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纵观艺术史,艺术文化常服务于上层社会或者贵族社会,从某种程度来说,上层文化代表着社会文化的总体水平。不论在东西方各类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无一例外都是统治阶级的生活情形。艺术究竟属于大众,还是属于上层社会,这个议题贯穿整个艺术史,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在机械复制时代,复制技术改变了少数精英对艺术的垄断,西方开始萌发“艺术大众化”的浪潮,在百年的发展进程中艺术家们的观念也逐渐开始演变,后现代主义者们用更为激进的方式推进了艺术大众化。  相似文献   

2.
他那种拒绝对生活居高临下的态度,正如他留在画册上许多的诗作所暗示的,努力做一个怀有强烈的现实责任感的国画画家,而非躲在小楼里寻章摘句、卖弄风雅,“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是扔到人堆里找不着的。”诚哉斯言。  相似文献   

3.
王词  李伟 《中国民族博览》2022,(14):180-183
德奥艺术歌曲是西方音乐历史长河中惊鸿一瞥的体裁之一,它小巧、精致、直击人心,是声乐领域发展的辉煌顶点。以舒伯特和沃尔夫两人分别为一个节点,舒伯特开启了德奥艺术歌曲文学性、诗意的大门,使之呈现出“贵族式”的高雅特征,而沃尔夫的创作则象征着“贵族式”的土崩瓦解,他开启了现代艺术歌曲的大门,迎来了属于新世纪的热潮。  相似文献   

4.
“封贡”与“互市”是蒙古和明朝政治经济联系的主要形式。“封贡”是蒙古贵族取得明朝廷的封爵后,受封贵族除定期派使节携带贡品进献明朝皇帝外,还同时以马匹、生畜、毛皮等换回中原地区  相似文献   

5.
文化惠民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悄然提升着城乡居民的文化品味.赣州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服务群众、影响群众、教育群众,形成了以市群艺馆为“根基”,县乡文化馆站为“骨干”,乡村社区农民业余剧团、艺术团队为“枝叶”,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横向互动、覆盖城乡的“树型”公共文化惠民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6.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 ,各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劳动中 ,创造了甘肃丰富多彩、底蕴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我省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组织专业人员对全省戏剧、舞蹈、曲艺、文学、美术等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进行挖掘、搜集、整理 ,完成了“十部中国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甘肃卷”的编撰 ;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旅游节”、“民间小戏剧调演”、“民间传统社火调演”、“民歌邀请赛”等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活动 ,将一批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推向全国 ,乃至世界 ;开展了“一县一品”、“一乡一品”的创建特色文化…  相似文献   

7.
徐鹏  孟艺 《中国民族博览》2023,(14):121-123
秧歌是社会文化不断发展的产物,秧歌的出现展现了劳动人民跃动的生命活力和丰富的精神世界。在定襄高跷秧歌中,各种人物扮相将生活中的不同角色特征进行艺术加工为其增添了人物色彩,通过动作造型、故事情景等加持,“演”“唱”“扭”相结合传达对理想生活的愿景及情感寄托。随着现代化城市的不断发展,新鲜事物的交流碰撞,为了适应人们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也在不断的演变。定襄高跷秧歌这一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舞蹈艺术也在不断发展变迁。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大量定襄高跷秧歌的相关资料,着重对定襄高跷秧歌中“跷”的演变过程,以及“跷”的演变背后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进行研究,探寻其发展价值与意义。希望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定襄高跷秧歌这一地方特色文化,为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8.
普希金的"帝王情结"是指诗人在其特殊的生活经历、独特的生活感受基础上形成的,在其作品中得以表现的,有关帝王的带有特定情绪色彩的心理观念。俄罗斯民族的尊王传统、世袭贵族的帝王渊源以及个人生活中的帝王遭遇导致了普希金作品中的帝王情结。  相似文献   

9.
墨竹工卡宗在拉萨之东约百余华里,过去属原西藏地方政府管辖。在这里有近两万个农奴,在大农奴主的压迫剥削下,过着黯无天日的牛马般的生活。农奴分住在九十个封建庄园内,随同庄园土地一起,分别属于寺庙、贵族和地方政府(噶厦)三大领主。封建庄园(藏语称“溪卡”)是农奴主管理农奴的机构,又是进行生产的一个经济单位。宗内的十个寺庙和五个上层喇嘛占有庄园六十六处,八个贵族占有十七处,其余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传统民俗艺术往往“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台州三门湾劳动人民因地制宜,创造了其独特的石窗文化,历史久远、种类繁多、富含寓意。台州三门石窗纹样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审美爱好。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致使石门窗雕逐渐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将传统石窗纹样进行提炼、解构,再融合现代的艺术审美和设计方式进行转型设计,才能更好地传承并推广石窗纹样的艺术美,并将其推向特色化、品牌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民族的概念在东南亚居住着众多的民族,他们彼此有一定的联系,创造了各自的历史。“民族”这一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而作为学术用语,学者们的用法却不尽相同。在此,我把“民族”一词作为与ethnos”、“ethnic group”或“ethnic unit”相对应的概念而使用。《民族世界史》主编之一冈正雄是这样讲的:“ethnos是语言相同、文化——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全部生活领域(经济、社会、宗教、艺术、文化等)的生活方式——的性质相同、信奉同一祖先、主张内婚、经济上完全独立的单位体,是历史上居住同一地区、持有同属一个群体的意识和感情的人的群体。”在此,我无意对民族的概念展开讨论,只举出包括冈正雄和我在内的许多民族学学者(人  相似文献   

12.
藏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中独具风格的民族戏剧之一,它产生于藏族人民生活之中,是藏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从藏戏的剧本、舞蹈、唱腔、服装和面具等各方面来看,是在藏族民间歌舞,说唱艺术(“喇嘛玛尼”)和宗教仪式的酬鬼娱神等各类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常常将文化属性的寄情达味具象到某个具体物品上,折扇就是其中一种。大开大合、既风又雅的特性体现着个人的文化品位。及至明、清两代,折扇个性化发展达到了顶峰,自宫廷兴起的扇面书画更是为文人墨客作为风雅之事推崇。泰州市博物馆馆藏的这把康熙御书折扇,制作精致,更具康熙帝的御书唐诗和宫廷花鸟画大家蒋廷锡的绘画,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自公元7世纪初佛教传入吐蕃、至今已历一千多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佛教逐步从一种外来文化演变为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又称喇嘛教),深深扎根于藏族社会,以其特有的思维定式规范着藏民族的心态,以一种近乎“民族文化”的姿态渗透藏民族的生活,成为一种极为特殊的社会力量。特别是后期,西藏佛教在其发展史上,更大大超越其应有的社会功能,变成了西藏社会的支配力量,以致西藏地方政权也成了仅仅体现佛教意志的工具,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圈内出现了一个绝无仅有的、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专政地方政权,在相当程度上左右着西藏社会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5.
由丰子恺撰写的《梵高生活》一书,为梵高37年世间生活的年表记叙.丰子恺认为梵高是不单为艺术家或技术家的“人”,要读懂他的作品,就必须了解他的性格与生活.在丰子恺看来艺术注重主观表现的时候,作品与人就有密切的关系,作品就是其人生的反映了.他称梵高为“太阳的恋人”,称在太阳下作画的梵高为“以火向火”.  相似文献   

16.
李岳宣 《中国民族博览》2022,(24):143-145+153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它虽充满动荡与破碎,却造就了一批卓尔不群的文人名士,让我们可以领略到别具一格的“魏晋风骨”。此时期也是筝乐蓬勃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与发展,门阀贵族逐渐崛起并占据统治地位。贵族阶层的钟爱赋予筝乐以崭新的风貌,筝乐也为文人墨客带来了流水行云的创作灵感,有关筝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筝已成为文人阶层抒发情感的寄托。随着筝乐在贵族文人阶层的广泛传播,筝乐活动也十分受其欢迎,如宴会、文人聚集、贵族家乐表演、节日庆祝等均有筝乐的身影出现。可见筝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真正融入贵族文人阶层,筝的音乐属性也踏入了由俗至雅的转变过程,成为上至帝王、下至百姓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华夏古乐器。  相似文献   

17.
花山岩画的来源岩画定位提供了艺术起源问题探讨的重要对象和途径,基于艺术发生学研究,及其“艺术前的艺术”理念花山岩画不仅具有“前艺术”的性质特征,而且具有艺术发生过程中“前艺术”与艺术交叉、交界、交接的特殊性,是“前艺术”向艺术过渡的重要发生点,承上启下地链接了骆越文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形成了骆越先民发明精神的骆越文明形成,提供了艺术生成的基因和基础,具有艺术发生学意义和其研究价值。该研究旨在通过将“骆越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高科技手段,将其包装设计运用到文化创意产品中,进一步挖掘和展示内涵,促进提供应用价值,同时也构成一种传承与传承相结合、薪火相传的民族文明传统,这也是一种演绎古老文化、提升“骆越文化”活力和魅力的现代应用设计,打造本土文化创意产品精品,推动广西与东盟各国的文化交流,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纳失失是蒙元时代加金织物在技术和艺术成就上最具代表性的精品,原为西域所产,通过纳贡、商业贸易、籍括工匠设局生产等途径传人中原。主要用于皇室贵族的服饰器用、宫廷祭祀和丧葬仪式,以及朝廷赏赐。元代宫廷织物尚金风习与蒙古贵族所处的社会环境、自身的民族特性和文化传统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9.
红星央宗  彭文斌  余昕  赵亚川 《民族学刊》2018,9(1):68-80, 126-128
康沙热巴是丁青热巴中的一个流派,因其第一代热巴艺人来自于今昌都市洛隆县康沙镇康沙村而得名。在这一典型的家族式流浪艺人团体中,扎西曲珍作为该团体中最后一名代表性流浪艺人,其个人的从艺经历、身份表述、舞台建构、生存现状等呈现了西藏丁青康沙热巴的历史传承路径及藏族热巴艺术的当代发展状况。扎西曲珍的个人生活史反映出处于“流浪团体”与“非遗展演”两种不同生活状态下的热巴艺人状态,从而揭示了社会变迁中藏族热巴艺术的传承路径、传承规则、内部矛盾和自我调适。  相似文献   

20.
我是拉萨汽车修配厂锻工组的副组长,今年五十三岁了。我当了四十多年的工人,经历了两个不同制度的社会。我深感到,工人在新旧社会的生活,真有天堂和地狱的区别。在封建农奴制度下,我八岁就跟父亲给藏政府打铁。在那吃人的封建农奴制社会里,我们穷铁匠的地位是最低贱的。农奴主咒骂我们“骨头是黑的”,“身子是脏的”。我们连贵族的门槛都不敢碰一下。今天,在共产党领导的新社会里,我们却成了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