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丁颖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5):1-4
文学意象是文学表现中重要的审美要素,它不仅包含着个人的经验和心灵的感悟,在实质上也承载着历史和社会的内涵,标示着主客体的关系范畴.作为现代中国的最无畏也最睿智的"精神界战士",鲁迅的白话小说意象呈现出现实社会的严峻和荒诞,也展示了自己心灵的震颤和挣扎的过程.在提供一代知识分子幽秘情感心理的同时,喷薄而出的正是对社会,对人类最深邃的思考.因此,其小说意象的价值探寻自然是一个无法绕开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论鲁迅小说的意象与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国栋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177-181
鲁迅的小说创作始于对民族生存危机的清醒认知,而这种危机感最深刻集中地沉淀在他关于死亡的叙事之中,并由此展现了死亡施、受双方的复杂形态与关系,反思了民族历史与文化的非人性,更反思了启蒙者置身其中的宿命式痛苦及其身份与作用,从而彰显出死亡叙事的丰富意蕴。 相似文献
4.
缪倩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54-57
苏童,作为当代优秀的小说家之一,他的创作中有许多独特的魅力,其中对意象的潜心营造便是一个极致的闪光点.基于此,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一.在具体文本中,展示苏童对怀乡、死亡、孤独这三大人类文学母题的意象演绎"逃亡的还乡者","红色"的张扬,"魔幻式"的孤独意蕴;二.通过阐述苏童对"画面式"意象营造的执著,以及他所处的文学背景等方面分析其艺术创作选择的内在意义及其意象小说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5.
王立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8(1):47-51
金庸较为重视冰蚕的药用功能,"药用"的深层情结构成了金庸小说重要的母题动机。唐人心目中的冰蚕,带有海洋文化仙道气息,宋代笔记关于冰蚕的明确记载,仅提到出自西域、云南,足以显得遥远而新奇。金庸先生与香港、海外和大陆南方众多读者一样,对北国雪地风光,有着一种好奇和向往,冰蚕实际上属于作者的一种"意识形态形象",而非西域实物,其更加衬托出北国冰雪严寒地带及其"异域风情"作为"意识形态形象"的可信度,强化南国人们对其想像联想。这一与雪景酷寒相联系的物象,便于构筑奇绝诡异的"异域风光",为作品的形象和情节构设出较大的审美张力。 相似文献
6.
芦海英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2(6)
女娲意象这一神话原型对毕淑敏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毕淑敏小说立足于女娲式的民族精神积淀和现代女性独立、自尊、坚韧的中介点,从"创世""救世"等角度广泛展开,深入开掘,从而完成理想的女性塑造。毕淑敏笔下的女性形象的品格特征与女娲意象两者之间存在着命脉相传的对位性关联,在她们身上融合了毕淑敏对生命传承、生存抗争、女性品格的深刻阐释。伴随着源远流长的女娲原型神话,毕淑敏笔下的女性形象也获得了无限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刘勇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69-71
艾青诗歌中存在三大原型意象群:东方原型意象群、《圣经》原型意象群、希腊神话原型意象群。这标示着艾青在整合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方面的卓越成就。 相似文献
8.
9.
王立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1)
剑崇拜是中国古代兵器崇拜之一。在《列子·汤问篇》曾有这样的传说,孔周自称他有三剑:“一曰含光,视之不可见,运之不知有,其所触也,泯然无际,经物而物不觉;二曰承影,将旦昧爽之交,日夕昏明之际,北面而察之,淡淡焉若有物存,莫识其状,其所触也,窃窃然有声,经物而物不疾也;三日宵练,方昼见影而不见光,方夜见光而不见形,其触物也,然而过,随过随合,觉疾而不血刃焉。”此三宝剑共同的特征是给人视之若无的视觉效果,以及斩物若无物的锋利程度。接着又说西戎曾献锟之剑给周穆王,剑长一尺八寸,“练纲赤刃,用之切玉如切泥焉”;《尸子》也说“昆吾之剑可切玉”;刘向《说苑·指武》更记载: 相似文献
10.
杨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3,(1)
本文论述了鲁迅小说的崇高美与鲁迅人格的崇高美的内在联系。文章指出,鲁迅的伟大人格决定了他的创作目的,也渗透到小说的审美判断和理想追求之中。在鲁迅小说中展现出来的伟大人格,集中了我们民族的精华,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道路上,仍然闪耀着她不灭的光辉。 相似文献
11.
鲁迅小说的人物与音乐——鲁迅小说的跨艺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祖华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3(3):31-38
文章所论的问题不是鲁迅小说的人物是否涉及音乐的问题,而是从音乐的艺术规范与艺术效果方面跨艺术地探讨鲁迅小说中人物的音乐性与鲁迅对人物描写的音乐性及其审美效果,也就是从音乐艺术的角度探讨鲁迅小说中人物生命迹象与生存状况的音乐性、人物内在生命诉求的音乐性以及人物感觉的音乐性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李倍雷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2):118-121,128
边寿民《芦雁图》意象母题来源于张直躬的"芦雁图"和苏轼题张直躬"芦雁图"的诗,边寿民一枚"无人态"闲章便是出自苏轼《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二首》中的"君从何处看,得此无人态",这是分析边寿民《芦雁图》意象母题的依据,也是边寿民"无人态"意象母题的表达。边寿民《芦雁图》意象母题不同于"移民"画家朱耷"鱼鸟图"的有人态的意象母题。边寿民《芦雁图》和《芦雁诗》的整体意象母体,属于"无我之境"的意象主题,这也是中国人文绘画艺术的基本追求。 相似文献
13.
李琴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5(1):13-18
鲁迅作为二十世纪初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者和奠基者,其创作影响了以后中国很多作家。余华被认为是当代与鲁迅精神相接近的一位年轻作家。本文试图从创作母题的角度对两位作家进行比较,从他们的相同与相异中探寻作家与作家之间的距离,以及时代文化变迁在作家身上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唐代小说幻术母题有丰富的表现 ,显示了道教法术的影响。其来自唐代社会自由的文化氛围 ,来自前代的道教与佛教故事传说 ,也有唐代小说家的创造发展 ,对于后世小说创作 ,产生了多种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权绘锦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3):55-59
"赋义"的精神本能在文学作品中是以一种"寻路人"的原型恒久存在并随着民族、时代与社会文化的变化而不断置换变形的.本文以鲁迅前期四篇小说中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为例,试图寻绎鲁迅及其同类知识分子努力为民族和自我重建精神意义系统的曲折历程,并试图借此揭隐这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文化特征及其衍变. 相似文献
16.
丁颖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27(5):62-65
意象不仅是优秀作家惯用的艺术媒质,也是彰显其创作品质和艺术个性的"徽章",执拗地限定着作品开掘人性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作家对人生、对社会的表现方式和关照态度.作为杰出的艺术家,执着人生的精神界战士,鲁迅更是善于诉诸深嵌于语言中的种种意象,以隐喻意象来体验和介入世界,探求人生世相,表达着对民族命运的忧虑、疗救、希冀和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7.
从鲁迅小说《伤逝》中油鸡、小狗和小鸟的动物形象入手,作者认为,油鸡成为子君为官太太暗斗的导火索,也是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也成为寄托子君内心孤独情感的一个载体;小狗阿随的形象更加深刻地揭示了一个贫困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窘况;小鸟则是涓生、子君他们自己的象征.这些动物形象在作为小说叙事线索的同时,鲁迅通过它们引发了对涓生、子君一类小人物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18.
19.
金庸小说中的复仇母题与爱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庸小说复仇母题与爱情的关系,可分出四种类型:1.爱情遭拒,变态复仇;2.利用爱情复仇;3.爱情消解复仇;4.为了爱情而复仇。爱情遭到拒绝后的变态复仇,可见环境对性格影响;利用爱情达到复仇目的,和以爱情消解复仇者心中仇恨,为爱情而复仇,均体现了爱情与人性关系。复仇与爱情相互作用下流动着个体生命体验,即金庸一再强调的"写人"、"写人性"的武侠文学审美理想。在对复仇与爱情关系的重新整合中,金庸小说对传统武侠小说模式的突破在于,以"反武侠"精神对武侠小说进行了"现代化转换",找寻其中蕴涵的人性启迪意义与文化反思价值。 相似文献
20.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海洋小说叙事之祖,蕴含着海洋文学的“母题原型”,这些原型被后世海洋小说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海洋文学大多从《山海经》中得到启发、思想和艺术养料。从《山海经》所反映的内容而言,它体现了强烈的人文精神和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色:流变性与恢弘气魄;原创性与创新性;包容性与多元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