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秋末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动时代。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动,上层建筑也出现了礼崩乐溃的局面,天道观念发生了强烈动摇。孟子曾描述“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反映出当时社会各个层面的动荡不定。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正是生当这样的乱世。  相似文献   

2.
孔子是儒家民族观的拓荒者,其民族观的来源与华夏民族的产生、形成相关;同孔子个人成长经历、家族背景和鲁国深厚的传统礼乐文化底蕴密切相关;"四夷交侵华夏"的局面也在孔子民族观形成中留下烙印,此外周族的成长历程也对孔子民族观的形成有影响。这些因素使孔子民族观既表现出维护华夏正统的保守一面,又呈现出重礼乐教化的积极一面。  相似文献   

3.
孟子生于乱世。“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子弑其父”,战争代替礼义、杀戮代替孝梯,是其主要特征。然而,作为孔子传人的亚圣,不仅没有远离政治这个是非之地,全性保身,相反儒家积极入世的社会责任感却使其自负甚高,颇有“天之降大任于斯人”“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大丈夫气慨。孟子的思想理论也是紧紧围绕着治国平天下而展开,并给后世以深远的启示。孟子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得出一个结论:“天下之生人矣,~治一乱。”以盘子·胜文公下》,以下凡引自该书仅注篇名。)可天下为什么动乱相间而…  相似文献   

4.
《理论界》2015,(8)
孟子有关"臣可弑暴君"、"民贵君轻"的主张,大陆学界一般是从战国时期列国兼并战争,统治者争民心的民本角度去理解,然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孟子以孔子正宗传人自居的立论思路。而主张孟子上述主张是对孔子思想的传承和超越的认识,与孔子坚决维护先秦等级制的主张存在一定张力。因此,深入挖掘孔子"君臣"、"君民"的思想,揭示出孟子传承和超越孔子思想的理路,就既有助于深刻把握孔子思想的精髓,又有助于深刻把握孟子思想精髓。为此,深入挖掘孟子"君臣"、"君民"思想的渊源,就具有十分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民国建立之后,政府采用阳历作为主导的计时体系,孔子诞辰纪念日也被纳入其中。特别是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后,将孔子诞辰纪念日与“国历”推行结合起来,重新规定了孔子诞辰纪念日的仪式,注重阐释孔子学说与三民主义的密切联系,彰显了孔子诞辰纪念日与国民政府统治正当性建构的密切关联。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将教师节与孔子诞辰纪念日合二为一,力图扩展传统思想资源的影响,进而强调文化认同对于民族存亡的重要意义。在民国节庆体系的建构中,由于孔子诞辰纪念日具有强烈的政治功能与文化意义,因而其蜕变也呈现出与其他纪念日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一)绪论春秋为孔子所修。列于六经。当时鲁国史记。本名春秋。圣人因之。表年以首事。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鲁史记仅于赴告策书。载其事实而已。春秋则依事实之善恶。而有笔削之褒贬。于教之所存。文之所害。则刊而正之。以示劝戒。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銊。故孟子目为天子之事。谓世道衰微。邪说暴行又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故春秋成而乱臣贼子懼。王道之正。人伦之纪。于是备矣。孔子修春秋。游夏之徒。不能赞一辞。经成。诸贤为传以释经者有五家。即公羊、谷梁、左氏、邹氏、莱氏、是也。邹氏无师。莱氏未有书。故今祇三传。公谷为子夏传授。惟左丘明受经于圣  相似文献   

7.
在“中华民族崇拜问题”的课题研究中,各项问卷统计表明,孔子在“已成为民族崇拜的历史人物”中居于前列,当今中国民众中存在着对孔子“崇拜”的意愿和趋向,孔子应当成为中华民族伦理精神的代表。  相似文献   

8.
孔子形象在文革时期被重塑成杀人不眨眼的魔王以及反革命复辟的祖师爷,连环画和漫画中的孔子以丑化、变形、矮化的美学形式以建构其反动的形象。文革时期的批林批孔运动,使孔子的形象彻底扭曲、一落千丈,批林批孔作为一场声势浩大、配合当时政治斗争的全民运动,其癫狂型和非理性令人唏嘘,这一民族文化的根本性创伤和隐痛应该被历史所记忆。在寻求普世价值的全球化的今天,孔子这一文化符号所蕴含的文化资源理应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源泉和动力。  相似文献   

9.
王夫之诠释《春秋》主张据经文以求本义,不受三传所束缚,通过比较经文用辞异同来探求《春秋》大义。他诠释《春秋》"许世子止弑其君买",打破了三传许止非实弑之说,力主经既书弑则必为弑,通过比较《春秋》记载弑君之辞的异同,认定许止为毒杀君父之贼。"以经释经"既是王夫之提倡实证考据的产物,也是对宋儒疑经改经之风的一种反拨。  相似文献   

10.
道光咸丰年间的文化震动与现代化延误周积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中,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一段民族灾难史的首页。然而,当我们超越这场战争来看待这场战争,不能不承认,它不仅是民族辱屈和灾难的开端,而且意味着从西方发端的现代化进程向一个“农业的...  相似文献   

11.
孔子美学思想初探刘珙孔子是一位与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并驾齐驱的思想伟人.他的美学观以其广阔的文化背景,渗透于佛、道之中,影响了我国民族的审美心理结构和美学思想,建构了我国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一)孔子处于一个剧烈变动的时期,春秋末叶奴隶制社会逐步...  相似文献   

12.
儒学南渐考     
张强 《江海学刊》2006,(6):138-145
儒学南渐是楚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传入楚国的时间是在孔子生活的年代,为此作出重要贡献的一是孔子亲传,二是孔子再传弟子。战国后期,韩非子提出“儒分为八”的观点。韩非子是荀子的学生,早在韩非子之前,荀子已注意到孔子以后儒家学派分立的情况。两人的观点不同,其分歧是在如何理解孔子的仁学思想方面。在孔门弟子中,荀子高度评价了仲弓,以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相互印证,可知荀子与仲弓可能有师承关系。  相似文献   

13.
孔子“和而不同”思想与21世纪世界文明陈增辉处在世纪之交的人们,会不由自主地回眸过去,瞻望未来。20世纪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把世界文明的水平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上半叶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严重破坏和阻...  相似文献   

14.
隋文帝死于气愤说张先昌隋文帝杨坚之死,从唐至今千百年来较为一致的看法是被其子杨广弑杀。近年,郑显文先生提出不同意见,认为“隋文帝是因晚年纵欲过度而死,并非被其子场帝弑杀。”①随后,王光照先生发表“隋文帝之死述论”,②对传统观点给予系统深入的论述,认为...  相似文献   

15.
唐明贵 《阴山学刊》2005,18(2):65-69
孔子是中国统治者标榜的圣人,是万世师表,孔子所创立的儒学是中国封建统治的合法性依据。及至近代,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康有为为了捍卫中国本土文化,挽救民族文化危机,树立民族自尊自信,标举孔子和儒学的旗帜,借用西学,重塑孔子形象,复原孔教,援西入儒,形成了自已独特的孔子和儒学观,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金景芳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其孔子研究成果代表了20世纪后期中国学界的最新成就。金景芳的孔学研究别具特色,自成体系,学开一派。文章总结了金景芳先生在孔子研究方法论上的三大特点和一大基石,并从五个方面具体分析和介绍了金景芳孔子研究的突出成就。全面探讨和总结金景芳孔子研究的基本方法、突出特色和卓越成就,对于新时期实现孔子研究的新突破、全面继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孔子哲学甚至整个中国古代哲学中均未形成如西方哲学般严密论述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但孔子思想中确实蕴含着深邃的辩证精神--这集中体现于中庸.其内蕴分为思想方法和思想境界.作为华夏文明的思想基质,它对于民族文化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文史哲》2017,(1)
从对《论语》"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一章众多歧解的辨析可以发现,"子罕言利与命与夷"可以说是一种能"使古今人相悦而解"的解释。在春秋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代,孔子对当时盛行的"华夷之辨"观念持理性、自觉而谨慎的态度,很少歧视性地谈论"夷狄",体现出孔子顺应民族融合的社会运行大道、超越民族与文化畛域的民族观。正是孔子这种包容、一统的民族观,为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孔子在民族问题上的文化自觉与理论自觉,对我们今天的民族研究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孔子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的地位是其他任何一位古代思想家所不可比拟的。在孔子丰富的伦理思想中,不但包含着以仁爱为核心的一系列道德规范,以及一套关于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理论和方法,而且也包含着对其他一些重要的伦理道德问题的深刻论述。孔子的伦理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意识形态,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心理的主体内容,甚至对东方其他一些国家和民族的道德意识、道德习惯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之所以如此,这与孔子伦理思想本身的具体内容和特点是分不开的。正是从这一认识出发,本文试图就孔子…  相似文献   

20.
《琼州学院学报》2017,(3):49-53
林语堂《孔子的智慧》一书描述了一个立体的孔子形象,其改写、编译、回译历程构成了一道孔子思想的"输出——本土化——回归"的跨语言、跨文化传播的中西文化互动风景。通过显示民族文化生命力,儒家经典成为西方世界的东方智慧代表。《孔子的智慧》于全球化与本土化交汇中孕育了新的文化视野,这一互动过程也为研究如何使中国经典适应当下语境,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