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卫群 《南亚研究》2008,(2):59-63,95
佛教和婆罗门教是印度古代思辨性较强的两个宗教.两教对事物的基本形态类别问题都十分关注.它们的大量文献中均有这方面的论述.佛教在其发展中形成的主要分支和婆罗门教中的主要哲学流派,分别提出了系统的事物形态类别划分理论.二者的这些理论有相同处,也有差别点.分析和归纳两教的这些内容,对在总体上把握古印度宗教哲学的基本理论特点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姚卫群 《南亚研究》2009,(4):99-111
佛教和婆罗门教中的修行理论是两教宗教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这些内容的一些核心观念发源于印度古代圣典吠陀奥义书,在后世又不断丰富。两教的修行理论涉及宗教戒律及伦理思想的内容,也涉及禅定或瑜伽的内容,并且与两教的世界或人生现象的主要哲学观念相关。比较和分析这方面的内容对于在总体上把握印度宗教文化的基本特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古代汉文佛典对婆罗门教思想的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与婆罗门教是古代印度的两大宗教。婆罗门教在中国的影响不及佛教的影响大。但中国古代汉文佛典中有着大量对于婆罗门教思想的记述。这些文献材料中保存了不少印度本国没有保存下来的内容,它们对完整准确地理解印度婆罗门教的思想有重要意义,对研究佛教与婆罗门教的主要差别或不同特点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佛教哲学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在世界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把研究它作为了解古代印度文化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印度,佛教并不是产生最早的宗教。先于佛教而产生的是婆罗门教,佛教则是释迦牟尼等人在婆罗门教文化的背景下创立的。佛教虽有着完全不同于婆罗门教思想的理论,但在其理论体系中亦有不少吸收借鉴婆罗门教思想的成分。因而,在探讨佛教理论体系中许多思想观念的形成时,就不能不追溯到印度早期婆罗门教哲学。  相似文献   

5.
“中道”思想是佛教的重要理论,它虽然是在中观派出现后才在佛教中占有更为显要的地位的,但其最初思想的形成却很早。从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到大乘佛教,它的发展贯穿整个佛教史。此外,佛教“中道”思想的产生与印度其他思想流派(先于佛教或与佛教同时出现的派别)也有不少关系。大乘佛教的“中道”思想是在佛教早期“中道”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因此,搞清楚佛教早期的“中道”思想,对理解中观派等大乘佛教的核心理论,从总体上把握佛教的基本学说,有重要意义。一、与婆罗门教哲学的关联佛教在印度不是最古老的宗教派别。在它之…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印度。当时印度出现了与正统的婆罗门教相对立的沙门思潮。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佛教和耆那教。沙门思潮的出现,标志着占统治地位的婆罗门教受到了挑战。作为祭司贵族集团的婆罗门,坚持“吠陀天启,婆罗门至上,祭祀万能”,把早期朴素的吠陀信仰,变成了一套烦琐的宗教仪式。婆罗门文化向东迁移后,在下层人民中出现了一种俗信  相似文献   

7.
姚卫群 《南亚研究》2013,(4):133-144
吠檀多派和佛教是印度思想史上的两大思想派别。“幻论”和“空观”分别是两派的主流理论。梳理两派中这方面理论的主要内涵和历史发展,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处和不同点,对于了解印度哲学的精髓或核心思想,认识东方文化的特色,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业报理论在印度源远流长。吠陀时代以后,明确、清楚而且有体系地提出业报理论的,是沙门思想家。 沙门,佛教经典从宗教概念出发,说是出家人的总称,实际是公元前6世纪左右开始出现,包括一切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婆罗门思想相对立的自由思想家。他们代表的思潮名目繁多,佛教说有“四种沙门”、“十沙门僧团”、“六十二见”、“九十六外道”,耆那教说有“三百六十三见”。  相似文献   

9.
业报理论在印度源远流长。吠陀时代以后,明确、清楚而且有体系地提出业报理论的,是沙门思想家。 沙门,佛教经典从宗教概念出发,说是出家人的总称,实际是公元前6世纪左右开始出现,包括一切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婆罗门思想相对立的自由思想家。他们代表的思潮名目繁多,佛教说有“四种沙门”、“十沙门僧团”、“六十二见”、“九十六外道”,耆那教说有“三百六十三见”。  相似文献   

10.
印度神话是世界各民族神话的重要宝库之一,其数量庞大,内容丰富,派系复杂,大体上可分为原始部族神话、吠陀教-婆罗门教-印度教神话、佛教神话、耆那教神话和其他神话等五大体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吠陀教-婆罗门教-印度教神话,主要记载于卷帙浩繁的《吠陀》文献(包括本集、梵书、森林书、奥义书和传承经典等)、《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和往事书等典籍里。本文拟以吠陀教-婆罗门教-印度教神话为例,探讨一下印度神话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孔雀王朝至笈多王朝建立前印度妇女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孔雀王朝(公元前324年)到笈多王朝建立(公元320年)以前,这段历史时期在印度历史上是比较重要的。这时沙门文化逐渐衰落下去,而婆罗门文化则逐渐重新占优势,并日益在印度人的行为处世、伦理观念、价值评判上取得“正统”地位,与此相应,众所周知的印度妇女地位所独有的某些特点也于此时基本形成。可以说,印度父系文化观念的强化是始于此时。此时婆罗门立法家们对妇女所制定的清规戒律明确化、具体化,包括有很多法律内容的两大史诗于这一时期最后成书,各种《往世书》、《法经》、以及婆罗门教最重要的法典《摩奴法论》也编定于这一时期。婆罗门教的这些权威经典对妇女一生的各个时期,妇女的义务和责任,妇女在家庭和婚姻中的地位等各方面,都作了非常明确、具体的规定。如  相似文献   

12.
因果观念是佛教所关注的重要理论问题 ,是佛教哲学的基本内容。佛教自产生时就对此问题提出了基本的看法。随着佛教的发展 ,后来的佛教思想家又对此问题提出新的见解 ,不断丰富这方面的思想 ,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观念。本文拟对佛教因果观念的形成、主要内容及发展的基本线索进行初步探讨。一、佛教因果观念的最初形态佛教的因果观念最初是在批判和吸收婆罗门教的有关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具体来说 ,佛教早期的因果观念主要体现在其缘起理论和因果报应的思想中 ,缘起理论是针对婆罗门教的梵一元论提出的 ,因果报应的思想则是在吸收改造婆罗…  相似文献   

13.
吠陀奥义书中确立的婆罗门教的基础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吠陀奥义书是印度古代婆罗门教和现代印度教教徒的圣典 ,在印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对其中包含的婆罗门教思想的基础观念的主要内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吠檀多哲学自古代至现代一直是印度占有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也是当前印度最有影响的哲学思潮。吠檀多和婆罗门教——印度教很多派别的信仰和实践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是这些派别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吠檀多在传入国外后曾发生过重要的影响。本文拟对吠檀多的起源和发展,吠檀多的基本派别及其在理论上的分野,吠檀多与印度教、佛教等关系,吠檀多的现代思潮和对西方的影响等等作一概略的评述。  相似文献   

15.
印度教社会中的婆罗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印度这个被称为“宗教博物馆”的国度里,生活着信仰世界上几乎一切宗教的人们,印度教占据着首要地位;在印度存在着的一系列传统社会制度中,种姓制度占据着主导地位。本文所要探讨的婆罗门,既是印度教的僧侣,又是种姓制度的最高等级,他们对于印度宗教和社会历史的影响之巨大,是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宗教僧侣或社会等级都无法比拟的。 本文仅粗略地讨论婆罗门在印度社会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和这种地位的变化。笔者相信,对  相似文献   

16.
从吠陀到奥义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吠陀本集吠陀,是梵文Veda的音译,意译为“明”,即知识。它是印度上古文献的总集,是婆罗门教与印度教的根本经典。千百年来,它对印度人民的精神生活及社会习俗发挥着持久而强大的影响。吠陀一词有广、狭两种意义。广义的吠陀指吠陀本集、梵书、森林书、奥义书及天启经,法经,家庭经等一批经书,还包括一批附属文献。狭义的吠陀仅指吠陀本集。婆罗门宣称,吠陀文献的主要部分,即本集、梵书、森林书、奥义书及天启经,都不是凡人创作的,而是圣人们凭藉“天启”而诵出的,是天神意志的表述。因而,它们具有不容怀疑的权威。这一观点,称作“吠陀天启”。  相似文献   

17.
《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由东晋后期葛巢甫所“造构”,在道教史上有重要影响。作者认为《度人经》中有明显的外来成分,以往的研究者常将之归于佛教影响,实际并不确切。《度人经》的外来成分主要来自婆罗门教,如以大梵为主神,宇宙经历劫运的演化图景,元始天尊开劫度人,等等,都是直接来自婆罗门教,或是从中引伸、讹变而成的。其中“大梵隐语”之类对诸天的赞颂之辞,译自婆罗门经典,但经过了浓缩改写。这些赞颂原有一定曲调,称为《洞章》,是步虚声的前身。当然,《度人经》作者是站在“仙道贵生”的立场上吸取婆罗门思想的,所以《度人经》显示了道风的大转变,却并不是婆罗门的直接立教。  相似文献   

18.
一、印度教的三个发展阶段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吠陀教、婆罗门教和印度教只是同一种宗教演化的三个阶段。印度教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宗教,它起源于古代吠陀教,中间经过婆罗门教时期,才逐步演化为印度教。虽然印度教和古代吠陀教和婆罗门教在崇拜的神灵、祭祀的形式、派的划分等方面有所变化和发展,但是它们的本质没有变,信奉的宗教经典和基本信仰基本上是同一的。吠陀教和婆罗门教的重要经典,如四部吠陀本集、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一直被印度教作  相似文献   

19.
吴可为 《浙江学刊》2002,(4):95-101
“所缘缘”是佛教哲学中有关认识论和因果论的一个基本概念,相当于“认识的对象”之义。因果论是佛教哲学中极为复杂的基础性理论,认识论分析又正是特别为大乘唯识学所重视而别异于其它佛教派别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认识论和因果论之交叉论题的“所缘缘”对于唯识学的意义自是不言自明。实际上,对“所缘缘”的分析正是唯识学成立“境不离识”这一主旨的一条重要思路。通过对这一概念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大乘唯识学的认识论、真理观以及与此密切联系的存在论。本文对“所缘缘”这一现代研究中有歧解的概念作了意义上的澄清,并重点分析了亲疏所缘缘的区别以显明唯识哲学对常态经验中的直觉即感觉对象之外在性的独特解释。  相似文献   

20.
自从进入父权制社会后,随着妇女地位失势的“世界性失败”,妇女地位下降的总趋势是确定无疑、不可扭转的了。但妇女地位下降的过程并不是直线型的,而是有起伏变化的。如印度的早期佛教时期,婆罗门的正统文化及其观念受到巨大的冲击,印度妇女的地位又有所提高,她们在家庭、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显得气度不凡,光彩照人。其表现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