足和缺失。以循环经济为理念完善我国环境保护立法,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我国应修改《环境保护法》,使其充分体现循环经济理念,建立综合性的完善的环境法律保护体系,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从美国环境管理看中国环境管理体制的创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亚军 《兰州学刊》2004,(2):162-163
环境保护问题是当今各国发展所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各国对于环境保护都采取了一定的管理体制和手段以保证自己的可持续发展。美国作为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代表 ,积累了丰富的环境管理经验。因此研究美国的环境管理体制 ,借鉴其有益做法 ,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环境管理体制创新之路 ,对于加强和改善我国的环境管理 ,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海洋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所独有的旅游资源环境,决定了海洋生态旅游不可替代的产业地位,也是海洋生态旅游有别于陆地生态旅游的特色所在.发展海洋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始终是一对矛盾.按照对立统一的观点,海洋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只有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协调,才能最终实现动态平衡.以保护为前提,以适度发展为原则,在保护中科学发展.海洋生态旅游环境管理,就是要通过有效地实施行政、经济、术与教育等手段,实现海洋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不仅是环境经济学的中心课题 ,而且也是人类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经济发展对环境变化起主导作用 ,但并不否定环境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对发展中国家的具体情况要进行具体的分析。经济的发展只有与环境的发展保持协调 ,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正确处理经济与环境的关系 ,就能使两者协调发展。为此 ,中国要正确制定和实施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9.
遏制环境污染和对自然资源的无度开采,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前内蒙古经济的惟一正确选择。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促进内蒙古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税收政策包括:对现行环境保护税收政策措施的进一步完善;开征科学、规范、独立的环境保护税;对内蒙古应采取因地制宜的环境税收制度;建立适宜内蒙古资源环境特点的环境税种。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环境保护形势日益严峻,在现有的管理体制下,环境问题既不能完全由市场来解决,也不能完全由政府来完成.国家应通过立法,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同时建立一个包括政府、企业、公众、媒体等多个主体在内的共同参与的长效机制,实现激励与约束相容,并协同作用以推动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该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的作用下,不断改善我国的环境状况,同时以环境保护促进产业的转化升级,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提升长期国家核心竞争力及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1.
殷商时期的环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殷商时期气候状况及当时的生态环境,并通过殷墟都城规划建设中体现的环境保护意识、殷墟宫殿宗庙区和族邑居址的垃圾和污水处理、设立专属田猎区保护殷墟及周边的生态环境等三部分内容,指出殷商时期人们对自然环境和自身生存环境等方面的保护曾进行了有意的探索,体现了殷商先民所拥有的朴素的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12.
农村环境问题是十分重要但却常被忽视的问题。大众传媒能够在农村环境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大众传媒在农村环境保护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沟通功能、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功能、服务功能、培养功能等方面。目前,大众传媒在农村环境保护方面未能很好地发挥作用。针对目前的问题和困境,应选择以下路径进行:政府建立传媒农村环境保护激励机制;传媒管理者和媒体从业人员提高对农村环境传播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农村环境传播本身的质量;农民主动、充分利用传媒资源,形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民间习惯法的形成、演变及其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网络服务供应商(ISP)与版权人围绕ISP是否侵权的争议持续不断,双方在版权之诉中适用的避风港条款、合理适用原则和红旗标准又纠缠不清,存有冲突。从实践与理论的分析来看,正视避风港条款、红旗标准的价值定位与适用审查,改革现行的版权制度里的合理使用原则,消除ISP履行版权保护协助义务的消极态度,创新版权网络保护的方法机制,能够有效地应对网络环境下版权诉讼适用规则的冲突,并起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环境法制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其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环境法制建设面临的困境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异常尖锐 ,回旋余地很小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低 ,经济发展的需求高 ;地方政府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低 ;环境法律制度、环境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环境保护的需要。为了走出困境 ,应探索实现可持续发展机制 ,按照环境的功能特点 ,重新划分环境行政区域。由中央对全国环境实行统一管理 ,垂直领导 ;环境法应该做到是良法不是恶法 ,是可以实施的法而不是理想性的法  相似文献   

16.
女人的自然天性,使其对客观事物有着细致的观察力;女性的生理天性,让其承担繁衍与哺育后代的重任,对环境就有着天然的敏感性;女性的特殊角色,使其既对生命有着天生的母爱,也有着对环境重视的责任感。因此,女性在承担子女教育、对家庭成员环境意识的提高等方面具有特殊作用。随着我国农业女性化时代来临,农村女性在对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上,应重点提升在农药化肥的使用、水源地保护、农业遗留物的处理和绿色消费等方面的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黎族习惯法在森林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人类的空间活动已经对外层空间环境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为履行有关国际条约所规定的国家义务,确保本国空间活动的顺利进行,保障本国空间资产的安全,许多国家都在其国内立法中规定了空间活动(主要是发射活动)的许可制度,其中大多包含保护外层空间环境方面的要求,并将其作为获取许可证的一个必要条件或实施监管的重要内容之一。从目前情况看,各国有关外空环境保护的立法大多属于原则性规定,尚需制定具体的技术标准、规范或指南来促进其实施。  相似文献   

19.
可持续发展是基于人类无限发展的需要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这一现实矛盾而提出的战略思想。人类的生存困境可以归结为两个问题,一个是生态问题,一个是心态问题,而心态决定生态。人类贪婪的欲望是导致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的固有价值和敬畏生命的实践取向等生态伦理思想,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目前生态环保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而精神环保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我们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弘扬人文精神、责任意识与和谐精神,注重解决人类的精神处境和精神生活问题。精神环保与生态环保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两翼,将成为21世纪人类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20.
论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和美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对本国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各自的特点,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不少有益启示,用以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