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朝鸦片走私始于雍正七年(1729年),以后逐年猖獗。清政府反鸦片走私斗争和鸦片走私活动是同步进行的。到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鸦片走私与反走私斗争异常激烈。以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为导火线,使这场反鸦片走私斗争,最后走向了战争。在这场战争中,由于清政府接连失败,使其无力继续进行反鸦片走私个争。清朝反鸦片走私斗争,最终以悲壮的失败而宣告结束。  相似文献   

2.
论鸦片战争吴淞战役郑剑顺1842年6月16日,发生在长江口的吴淞战役是中英鸦片战争的一个重要战役,也是被英国侵略军称为“扬子江战役”的第一战。这一抗英战役在江南提督陈化成指挥下进行。陈化成两载备战,费尽心血,坚守阵地,血洒炮台,壮烈殉难.最后,炮台失...  相似文献   

3.
陈化成与吴淞战役吴必尧陈化成(1776-1842)字业章,号莲峰,出生于福建省同安县丙洲村一个塾师家庭。二十二岁投营于福建水师,累官至江南提督。一生戎马倥偬,著战功于闽、粤、江、浙;为官清正,驭军有纪,约己尤严;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吴淞战役中壮烈殉国,...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鸦片走私组织的研究 ,阐明了清代禁烟时期的鸦片走私状况 ,试图说明在清代禁烟时期鸦片走私屡禁不止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清朝末年,鸦片走私十分严重,走私贩子为躲避关卡检查,挖空心思藏匿鸦片。水上走私的贩子常把鸦片藏在定制的船蒿里,随船经水路运往各地。  相似文献   

6.
探讨道光帝在鸦片战争时期的政治决策,对鸦片战争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对鸦片问题的摇摆不定.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摆在清廷议事日程上最急迫、最棘手的是如何处理鸦片的问题. 鸦片是具有药物功能的麻醉性毒品,原产地不在中国,由外国商人贩运来华.早在1729年,清雍正帝就颁谕禁止贩卖鸦片.1800年,嘉庆帝颁谕禁止鸦片进口和在国内种植罂粟.由于清政府统治集团的腐朽,禁令等于虚设,鸦片走私日益猖獗.怎样解决鸦片走私进口所  相似文献   

7.
有关禁烟运动的论著对道光帝1838年作出的禁烟决定较普遍地未予应有的注意,甚至认为,道光昏庸无识,对要不要查禁鸦片,态度“游移”不定,只是在读了黄爵滋奏疏、尤其是林则徐的折片之后,才“惊于问题之严重”,“采纳了林则徐的主张”,“决定严禁,任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往广东查办鸦片事件”。①  相似文献   

8.
广州湾是法国在东亚鸦片贸易链条上的重要环节。在有名无实的"自由港"制度下,鸦片贸易实为鸦片走私;随着法属印度支那联邦总政府的鸦片专控方式从专营转变为专卖,鸦片走私逐步从商贾走私走向官方走私。官方的长期隐性或直接的参与是广州湾毒品走私经济形成的根本原因。毒品走私严重地扭曲了广州湾的经济体系,也是法国在东亚殖民大溃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论鸦片战争前夕美国“具结”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具结政策是鸦片战争前夕中外贸易的管理政策 ,是外国人进入中国内地进行合法贸易的保证书 ,是林则徐禁烟政策的重要构成部分。美国人虽然最初拒绝遵式具结 ,但是在广东对外贸易重开后 ,美国人却最先具结 ,并且按林则徐拟具的不同样式具结。美国成为当时具结船只最多、受益最大的国家。追求贸易利益、与英国争夺中国市场、鸦片贸易有损美国利益以及林则徐区别不同对待外国人策略的影响等等 ,是美国人遵式具结的主要原因。美国人虽然遵式具结进口贸易 ,但是这并不等于美国人完全拥护林则徐的具结政策 ,不等于美国人不再染指鸦片走私 ,也并不能排除美国人在中英之间做居间贸易。尽管如此 ,美国人遵式具结对当时及以后的中美关系史仍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孔见 《中华魂》2017,(6):65-66
因故重读了上海古籍出版社于上世纪70年代出版的《林则徐诗文选注》,对林则徐不顾个人安危全力以赴反抗外国侵略者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加钦佩。现据《选注》略抒感怀。1840年,英国资产阶级为保护其向中国推销鸦片,公然发动了武装入侵。  相似文献   

11.
南庄 《今日南国》2007,(8):62-63
公元1839年1月,被朝廷任命为钦差大臣的湖广总督林则徐启程离京,前往广东查禁鸦片。令人奇怪的是,这位钦差大臣所发出的第一道公  相似文献   

12.
十九世纪中叶,国际上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的时期。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一系列不可解脱的危机越发明显地暴露出来。兰时,第一强大的英帝国主义作为寻求解救危机的一大发现,便是看中了中国是一块“肥肉”,向中国输出大量资本,其中以倾销鸦片为主。由于道光皇朝的腐朽统治,烟毒泛滥,白银外流,民不聊生,帝国主义入侵者横行霸道,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危害日趋严重。就在这个时候,满清政府中以湖广总督林则徐(公元一七八五年——一八五一年)为首的严禁——抵抗派认为“鸦片流毒中华”、“足以贫民”、“足以弱种”,①“若犹泄泄视之”、“则为害甚巨”,②他们坚决地主张,内惩奸贼,外抵国敌;不管是谁,只要偷运、贩卖、吸食鸦片的,都要依法制裁;治罪轻重,以对国民经济危害大小为标准。一八三八年下半年,林则徐向皇帝曼宁(即道光)奏折,十一月,林则徐被委任为“钦差大臣”,一八三九年初到鸦片进口地广州实行查禁。  相似文献   

13.
鸦片是危害近代中国人的一大毒瘤,而鸦片贸易合法化政策则是这一毒品的保护伞。本文通过分析五口通商时期的鸦片走私情况,英国政府对鸦片走私认识的转变过程,以及鸦片贸易对英印财政收入的影响程度,从英国的角度探讨了英国确立对华鸦片贸易合法化政策的原因和目的,因此就从侧面说明,鸦片贸易合法化,英国起了主要作用,应负主要责任。  相似文献   

14.
史载,鸦片以药材纳税报关进口,约始于明万历年间。然其泛滥猖獗,实在清代后期。清廷为根除鸦片流毒,于1800年下诏停止进口鸦片,并累谕各地方官查拿鸦片走私、擅种罂粟及吸食鸦片者。但终因吏治败坏,颓风难挽,禁烟法令形同具文。1835年,外国鸦片向中国输入多达三万余箱。不少地区罂粟田连阡陌,而且开设烟馆和吸食鸦片者大都逍遥法外。在这种情况下,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对禁烟持不同意见的争论。有人要求变通解禁,放松限制;有人认为应  相似文献   

15.
晚清时期,浙江鸦片问题凸显。台州、温州等地种植罂粟和售卖鸦片,宁波、杭州、嘉兴等地鸦片走私猖獗,外国鸦片和本地烟土在浙江境内蔓延。地方官员面对外国烟贩、外省烟贩、本省烟贩、吸食者和盗匪游民等利益群体,积极调整措施,虽未能彻底遏制烟毒蔓延,却也提供了难得的禁毒经验。  相似文献   

16.
义律缴烟考     
虎门缴烟毕,林则徐专折奏报缴烟结果,称:“载至四月初六日(按:即1839年5月18日)收清,合计前后所收夷人鸦片共一万九千一百八十七箱,又二千一百十九袋(按:合计21306箱〈袋〉)。核之义律原禀应缴二万二百八十三箱之数,更溢收一千袋有零(按:准确数为1023袋。每箱鸦片与每袋鸦片的重量大致相当,为叙述方便,以下箱、袋统称箱)。”据此,150余年来,史家一直以为,义律在组织英商缴烟时,超额完成了自己的呈缴数。义律是鸦片战争的重要策划者和指挥者,战前竭力对抗林则徐领导的缴烟斗争,难  相似文献   

17.
略论曾国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嘉庆年间(1796—1820),川楚白莲教农民起义与接踵而来的天理教农民革命风暴,如同滚滚惊雷,震撼着清封建王朝。英国侵略者对华的鸦片走私,变本加厉,特别是到了道光(1821—1851)初年,一道走私鸦片的黑流,滔滔不绝地涌进中国,与此同时,英国兵船不断在广州海域进行武装挑衅,英国侵略者并唆使张格尔在新疆发动武装叛乱,祖国的西北边陲也  相似文献   

18.
1839年6月,林则徐在广州虎门销毁西方殖民者贩运到中国的鸦片,标志着清朝政府禁烟运动以暂时的成功告一段落,这是近代中外交涉史中一次难得的成功例证。长期以来,史学界在论及禁烟运动过程中的矛盾冲突时,往往把林则徐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以及他同朝廷权贵琦善、穆彰阿等人的矛盾相提并论,一概视为禁烟与反禁烟的矛盾。于是,人们也就顺  相似文献   

19.
林则徐在江苏做官达七年之久,是一位有作为的封疆大吏。他在江苏任职期间,赈灾济贫,兴修水利,亲自种“试验田”,为江苏农业水量的提高作出了贡献;他平冤狱,提倡兴办慈善事业;他严禁鸦片,坚决反对英国间谍船的侵略活动等。林则徐在江苏的政绩,使江苏人民受益非浅,深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相似文献   

20.
龚自珍《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写于鸦片战争前夕的一八三八年。当时中国正遭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以大炮为后盾,到中国掠夺原料,推销商品,尤其凶狠的是私贩毒品鸦片,妄图进一步吞噬中国。鸦片的大量流入,给中国带来严重的灾祸。由于白银外流,造成银价上涨,财政危机,人民负担加重;由于官兵吸食和贿赂成风,也使清王朝更加腐败。中国面临这场灾祸,引起了各个阶级的注意。劳动人民坚决要求禁烟。统治阶级内部分成两派:以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为首的守旧人物(包括中央和地方上的守旧官僚)。主张守旧,反对禁烟,以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首的开明人士,主张革新,严禁鸦片。这种禁烟和反禁烟的斗争,实际是儒法两家的一场革新与守旧,爱国与卖国的两条路线的大搏斗。道光帝为了维护清王朝的命脉,勉强同意了严禁派的主张,召林则徐到京讨论禁烟事宜。一八三八年十二月,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令其赴广东查禁鸦片。龚自珍送给林则徐的这封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龚自珍在这封信中,向林则徐提出了三种决定义、三种旁义、三种答难义、一种归墟义。三种决定义是平稳银价,严禁鸦片,重兵防御。三种旁义是限制外货,限制外国人入境,整修军器。三种答难义是回击刁难者的无耻谰言。一种归墟义是期望林则徐这次南行,能使“中国十八行省银价平,物力实,人心定”。龚自珍提出的这些禁烟、御敌主张,是符合全国人民利益的。他看到资本主义各国的猖狂侵略给中国带来严重的灾祸,坚定地站在严禁派一边,积极主张禁烟、御敌,这是很可贵的。另外,在反侵略中,他主张对内重典刑,对外重武力。对食者、贩者、造者处以极刑;对破坏禁烟运动,力主对外投降的“儒生”,主张“杀一儆百”。这是多么激进的思想啊!正如林则徐在复信所说:这是“非谋识宏远者不能言,而非关注深切者不肯言也”。在当时清王朝血腥统治下。龚自珍敢于冒死向林则徐献策,跟国内外敌人进行坚决的斗争,真不愧为一个伟大的爱国王义者。龚自珍这些禁烟、御敌的主张,与严禁派首领林则徐当时的思想是一致的,所以得到林则徐的赞赏。林则徐在复信中说:“归墟一义,足坚我信”。这说明,龚自珍的这封信,使严禁派坚定信心,激发斗志,是起了很大作用的。但是,由于受到时代和阶级的局限,龚自珍的这个反侵略思想,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他不仅没有看到人民群众在禁烟和反侵略中的作用,反而把消除人民的反封建斗争(“人心定”即指此),作为这次禁烟运动要达到的一个目的。另外,在限制对外贸易上,又流露出农本主义思想。这是我们读《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要注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