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5月初,央视一套和八套同时开播两套历史剧——《问君能有几多愁》和《辛追传奇》,为正在升温的历史正剧热再添一把火。以《宰相刘罗锅》为代表的“戏说剧”十多年前即曾风靡一时,而去年以来荧屏上连续播出《卧薪尝胆》、《大明王朝》、《贞观长歌》等历史正剧,大都受专家的好评,不光我们老年人爱看,青  相似文献   

2.
《贞观长歌》这部历史大戏日前正在央视热播,里面塑造了千古明君李世民及唐朝统治集团长孙无忌、魏征、房玄龄、岑文本等唐朝开国前期一系列风云人物的英雄群像。长孙无忌作为开国元勋,备受人们的注目。那么,其历史上的真实形象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3.
资讯ABC     
《老友》2011,(10)
媒体痛批抗战剧戏说史实:警惕娱乐埋葬了历史《人民日报》9月2日发表题为《当心娱乐埋葬了历史》的文章。文章痛批一些国产抗日战争剧戏说史实,用娱乐埋葬历史。文章指出,在近些年的荧屏上,一些电视剧一味追求娱乐效果及商业利益,以游戏精神亵玩历史。一些胡编滥造的抗日电视剧不仅模糊了观众对抗战英雄的正确认知,也模糊了他们的价值观和是非观。例如《抗日奇侠》《烈火》《断箭》等  相似文献   

4.
《亨利八世》是莎士比亚基于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的生活史,与其所属"国王剧团"年轻同事约翰·弗莱彻合写的一部历史剧。在该剧收入"第一对开本"《莎士比亚戏剧集》(1623年出版)之前,它另有一个剧名《一切都是真的》。剧中不同的文体特征显示出,戏中场景由莎士比亚和弗莱彻分别执笔。在结构上,《亨利八世》明显具有晚期莎剧的某些浪漫特征。此外,在所有莎剧中,该剧的舞台提示最为丰富。但莎剧中的历史只是莎士比亚为舞台演出而写,绝非真实历史。本文详细梳理历史中真实的亨利八世与戏剧中莎士比亚打乱历史时空的戏说。  相似文献   

5.
2007年一开年,许多电视台都选择了以帝王戏作主打:央视1月10日推出深圳导演侯咏的荧屏处女作《卧薪尝胆》,由唐国强、陈宝国、张铁林担纲的《贞观长歌》也将在春节前播出;北京台则正在播放《贞观之治》;湖南卫视1月8日起首播大型新锐历史巨制《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大腕导演和大腕明星们都被卷入这场历史剧连环“撞车”案。历史大戏人们爱看,可是哪一部才是得意之作呢?  相似文献   

6.
有关毛泽东录元稹《菟丝》诗赠杨开慧的故事,本是《湘江之战》一书中的艺术虚构。但它被当作史实写入不少作品,或作为毛泽东、杨开慧生活中有矛盾和冲突的线索,或作为理解毛泽东《贺新郎·别友》词中“误会”的论据。这一方面说明《湘江之战》对毛泽东的艺术刻画相当成功,另一方面亦说明读者是误把这部带有艺术创作色彩的作品完全当作历史来阅读,混同了艺术创作与史实、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为了研究“真实的毛泽东”,对此有必要澄清,把虚构与史实加以区别。但读者在阅读实践中要做到善于区分艺术创作与史实的关系亦非易事。  相似文献   

7.
历史剧应该写出历史的真实与复杂。求真,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能否写出历史的真实是历史剧成败的关键。历史剧可以虚构,甚至可以戏说,但虚构和戏说不应以损害历史的真实为代价。写出历史的复杂性,关键是要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写出历史事件、历史进程与历史规律的复杂性,写出历史的多面性。  相似文献   

8.
历史小说,是描写历史题材的小说。它既不是历史教科书,也不是脱离史实的创作,而是历史科学与小说艺术的有机结合,因而它的生命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对历史小说,历来评论者的意见不一。但总的说,无外乎两种,或说过于拘泥史实,缺乏艺术创造;或说离开史实太远,违反历史真实。对《三国演义》一书,也有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它“拘守历史的故事太严,而想象力太少,创造力太薄弱”,“所以只能成一部通俗历史,而没有文学的价值”。与此相反,有人却说《三国演义》里面的故事,绝大多数不符合历史事实。有些只是传说,或作者的创造,在正史中无记载。这两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看,不能说没有一定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加拿大文学理论家琳达.哈琴的历史编纂元小说理论,从滑稽戏仿和复杂的叙事技巧两个方面分析了约翰.巴斯的《烟草代理商》,指出巴斯在该书中,重构了一段滑稽离奇但又基于基本史实的马里兰州殖民历史,挑战了传统历史编纂观,认为历史和文学都是"文本"的产物,历史中有文学的虚构,文学中也可能有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10.
《新唐书》“事增于前,文省于旧”是指它记载的历史比《旧唐书》要丰富得多,而文字却要少得多.但是,《新唐书》的许多“文省”是刻意为之,故难免有削足适履之嫌.《新唐书》在把一些史实重新改写时,不顾发生的时间、地点等有不同而将其硬扯在一起,亦被后辈学者所质疑和诟病.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大明宫初建时日,结合相关史料,对学术界关于大明宫兴建的具体年代的不同看法进行分析。分析认为:依据史料论证,在贞观年间已经修建的“旧宫”的基础上,龙朔二年再建大明宫,甚至更早;唐太宗本人已在宫内活动,并使用了“旧宫”;大明宫初建时间应当前推到贞观年间,第一位使用大明宫的是唐太宗,而非唐高宗。  相似文献   

12.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深谙以史为鉴的著名君主之一.由于他在贞观年间采取了设立史馆、大力修史等诸多措施,发展史学,遂使史学功能得到了最为充分的发挥,也使他成了历史上以史为鉴的光辉典范,不仅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而且也在我国史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相似文献   

13.
贞观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是一个积极向上的时代。民族关系是体现贞观之治的一个重要表现,为此,简要分析贞观时期的民族政策。  相似文献   

14.
以唐太宗为首的贞观君臣,将"仁政"、"德治"的思想在具体行政过程中运用,并演化为新的具有人文意蕴的"合和"思想,开创了贞观时期君民、君臣和华夷之间和谐相处的政治局面,确立了合同文化的基调,使"贞观之治"蕴含着浓郁的传统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5.
以唐太宗为首的贞观君臣,将“仁政”、“德治”的思想在具体行政过程中运用,并演化为新的具有人文意蕴的“合和”思想,开创了贞观时期君民、君臣和华夷之间和谐相处的政治局面,确立了合同文化的基调,使“贞观之治”蕴含着浓郁的传统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6.
一个真正体验的人 ,爱着自己的生命 ,爱着行动本身 ,可称为一种历史的状态 ,这样的人经常经历着一种“无历史的瞬间” ,一颗无外在目的的任性的、自由的心灵 ,往往发挥了主体最大的能量而创造出历史和个人的伟大事业。在对历史的态度中 ,“纪念”的历史忽略了历史的客观真实 ,“批判”的历史不可能摆脱历史的内在继承 ,纪念的历史、批判的历史在价值意义上都无法与体验的历史相比。人文学科是需要体验的学科 ,只有体验历史 ,才能学习历史、充实灵魂和创造历史 ,而只有真诚的人才能成为历史的真正接受者、继承者和创造者。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必须以人文学科为底蕴 ,一旦沦落为“无情”便会将人类推向毁灭 ;同理 ,教育必须培养对人类文明史有“情”的学习者和继承者 ,无历史体验的教育便是无教育 ,教育对创造历史的作用更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17.
贞观时期,唐太宗及大臣们能够注意借鉴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出台了一些较合理、切实可行的革新措施,使社会呈现出和谐稳定、欣欣向荣的景象。本文着重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外交等方面分析了贞观时期社会和谐繁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一日心期千劫在——纳兰早逝与一个词派之夭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初词史有一段久被忽略的词人群体活动史实:纳兰性德与顾贞观结成生死情谊,二人主张词应张扬性灵,以载情为本,他们追求真、善、美相兼相济的理想词境,于“花间草堂”中酝酿着一个词派,形成了“四方名士,鳞集一时,埙 迭唱,公为总持”的格局。纳兰倘非早逝,“花间草堂”词群足以构成别具特色的流派。然而,纳兰生于清开国初盛之世,其“感怀凄怆”之“秋思”心性不合乎“与时为盛衰”的事理,所以“花间草堂”词群即使聚而不散,其际遇也不客乐观。  相似文献   

19.
《桃花扇》思想艺术价值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对《桃花扇》作为一部思想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历史剧作出了新的阐释和评价。从艺术角度来说 ,《桃花扇》的成就不在于其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真实 ,而在于其赋予历史生活以戏剧性 ,在于其艺术真实地再现了南明王朝的灭亡 ;从思想深度来说 ,孔尚任通过《桃花扇》这一文本形式 ,对大厦将倾之时的整个士大夫阶层进行了质疑 ,不只认定权奸误国 ,同时认为忠臣良将救世乏术 ,亦难辞其咎。顺理成章的结论就是整个士大夫精英阶层不再是社会的中流砥柱 ,社会底层人士高尚可敬 ,代表未来和希望。这就是作者力图表达的从历史兴亡更替中所感悟到的历史本质  相似文献   

20.
释真观是由陈入隋的高僧,也是当时著名的佛教艺术家、文学家。其辞赋创作深受佛经文学及讲经、唱导等宗教文艺形式的影响,自觉采用了对话体、讲经文的“释经名”以及唱导文中的“杂序因缘,傍引譬喻”等文体策略,刷新了当时的辞赋创作,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