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两岸关系中,经贸互动举足轻重。本文从政治与经济的伦理关系、台湾政局与两岸关系、台湾经济与两岸关系、争取台湾民心等视角,论述两岸经济融合是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我们应努力从两岸经济整合中寻求两岸关系的新突破,应致力于将两岸经济的融合变成阻止“台独”的最大力量。  相似文献   

2.
中共总书记胡锦涛10月15日在十七大开幕式发表政治报告,呼吁台湾执政党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两岸关系中的冲突或分歧或将长期存在于和平发展进程中,冲突本身所具有的整合性功能却可能使其成为两岸关系正向发展的积极力量.随着两岸民众、团体、政府间互动的深化,两岸多元化的社会逐步形成,相应的冲突或分歧也逐步增加,作用于两岸主体和社会的各种冲突或分歧的交错产生了"交叉压力",而高度"交叉压力"有助于消解两岸分歧的两极化危机,两岸间多维的角色、组织、利益、认同联结,最终影响两岸主体的行为模式,作用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践,将两岸连缀为一个和谐的共同体.两岸关系由和平发展过渡到和谐发展,"交叉压力"是一种基本路径和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
当前和平发展已经成为了两岸关系的主题.本文试图通过对两岸民众两岸关系问题态度倾向的比较分析,揭示两岸民众在两岸现状、两岸交流、两岸和平以及两岸关系价值取向等四个方面态度倾向的异同,并借此探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5.
进入新世纪的两岸关系将是90年代发展变化的基础上继续演进。在决定和影响两岸关系走向的基本因素中,两岸的政策和民意是关键性因素,两岸内部政治经济发展和相互力量对比是客观基础,美日等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政策则是主要外部因素,两岸关系将朝着日益趋向解决的方向发展,大陆在两岸互动中将地主导地位,台湾当局的政策取向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两岸关系演进的方式与速度。  相似文献   

6.
中小企业在台湾经济发展和两岸经济合作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融资难问题长期困扰着其发展和转型.在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严峻的形势下,应着力于构建宽松的融资环境、建立两岸联合征信平台、发展信用保证机构,以完善融资模式、突破融资瓶颈,这不仅对台资中小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对进一步务实两岸共同利益基础,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7.
两岸关系发展一直存在统独的单一路径选择,但是在统独条件尚不具备的前提下,这种主观性的政治心结很容易使两岸关系处于高危期,因此必须采取新的路径模式.在当前的两岸关系中,维持和平发展,搁置统独争议,维持两岸现状的政治格局,同时促进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体现了一种第三条道路的新思维.本文认为,在和平发展阶段,两岸经济文化的交流可以向两岸多轨治理的方向发展,从而为未来的和平统一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福建社科情报》2005,(4):28-29
两岸若能够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达成和解,并因此而降低两岸关系紧张,减低因两岸关系紧张而造成的不必要军事开支,理顺两岸经贸关系,让台湾地区可以善用中国大陆的崛起来壮大自己,这一连串的发展从任何角度看都是台湾之福,何来“出卖台湾”之有?  相似文献   

9.
两岸关系研究语境下台湾民众的"认同"有其特定的内涵,对台湾民众认同的研究要运用多种学科视角进行观察分析,其中从社会学角度对台湾民众"社会认同"的研究有助于较为客观地把握当前两岸关系及民众心理变化的脉动。基于此认识,首先从纵向角度梳理了台湾民众认同问题的产生及其"国家认同"意识的变迁;接着着重分析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台湾民众认同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然后从横向角度,以对2008年以来福建台商社会认同的实证研究为例,描述台湾民众复杂的社会认同现象及正在发生的微妙变化;最后提出"在绵密的两岸双向交流中夯实台湾民众认同的社会基础",构建两岸共同认同,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源。  相似文献   

10.
马英九当选后,两岸政治互动走上了正常化、多元化、制度化的轨道.海峡两岸应当本着"务实理性、循序渐进"的原则处理两岸关系中面临的种种问题,通过一揽子的协议建构起过渡时期的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架构,为海峡两岸的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1.
经济互利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导因素陈子舜大陆与台湾均属中华大地,“书同文,行同伦”,两地同属中国中原文化体系。自古以来两岸共同开发祖国宝岛,促进经济发展。只是由于外国的入侵和干预,自十六世纪以来两地多次在政治和经济上分离,造成了中华民族的一大悲剧。然而...  相似文献   

12.
在2008年的台湾"大选"中,马英九、萧万长当选台湾地区新的领导人.陈水扁当局即将下台,国民党人再次上台,两岸关系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马英九等在两岸关系上,承认"九二共识",将两岸明确定位在"一国两区",并主张两岸通过对话、谈判解决分歧,积极推动两岸"三通",使得两岸关系的发展出现了转折和良好的势头.大陆应该抓住历史机遇,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与对岸建立互信,求同存异,处理好两岸关系,致力于将"遏制台独"向"促进统一"的战略转变,共创两岸关系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3.
《福建社科情报》2010,(3):17-19,22
一、马英九盘点二年来两岸关系 5月13日,马英九接受台湾“中央通讯社”专访,谈到两岸关系时表示,两岸经贸上互相依存,军事上不搞军备竞赛;两岸领导人会面时机虽未成熟,但两岸的接触层级已比过去高,并建立互信;他所采取的战略布局不是要靠军事对抗,而是靠策略、政策,让紧张情势降低,让双方都觉得应该用和平方式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4.
政治稳定与两岸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政治稳定与两岸统一都淦政治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发展两岸关系,正确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深入研究政治稳定与海峡两岸统一问题,对于不断调整大陆和台湾的关系,使之在现有基础...  相似文献   

15.
《反分裂国家法》是一部“和平统一法”,从立法目的、基本内容及其产生作用等方面来看,它是为了反对分裂国家,促进和保证国家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而不是一部战争法,不是要以非和平方式实现统一。《与台湾关系法》是一部“和平分离法”,从立法目的、基本内容等方面来看,它是要维持两岸“和平”,强化两岸“分离”。该法对台湾问题产生的影响在不同时期不尽相同,在蒋经国执政时期,它强化了两岸“分离”(一个中国);在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期,它强化了两岸“分裂”(一中一台)。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在于台湾岛内。  相似文献   

16.
两岸共建平潭岛“共同家园”示范区的战略设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年3月加快平潭开放开发首次列入国家规划(草案)。平潭开放开发,乃至两岸共建平潭"共同家园"示范区,不仅是两岸同胞的一致愿望,也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迫切要求。平潭应抓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契机,以两岸人民"共同规划、共同开发、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受益"为理念,探索连通平台、两岸合作共建的先行先试示范区;分工合理、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两岸产业深度对接示范区;知识密集、信息发达的创新活力示范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宜居宜业示范区;文化相通、经济相融的两岸文化教育合作示范区;山海融合、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国际休闲旅游度假示范区。  相似文献   

17.
两岸教育交流与互动是沟通大陆和台湾同胞民族感情的纽带和桥梁,是推动、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渠道。近些年来,随着祖国大陆对台湾学生在大陆就学、就业政策的开放,台湾学生赴大陆求学人数迅速增加,这对两岸人民共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推动两岸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增强台湾青少年的祖国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都具有较大的积极作用。如何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加大同台湾教育界交流合作的力度,做好台湾人民工作,让两岸的青年人携起手来,共同促进中国的统一大业早日实现,这是我们当前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200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60周年的纪念日。为了“铭记两岸同胞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勇事迹和为民族解放建立的不朽功勋,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激励两岸同胞团结携手,排除‘台独’分裂势力的破坏干扰,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共同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台湾与大陆社会各界都以自己的方式回顾和纪念这一具有特殊历史意义及价值的日子。  相似文献   

19.
祖国大陆和台湾已先后成为WTO的正式成员。但是,各国各地区对WTO协定在本国或地区的实施有不同的理解和解决方式,台湾和祖国大陆也不例外。由于两岸尚处于政治对峙状态,故两岸在实施WTO协定方面存在冲突。为此,为了两岸经济的发展和共同利益,两岸应在WTO规则下建立制度性的经济合作机制框架,确立其原则、目标和模式,促进两岸关系协调发展,最终实现统一。  相似文献   

20.
胡淑慧 《学术探索》2013,(10):46-50
台湾方面片面认为其作为WTO成员有权自由与相关国家洽签FTA。大陆方面认为洽签FTA是主权国家之间的行为,尽管台湾为WTO的成员,但作为中国的一个单独关税区,其无权与有关国家洽签FTA。台湾对外洽签FTA并非一个纯粹的经济问题,其带有明显的政治意图,台湾不能单方面决定,需要两岸过沟通协商解决。从台湾方面来说,必须坚持一个中国框架,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大陆积极沟通和协商;从大陆方面来说,当以适度理解台湾民众的关切,并予以附条件的同意,采取个案处理的方式应对和处理台湾对外洽签FTA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