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传统与文化创新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哲学、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编者按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历史可谓久远,然而,鸦片战争以前,中西文化的交流是通过一系列中介环节实现的。鸦片战争爆发,西方文化挟坚船利炮之威向中国长驱直入,从而开始了中西文化的直接碰撞与交融。在以强大的器物为载体的西方文化面前...  相似文献   

2.
赵沛  赵天舒 《东岳论丛》2012,33(6):83-86
近代翻译家陈季同被誉为“中国研究法国文学的第一人”.他用法文著书立说,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的社会、政治,竭力纠正西方社会对中国的偏见、误解与歧视,他的法文著作《中国人自画像》,以一个中国人的口吻向西方社会描述中国的风俗文化,为招致非议的纳妾、弃婴、裹足等陋习辩护,努力展现诗情画意的文化中国.《中国人自画像》开辟了中国人用西文著书立说的先河,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理论界兴起了“中西文化研究热”,对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旅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迄今为止,已出版了一批有份量的著作,如:《民族与文化》《中国文化丛书》《中国文化展望》等,发表了数百篇论文,从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旅程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研究者基本都承认:中国近代是一个中西文化冲突、碰撞、融合的时期;中国近代学习西方  相似文献   

4.
提起早期在中国的欧洲传教士对东西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人们常常会列举出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人的种种事迹;但对米海尔·鲍姆这个名字,许多人还是比较陌生的,即使在《辞海》和一些反映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书籍中,也仅仅提及他充任南明政权与罗马教廷交往的信使这一简单经历,以及他唯一公开发表的一本著作《中国植物志》,这是非常不全面的。下面我们根据国外最新资料介绍米海尔·鲍姆对于中国文化传入欧洲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5.
“五四”前后,中西方美学的比较逐渐引起学者们的注意。王国维较早自觉地在中西美学的对比中系统地总结我国古代美学的传统,鲁迅曾将刘勰的《文心雕龙》和亚里斯多德的《诗学》相提并论,许地山曾将中西绘画和叙事文学的差异作过比较,吴宓曾对中西诗歌的不同韵律节奏作了辨析。在中西美学比较的历史中有卓越贡献的是朱光潜、宗白华和钱钟书。朱光潜在《诗论》等著作中,在对中西美学思想详尽比较中探讨中国诗歌的独特个性,奠定了中国比较诗学的基石;宗白华在《艺境》等著作里,从较广阔的中西艺术现象的比较中探析中西诗歌、美术、戏剧、音乐等艺术样式中体现的中西美学思想不同的特征,为中西美学比较的科际整合研究作出了范例;钱钟书在《谈艺录》等著作中将中西文学理论中共同的某些创作规律问题加以比较研究,拓展了中西美学比较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6.
<正>由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和岭南历史文化研究所合办的“明清以来中西文化交流与岭南社会变迁” 学术讨论会,于2002年7月27~29日在广州大学学术交流中心举行。来自中国内地各省市和香港地区的学者近百人参加了会议,与会者提交论文60余篇,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一、关于岭南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岭南处在中西文明的交汇点上,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起着独特而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山大学蔡鸿生教授在大会报告中,对中国与西方、文化与社会、岭南与内地以及研究岭南文化的方法,作了深刻的阐述。香港大学赵令扬教授对岭南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模式  相似文献   

7.
<正>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伴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涌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激烈的冲突和碰撞,引起近代长达百年的中西文化问题之争,即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和中西传统文化的比较。中国固有的心理构成、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知识结构和认识定势飙转豹变。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正处于这个大变动的巅峰。他与其时许多仁人志士一样。对西方文化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经过对中西文化的比较,形成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中西文化观的基础,同时在青年毛泽东身上,反映了我国几千年来的文化心理沉积和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晶。  相似文献   

8.
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西方文化与近代中国》评介牛济《人文杂志》编辑部中西文化在近代才开始大规模地接触.那么,中国人所认识的西方文化究竟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这样认识?这种认识对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胡滨先生在其主编的《西方文化与近代中国》中...  相似文献   

9.
文化观念的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象愚 《学术界》2006,1(3):7-24
中西“文化”观念有各自的演化路径。在“辞源学”意义上,中国的“文化”一开始指向形而上的精神层面;西方的“cultura”一开始指向形而下的物质层面。从古代到近代,中国的“文化“指文治教化,其内涵主要在精神方面;西方的“文化”从物质世界扩展到精神世界;就现当代而言,中国通过日本的中介引入了西方的“文化”观以及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以及文化研究等领域。  相似文献   

10.
李喜所 《河北学刊》2007,27(4):101-104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差异甚大,要真正融合创新是相当困难的。其中至关重要的是寻求到一个合理、有效的对接点。一般的精神文化层面的交流不大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难以持久,必须以相配套的经济、政治、社会的变革为基础,并逐步衍生出融合中西的新知识群体。随着新知识群体知识系统的变化以及民族知识体系的融合中西,就使中西文化的对接渐渐落到了实处;而知识体系的更新又带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国人在选择中西文化当中自然就提升了档次,使中西文化的融合创新逐步深化。  相似文献   

11.
蔡元培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李磊明(宁波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近代以降,中西文化互相碰撞、交互融合,中西文化比较成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的中心问题。本文力图就蔡元培的中西文化比较作一简要评述,以期于现实的文化建设有所启示。一在切入正题以前,有必要对近代中西...  相似文献   

12.
沈晓敏 《学术研究》2004,(7):112-116
《知新报》与康有为关系密切 ,基本上秉承了康有为等对中西文化的看法 ,并有自己独特的视角。《知新报》认为现阶段中国文化在诸多方面不如西方 ,应向西方学习 ,但同时认为中西文化具有共通性 ,把西学解释成为中国文化所固有 ,企图以此来减少引进西学的障碍 ;又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最新最先进的文化 ,大量翻译介绍西政西艺西学 ,成绩斐然 ;认为天下公理本质上并无中西之别 ,中西文化最终必然走向融合之路 ,西方文化并非完美无缺 ,中国文化也远非至善至美 ,只有互相融合 ,取长补短 ,才能使中学发扬广大和西学行之无弊。  相似文献   

13.
俞祖华 《河北学刊》2004,24(1):193-197
近代哲人对中西国民性、对中西民族特性的比较是中西文化比较中重要的深入的层面。甲午战争以前,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敏锐地感觉到中西民族特性的差异;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期间,严复等人对中西国民性的同异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对比;这种比较在五四时期达到高潮,此后一直延续。近代各家对中西差异的认识颇为接近,但在最终结论上却有很大差别。启蒙思想家、自由主义者与激进主义者贬中扬西,而文化保守主义者则褒中贬西。  相似文献   

14.
朱利安认为,中国思想从根本上外在于印欧哲学,这种外在性使得中西文化具有"间距",从而使中西文化比较缺少共同的平台;对当代学术而言,由于西方以现代的名义占据着思想的普遍性高地,当下的中西比较无法走出西方中心,这意味着中西文化比较的不可能性。事实上,中西方文化"间距"的存在,使得跨文化比较只能以一种"视角性"的方式展开其可能性,"视角性"比较关注中西的价值联系,而不是事实联系。  相似文献   

15.
金岳霖在《知识论》一书中,按照西方哲学的学术框架,构建了一个独具特色、有思想深度的知识论体系;自觉地把逻辑分析方法严格而系统地运用于哲学研究,特别注重思想的清晰性和论证性;在融会中西的基础上,不仅“照着”西方哲学家“讲”,而且大胆地“接着”西方哲学家“讲”,提出了许多独创性见解。因此,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金岳霖的《知识论》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相似文献   

16.
从《尚书》到《人间词话》 ,中国诗歌理论经历了上千年历史淘洗 ;新诗在中西两种不同诗歌理念的冲撞与交融中也差不多走过了一个世纪。面对中西这样两套极为丰富的文化系统 ,中国新诗非但没有建立起应有的理论秩序和准则 ,甚至对所发生过的诗歌现象也没有做出系统的、具有说服力的总结 ,致使中国新诗(理论与创作 )一直游离在两栖边缘的缝隙里 ,没有自身的基点与坐标。中国现代诗学必须在中西文化交流冲撞的激流中确立并建构其价值体系 ,这是自五四以来新诗理论界共同达成的文化理念。流行已久的“嫁接论”和“移植论”这两种建构论观点均有缺陷。基于西方当代文学思想的复杂性和国内目前诗学的研究现状 ,不妨从本体论角度找出中西两种异质文化的共同点  相似文献   

17.
陶红霞 《人文杂志》2004,(5):190-192
中西文化观是指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进行比较、分析、评价、选择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点、方法和主张 ,以及对中西文化冲突条件下中国文化应向何处去所作的探索和回答。在对这一问题的观照和反思中 ,毛泽东与李大钊表现出了诸多趋同性 :对中国传统文化都强调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对西方文化都强调选择借鉴、洋为中用 ;在中西文化之比较中都主张融合中西文化 ,创造中国新文化。其中 ,李大钊对毛泽东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读僧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和《南海寄归内法传》,对了解古代中西交通和中外人民友好交往很有参考价值。古代中西交通中的吐蕃路吐蕃人即今藏族同胞,其主要居地,即今西藏。“吐蕃”应该读为“吐播”,西方各国称藏族为Tibet,中国古代文籍中亦作“图伯特”,大概是原来的译音。《新唐书·吐蕃传》说:“吐蕃本西羌属”。《旧唐书·吐蕃传》微异,说“吐蕃在长安西八千里,本汉西羌之地”。羌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每与氐并提,称为氐羌。氐羌和匈奴都是古代中国境内强大的少数民族,氐可能就是Tibet的缩音。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西两种文化同属世界上四种最古老的文化.古希腊著名的作家埃斯库罗斯甚至把它们比成天神的姿容美丽的孪生姐妹。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研究中国文化之间的交流并对它们进行比较,对于我们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出版一百年来,人们以“我国第一部语法著作”来评述它。本文把《文通》放到中国文化的发展长河中考察,认为《文通》提供了中西文化结合的范例,为各个领域吸收西方文化开创了路子;《文通》成功地构建了汉语语法体系,促进了汉语语言学的科学化、理论化、系统化;《文通》广泛地选例,促进了诸子各家思想的传播、融合,弘扬了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