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西南部古为骆越人居地。1985年,我区考古工作者在其人居地的武鸣县马头乡发现并发掘了两处西周至战国时期的墓地。其墓葬不仅数量多,分布广,而且排列密集有序,随葬品亦丰富多样,具有较为显著的地方民族特色。为研究当时骆越的社会性质,文化面貌及经济发展状况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实物资料。笔者幸能自始至终参预其事,兹将其情况加以报道,并略抒己见,期以抛砖引玉,引起重视和探讨。一、马头墓葬的发现及其意义墓葬集中分布于武鸣县马头乡元龙坡和安等秧两处坡地上。1985年由南宁市文物管  相似文献   

2.
一去年冬,我区考古工作者在武鸣县马头乡元龙坡发掘了一处时约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墓葬群。其中编号为101的墓穴中出土了二枚铜针,其形制细小,分柄和锋两部分。柄作长方形,长2.2、宽0.6、厚0.1厘米;锋呈圆锥状,长0.5厘米,根部起节(图一)。铜针出土时侧置于墓底西南角,伴出物仅有八块夹砂陶片。这种质地较好,通体光滑,制作工艺颇为精巧的铜针,在我区先秦墓葬中尚属首见,因而引起了有关方面的关注。关于该铜针的功用,有的认为是缝衣  相似文献   

3.
战国至汉初,广西为百越属中的瓯骆族群之聚居地。迄今,广西一地发掘的大量越人墓葬,当为瓯骆人的葬制。到目前为此,按资料业已公布者计,广西考古工作者已经发掘了114座战国越人墓,1座秦代越人墓,22座汉初越人墓,获得了一大批珍贵的文物资料。这些墓葬及其随葬品,既使我们看到了战国、秦和汉初三个时期广西越族的物质文明,也使我们知晓本地区当时越人墓葬发展与演变的大体情况。本文欲就后一个问题说说个人的粗浅看法,借以求得知者的赐教。一、墓葬形制原生态的人类,人死了不是充作果腹之物便是委之沟壑。自从古人萌生发展了灵魂  相似文献   

4.
杨锋 《中国民族》2023,(4):106-107
<正>发现于2009年7月的曲踏墓地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城西郊象泉河南岸,可分为三个区,呈“品”字形分布。当时,筑路工人的推土机挖掘出2座深埋的洞室墓,清理时发现内置方形的箱式木棺、金面具及众多随葬品。2012年,在附近又发现了一座墓葬。2012-2018年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藏文物保护研究所联合对曲塔墓地进行考古发掘,先后共发掘清理墓葬20余座,取得了重要发现。曲踏墓地的墓葬形制主要为竖穴洞室墓和方形石室墓,另有1处疑似瓮棺葬。大型洞室墓排列有序,方向一致,多墓室与单墓室并存。  相似文献   

5.
骆越,是战国秦汉时期聚居于桂西,滇黔东部及中印半岛东北部地区的一个士著民族。文献记载中,明白地记述了他们中曾流行过文身习俗。关于这一习俗的产生及其社会意义,不少学者作了深入的研究,发表过许多有价值的意见。但是,骆越人以什么工具文身,其具体形制如何,不仅文献未作具体记述,实物资料也未见发现,一直是个悬案。一九八五年十月间,在广西武呜县马头乡发掘的一处西周至战国时期的墓葬,出土了二枚形制特殊、制作精细的铜针,曾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关于此铜针的功用,有的认为是一种缝衣针,有的认  相似文献   

6.
1974年10月至12月发掘的广西平乐银山岭古墓群在岭南是个重大的考古发现;但是过去把其大部分墓的年代、族属弄错了,以致使这一材料不能得到正确的应用.平乐银山岭古墓群,共发掘古墓165座.原发掘者将其中的110座定为战国墓,写成单独的《平乐银山岭战国墓》的考古报告,又把另45座定为汉墓,一座定为晋墓,合写成了《平乐银山岭汉墓》的考古报告.将一个完整墓群的材料这样割裂发表,对人们联系起来研究很不方便,因而是不科学的.我们知道,一个大的古墓群,常常就是当时一个居民点的公共墓地.其居民子孙繁衍、死生更替,也就使墓葬增多,代  相似文献   

7.
一九七六年七月至十一月,广西文物工作队在贵县罗泊湾一地发掘了一座西汉初期的大型木椁墓,编号为贵县罗泊湾一号墓。这座墓葬规模之巨大,结构之复杂,为广西历年来汉代考古发掘中所仅见。墓中的随葬品,尽管先此之前曾为人盗掘,但发掘结果,仍获得遗物一千余件(片),其中仅铜器一项,就多达二百多件。若按墓中出土的木牍和木简上所列的随葬品数量来统计,原来随葬的器物则远非此数,发掘所获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批文物,无论是从数量方面,还是从质地方面说,皆是广西几十年来考古工作中最重要的发现,  相似文献   

8.
<正>在西藏博物馆“雪域长歌——西藏历史与文化”展厅中,陈列着一件带有“王侯”两个汉字纹饰的织锦。这件汉字织锦是偶然被发现的。2005年,阿里地区噶尔县门士乡故如甲木寺僧人在门前的一座墓葬洞穴里收集到一些木棺碎片、丝织品、铜器等珍贵文物。2012年,相关部门又对这处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并在邻近地区发现3座古墓,合称为“故如甲木墓地”,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根据碳14年代测定,该墓地的年代为公元2-3世纪,即我国古代的汉晋时期。  相似文献   

9.
巴桑旺堆 《西藏研究》2006,(3):F0002-F0002,F0003
列山古墓葬群位于西藏林芝地区朗县金东乡列村,距金东乡政府所在地东北约2公里,距县城48公里,是西藏至今发现的气势宏大、保存较完好的最大古墓葬群。墓地分布在列山前沿一片较为平缓的坡地上,其墓葬群分布在东、西两区的坡地上,主要部分在东区,约160多座封土墓葬散落在一座座高坡上,依地势而建,背山临河,坐东朝西,或坐南朝北,自然有序,基本布局呈伞形状。其正面沟底是由南流北汇入雅鲁藏布江的金东河。东区还有房屋和祭祀场所的遗址以及一处石碑座。西区面积小,约有数十座封土墓葬。多数墓葬有被盗痕迹。列山墓葬基本形制有2种,即夯筑墓和封土墓,墓的形状以梯形居多,藏语形容其状为“博喀布”,意为“藏斗”倒扣状。其他形制有圆形、塔形等。根据墓葬封土堆面积的大小,墓葬可分为大、中、小3类。封土边长在40米以上、占地1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墓约有10座;封土边长在40米以下、占地不足1000平方米的中型墓有90余座;封土边长在15米以上、占地150米以下的小型墓有80余座。墓葬封土最大者,其正面一侧的边长可达66米,封土高达15米,面积近3000平方米。这类封土墓葬前宽后窄,平面呈正梯形,两侧收分明显。封土边长最短者仅2-3米,封土高出地表仅几十厘米。墓葬构筑技术主要采用夹石、夹木夯筑方法,这种方法直至今天仍是藏式建筑中常见的一种形式。如编号为M2的封土墓属分节夯筑,每节约90厘米,夯土上以石板作隔垫,共有9层石板隔垫(见封二图)。另外小型封土墓多为石土混合堆筑。从东区墓葬群的布局来看,依山而建的墓群中,大墓居高或位于显著位置,最大的几座墓依次坐落于山坡的高处,小墓排列在其前处和左右两侧,右边的小墓葬群临一大块南高北低、走势平缓的坡地。从列村方向顺着乡间小路往东南爬上此坡地,就能从远处看到规模壮观的墓葬群。  相似文献   

10.
据(记者刘鹏)报道: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柳湾墓地考古发掘队领队肖永明对记者说,近期对柳湾墓地的抢救性的文物考古发掘获得重大发现:首次在这个国内最大的氏族村墓地发现了一批重要生活遗址,同时出土了一大批器具,其中出土的红铜器铜簇填补了齐家文化柳湾类型在铜器方面的空白。 青海省东部的乐都县柳湾墓地位于湟水北岸的二级台地,从1974年到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这里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发掘,共清理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和辛店文化墓葬1700多座,出土了大量精美陶器和不同时代的…  相似文献   

11.
都兰吐蕃墓中镀金银器属粟特系统的推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82—1985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海四州都兰县的热水乡、夏日哈乡发掘了一批唐代的吐蕃墓葬。除大量的丝织品、陶器、木器、铁器、铜器、珠饰、木简牍、皮革制品以外,还出土一批金银器,因墓葬多数被盗,完整器和大件器不多,多系残损的小件器物。其中一部分器物较特别,具有浓厚的中亚地区粟特银器的风格。首先介绍出土物:  相似文献   

12.
祝铭 《中国民族》2023,(4):98-99
<正>小恩达遗址位于西藏昌都市北边的昂曲东岸台地上,面积约8000平方米。1980年5月,当地群众在此搞农田建设时发现了此处遗址,后遭到严重破坏。1986年8月至9月,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在小恩达遗址进行调查和试掘工作,发掘了2个探方和1条探沟,发现3座较为完整的房屋遗迹、1处灰坑、5处窖穴和1座墓葬,出土大量打制石器、细石器、磨制石器、骨器和陶器,对该遗址的文化面貌有了初步了解与认识。小恩达遗址是西藏东部地区继卡若遗址之后,经田野调查和发掘的第二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相似文献   

13.
<正> 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二年,湖南省博物馆和怀化地区文物工作队,在淑浦马田坪一带发掘清理西汉墓葬共五十七座①,出土一大批滑石冥器,其中出土的一批滑石“兽面”尤具特色。“兽面”由一块乳白色的滑石板雕刻而成,人面兽头,头长双角,张口露牙,大眼鼓出,形象威严而又狰狞,位于墓葬中显眼地位,明显地不是一般的随葬实用器,而这种形象狰狞,作用神秘的“兽面”,在其他地区的西汉墓葬中不见。为能引起学术界对此的重视,今撰小文,以砖引玉。  相似文献   

14.
自1959—1975年的十六年间,诸多学者通过不断的努力,在新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和哈拉合平两地共发掘清理了晋到唐的墓葬四百余座,在所获珍贵文物中,汉文文书就达2700多件。本文主要对吐鲁番出土文书的用字进行具体研究。主要对文书中的公文类文书、佛经抄本和古籍抄本、习字文书、随葬衣物疏以及往来私信文书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5.
根据大量的考古发掘资料 ,说明卡约文化墓葬出现的诸多丧葬习俗 ,均源自当时人们的灵魂观念 ,并由此产生了各种丧葬礼仪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树木年轮的定年结果为依据,将近年来都兰热水、德令哈等地所发现和发掘的一批墓葬分为吐谷浑时期和吐蕃时期.根据墓葬形制的渊源关系并结合文献资料对墓葬的族属进行了分析,认为封土堆中有无梯形石砌边框是区分海西地区吐蕃时期外来吐蕃人与被征服的吐谷浑人墓葬的重要标志.由此推断都兰热水墓主人的主体应属于外来吐蕃人,而德令哈一带吐蕃时期的墓主人主体属于被征服后的吐谷浑人.  相似文献   

17.
林芝都普古遗址首次发掘石棺葬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8年10月,西藏自治区文管会在都普遗址及周围进行了调查和试掘工作,试掘面积25平方米,发掘墓葬7座。收集石(石奔)一件,出土陶器三件。一、古遗址都普遗址位于林芝县八一镇都普村南150米(原林芝印刷厂)的果园内,海拔3150米。此次试掘布探沟五条,发掘面积25平方米,文化堆积以T沟1地层为例,简述如下:第一层:耕土层,黄砂土,厚0.50—0.60米。第二层:灰土层,厚0.3—0.4米,土质疏松,内含陶片、炭星等,发现灰坑一处,  相似文献   

18.
吴勇 《中国民族》2023,(5):53-53
2007年,在库车市(原库车县)发现的库车友谊路墓群,掀开了龟兹文化神秘面纱的一角,被评为当年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批墓葬在新疆地区属首次发现,墓葬的时代约在魏晋时期。其中7座为砖室墓,建造方式、形制与中原同时期砖室墓相同,装饰题材与甘肃敦煌、酒泉等地墓葬的装饰母题相似。这将砖室墓的分布范围从河西走廊向西延伸了1000多公里。  相似文献   

19.
自古以来,中国就对墓葬比较讲究,这一点在迄今为止发掘的一些古代陵墓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古人对墓葬的讲究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陵墓的雕塑上,而墓室随葬俑作为陵墓雕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受到了现代社会极大的关注,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文章主要从陵墓雕塑中陶俑艺术的文化含义着手,进一步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陵墓雕塑中陶俑艺术的发展特点,并对一些具有特色的陶俑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20.
《民族论坛》2014,(5):67-67
4月16日,省民委主任徐克勤一行赴永顺县调研,考察了老司城遗址博物馆、祖师殿、墓葬区、衙署区、城墙等,并详细了解了遗址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彭氏土司历史沿革以及申遗工作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