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徽州社会科学》2009,(5):65-65
程兵,男,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人;1962年12月出生;1981年7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曾任歙县人民医院副院长、中共歙县县直机关工委副书记、中共歙县县委组织部办公室主任、中共歙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歙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中共歙县县委办公室主任等;现任歙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自幼爱好文学创作,撰写文学作品一百余万字,出版散文集《滴水集》、《人杰地灵处》、《画坛新安风》、《名人与歙县》、《歙县,徽商之源》、《梦里徽州》等,  相似文献   

2.
歙县志书志     
歙县志书,是现今徽州学研究十分重要的历史资料,也是歙县宝贵的文化财富。歙县从明代万历三十七年(1609)修成的第一部志书《歙志》至公元2008年,共有县志10部,乡镇志1部,村志9部(最早的村志为乾隆年间的《橙阳散志》和《沙溪集略》),行业志13部,部门志31部,其他专志8部,年鉴2部。  相似文献   

3.
徽州(今黄山市)黟县和歙县的建立,可以说是与中国郡县制的产生同步的。史志界据司马迁《史记·秦本纪六》,把这个日子定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关于县名的由来,新编《黟县志》和《歙县志》,都是沿用旧志的说法。  相似文献   

4.
歙县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长期作为古徽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灿烂的徽州文化在歙县能够得到全面的展示和诠释。本文从世界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事实性和特色性三个方面系统分析了歙县古城的现状,提出了歙县古城整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方案。  相似文献   

5.
说鲍照是新安歙县人并不是什么新提法。只是持此说法的人只凭家谱外,其他有力的证据不多了。目前安徽省歙县境内的鲍氏支谱都记载为鲍照是歙县鲍氏五世孙。后世从歙县外迁的诸多鲍氏后人,他们的支谱也这样记载。如:鲍善懋《新安鲍氏承凤派叙略》:“第五世照公,字明远,东晋义熙元年(405年)生。元嘉期间被宋文帝刘义隆聘为国侍郎。孝武帝即位后,为大学博士兼中书舍人,  相似文献   

6.
徽州歙县,人杰地灵。我国著名化字史家曹元字教授就是歙县宰桐故里雄村人。曹元字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辅钦先生是清代拔贡,诗文俱佳,善于脉理,常为乡村百姓治病。曹元宇教授由于受家庭的熏陶,自幼喜欢读书,三四岁时就会背诗、写字、作画,未满10岁就读完了《四书》、《五经》、《老子》、《庄子》等古籍。12岁在家乡读完私塾,跟随父亲去苏州读书。曹教授青年时期刻苦钻研自然科学.22岁以优异成绩考取公费赴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工业大学化学系。  相似文献   

7.
《徽州社会科学》2007,(11):20-21
歙县是中国文化史上独树一帜的徽文化和程朱理学的发祥地,是黄山脚下展示徽文化特色的最集中地。近年来,歙县地税局致力于税收文化建设,并将徽州地域文化与税收文化建设紧密结合,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8.
我们这里所说的“歙县会馆”,是指明、清时期建在北京的歙县会馆,而同时期歙县也在武汉、扬州等好多地方都建有会馆,则男当别论;我们之所以要在诸多会馆中,特别对“歙县会馆”加以专论,不仅是因为歙县是古徽州的第~大县、是古徽州府衙的所在地,而且更因为“歙县会馆”最具徽州会馆文化特色、已经成为中国会馆文化研究界公认的“标本性载体”。  相似文献   

9.
在灿烂的古徽州有一个县叫歙县,它建县于秦代;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歙县南乡有一个古村叫昌溪,它建村于唐代;这里山川秀丽,文化灿烂,名人辈出,风俗纯正,被世人称为“古歙南乡第一村”。这一古村落地理条件优越,它距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县城30公里,离著名的山水画廊——新安江7公里,可谓神奇灿烂之乡,钟灵毓秀之地。  相似文献   

10.
5月17日上午,时值歙县建县1788年即将到来暨歙县中学建校65周年之际,一本凝结着歙县中学、安徽省教育出版社的睿智和汗水,旨在落实国家教育制度改革和创新,促进和谐教育,匡扶教育风气等多重功效的教材,由钱立生老师编著的《走近徽文化》中学(校本)辅助教科书试发行仪式在歙县中学小礼堂(古紫阳书院旧址)举行。与会的领导、  相似文献   

11.
两清堂,座落在歙县新安碑园内,是于上世纪80年代初,为收藏陈列《余清斋》、《清鉴堂》刻石而建。古徽州歙县西溪南的余清斋主人吴廷和莘墟清鉴堂的吴桢。曾在明万历间,出其所藏历代书家名跋,经董其昌、陈继儒评判后,镌有《余清斋》、《清鉴堂》刻石问世,徽州入合称“二清”法帖。其中有誉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与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倍受书法爱好者的青睐。  相似文献   

12.
公元2003年11月28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练江江畔,西干披云,苍松肃穆。黄山学院和安徽省《徽州文化全书》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徽学会、黄山市徽州学学会、歙县徽州学学会。在这里恭迎汪世清先生魂归故乡。郁郁葱葱的徽州国家森林公园披云峰徽州名人园内.汪先生和新安画派国画大师渐江以及恩师国画名家汪采白,  相似文献   

13.
黄宾虹     
黄宾虹(1865-1955年),原名质,字朴存,又字予向;因故乡歙县潭渡村有滨虹亭,故颜其所居日“滨虹草堂”,中年更字滨虹,又作宾虹。出生于浙江金华铁岭头街的一户徽商之家。在父亲与族亲的影响下,黄宾虹从小就沐浴在浓郁的徽州文化氛围中。1876年,13岁的黄宾虹回歙县应童子试。在歙县,黄宾虹逗留月余,随父探访了很多徼州名流,得以观赏、临摹到一大批古人书画真迹,尤其喜欢董其昌和查士标的作品。这一次黄宾虹考取了秀才。  相似文献   

14.
“千古风流之地”的历史文化名城扬州。清康熙、乾隆年间经济文化鼎盛时期。扬州经济文化的繁荣,离不开徽商。一部描写扬州乾隆时代实况的《扬州画舫录》,其中记载的徽商和徽籍文化人占着很大的比例。在我国画史上有着较大影响的“扬州八怪”就有其中两位徽州人,一个是休宁的汪士慎,一个是歙县的罗聘。  相似文献   

15.
汪启淑     
汪启淑(1728-1800年),字慎仪,号讱庵、秀峰,歙县绵潭人。祖上在浙江经营盐业,于是侨寓杭州,曾担任过兵部郎中等职。年轻时喜爱读书作诗,后与杭世骏、厉鹗等人在净慈寺结社,称南屏诗社。著有《埠掌录》、《水漕清暇录》、《撷芳集》、《兰溪棹歌》、《小粉场杂识》等。汪启淑酷爱藏书,藏书楼名“开万堂”,藏书量在当时浙江名列前茅。清乾隆年间纂修《四库全书》时,汪启淑献珍本书600多种,乾隆皇帝特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并批准在绵潭村建“御书楼”收藏御赐书籍。  相似文献   

16.
新安医学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徽州历史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歙县郑村郑氏喉科同湖南醴陵张恒泉喉科,江苏无锡黄莘农喉科,广东广州马氏喉科,并称为中国喉科四大流派。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积极作用。谱写过灿烂的篇章。  相似文献   

17.
《徽州社会科学》2009,(7):66-66
钱以文,1956年生,艺名:黄山石,徽州区书画院理事,安徽歙县南乡人。自幼深受古徽州文化熏陶,酷爱书画。近年来,专攻仿古山水、人物、仕女,潜心钻研明、清名人字画及当代艺术大师黄宾虹等大家技法,致力探求表现的形式与意韵。其作品市场上赢得好评,具有一定艺术和收藏价值。今年4月,两幅优秀国画作品选送北京,参加《祖国颂》大型艺术人物史志暨中华传统艺术展,得到了专家评审委员会首肯,并编入画册。  相似文献   

18.
方腊起义是宋代最大的农民起义,史学界写了许多研究文章和专著,但还有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尤其是前几年,有些同志运用《桂林方氏宗谱》(下称《桂林谱》)之类,据以确定方腊是歙县人,出身佣人,而且首先在歙县七贤村起义。此后的论著纷纷采用此说,几乎成了定论。可是,《桂林谱》之类本身就大成问题,传说更是互相矛盾,根本不能作为研究方腊起义的基本史料和依据。此外,方腊起义论著中有关官制等问题,也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9.
《徽州社会科学》2010,(7):42-42
坐落在歙县云岚山的越国公汪王墓祠,是唐朝永徽年间越国公汪华的一座古墓葬,是一处珍贵的历史文物,现存遗址已由歙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历史上曾经巍峨雄壮、金碧辉煌,祭祀的香火不断。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墓已成荒冢,祠成为废墟,实不堪睹。  相似文献   

20.
汪姓在徽州是一个大姓显姓,早在明代《新安名族志》、《新安大族志》就记载微州“十姓九汪”。由此蔓延全国,便出现了如胡适说的,在外地只要碰上姓汪的人,一打听大多是徽州人,或是源出于徽州。歙县有座云岚山,山上所葬者汪华,人称汪王、越国公、汪公大帝,都说徽州汪姓是他的后裔。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云岚山的汪王墓己具有超出了一般墓园的价值,从“两个效益”来考虑,它应是一处深深打上了徽州文化印记极富开发前途的旅游景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