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欧雅洪俞建军杨聪颖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27-34
在对全国高素质农民培育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福建省乡村产业振兴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分析了高素质农民培养中存在培育模式和组织架构未建立、培训内容有待优化、缺乏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教育培养方式以及后续服务不够等问题。为此,提出加快构建“设计、管理、组织”上下贯通、城乡融合的培育体系;促进研培教相互融合,优化培训内容;构建“系统+平台+资源”的农技培训体系及运行机制;围绕“政策性项目”强化资源配置和优化后续跟踪服务等对策,以发挥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提质增效作用,使高素质农民成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有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2.
万秋月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0,(2):106-109
农民是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培育新型农民是新世纪新时代的新要求,侗族地区依然还比较落后的客观现实要求高度重视新型农民培育问题,从基础教育入手,通过职业技术培训、文化建设等多种途径,努力提高农民素质,为侗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3.
谢时研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2):369-371
农民公共危机意识的提升作为公共危机治理研究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具有十分最大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农民公共危机意识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有助于提出科学合理的公共危机意识培育方法和途径.本文首先在对农民公共危机意识的进行界定的基础上,详细地分析了农民公共危机意识所存在的基本问题,包括注意力不强、知觉力不够、公共危机知识缺乏、公共危机实践经验不足、公共危机态度差和公共危机法制意识淡薄,然后在此基础上具体探讨农民公共危机意识的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4.
以X省某类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为个案,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框架,探讨以政府作为发起行动者推动的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建构。研究发现:高素质农民培育行动者网络形成过程可以理解为高素质农民“多元一体化”培育体系建构过程,发起行动者主导的“转译”机制是促成体系建构的动力机制。在高素质农民“多元一体化”培育体系建构及运行过程中,多元主体存在因内部角色冲突而处于“认知不足、认同不够”的“消极内耗”状态,因行政化“征召动员”而处于“被动联结、机械协同”的“弱联盟”状态,因制度缺位而处于“关系疏离、交互异化”的再生秩序“畸变”状态等现实困境。因此,应加强行动者内部角色塑造、补齐行政化“征召动员”短板、健全培育与问责制度,以促进高素质农民“多元一体化”培育体系的优化。 相似文献
5.
张志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4):6-10,16
“农民意识”是农业社会典型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家族本位是其根基。新中国建立后,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农民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巨大变化,正在经历由“家庭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向“现代化”转化。但在社会转型期,在新旧思想交汇、碰撞中,农民依附与主体意识并存、传统与现代意识混杂、科学民主与迷信宗法意识交织在一起,其正直、诚实、善良、勤劳等美德,无形中被依附、顺从、自私的“农民意识”所吞没,他们开拓进取的活力仍然受到限制。因此,改造“农民意识”,无疑是培育新型农民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现代化意识是指一系列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先进的思想观念,主要包括现代化经济意识、现代化政治意识、现代化文化意识等方面,具有综合性、时代性、进取性的特征。我国贫困地区的市场化程度比较低、农民现代化意识缺失问题普遍存在,主要表现为主体性意识不强,求知意识不浓,市场意识淡薄,法律意识,科技意识薄弱等。要通过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化农村基础教育、开展各种教育活动等方式培育农民的主体意识、求知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法律意识、科技意识等现代化意识。 相似文献
7.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化解“三农”问题,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加强与改进农民培育进行了许多有力的探索,形成了很好的经验.本文通过对桂林农民培育状况的实地调查,表明新型农民培育中存在投入机制不合理、管理机制不科学、培育方式滞后、农民自身素质不高等问题.为此,应从投入机制、管理机制、培训机制、自我发展机制等方面入手,建立桂林新型农民培育新机制. 相似文献
8.
梁惠清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3)
从培育环境、作用机制和促进机理3个方面分析县域经济发展对农民企业家成长的培育.县域经济发展主要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等方面促进农民企业家成长.县域经济发展有利于加速农村经济社会的分化,促进农村经济精英的产生,加速农民企业家职业化、社会化过程,促进农民企业家文化认同和自身能力的成长.对资本流动、劳动力流动、企业家选择机制的分析表明,县域经济发展有利于创业要素的流动和集中,为农民企业家成长提供资源条件和创业机会.应该不断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农民企业家成长. 相似文献
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重大历史任务,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通过分析江西农民现状和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出江西培养新农民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YANG Qi-lian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农村教育是培育新型农民最基本的阵地。目前,我国农村教育有严重的离农倾向,这有悖于新型农民培育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因此,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着眼,从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育新型农民的需要出发对农村教育进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唐淑云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8(1):34-37
运用"发展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有关理论,通过资料收集与典型地区的实地调查,论证了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优化农村资源配置、提高城市化水平、缩小城乡差别、实施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战略意义.指出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低收入引起的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多重二元结构所形成的束缚链条和"重工抑农"的政府行为.提出了以个人资本为主的资本集中,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呈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等有关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12.
13.
工业是佛山市直经济发展的主体。近两三年来,佛山市直工业企业亏损面、亏损额不断增加,企业营运效益下降,工业增长质量呈下降趋势。提高佛山市直工业增长质量的关键是集中力量调整市直工业结构,形成主导产业群,切实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努力提高企业的技术素质、管理素质和人员素质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现代管理理念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强调以人为本,实施尊重的教育。阐述了高等学校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以高水平的教学管理为保障。高校教学管理必须确立现代管理理念,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化质量意识、创新意识,才能适应新形势需求,确保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龙岩市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状况以及素质对妇女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制约,强调加强男女平等宣传、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就业服务等对于突破素质瓶颈、加快龙岩市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当前我国农民素质偏低,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中对新型农民的要求,提出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培训策略,一是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二是积极推进农村职业教育,三是提高农民经营管理水平,四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当前福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成效与问题,重点论述了闽台农民产销合作组织发展的经验,进而提出加快闽台农民产销合作组织发展必须重点建立和完善以下机制:(1)政府主导的宏观监管与协调机制;(2)民间社团组织主导的沟通协商机制;(3)企业主导的组织规范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8.
从台湾农民创业园看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以福建省台湾农民创业园为例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简述了祖国大陆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发展概况,重点介绍了福建省台湾农民创业园及其对闽台农业合作和福建现代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针对目前台湾农民创业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发展对策,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农转居作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人口演变的必然趋势,已成为推进人口城镇化的重要举措.通过对南昌市青山湖区、新建区的城乡结合部和若干农民工集中求职点进行调研,对调研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结合社会学、人口学等领域专家的咨询意见初步推断出影响农转居实现的因素,主要来自经济、教育、心理及社会四个方面.为进一步探究这四方面因素对农转居实现的影响程度如何,基于调研的原始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转居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发现月均收入、教育水平及社保覆盖情况对农转居的实现呈现正向促进作用,而回家次数则与农转居的实现概率呈反向关系,其中月均收入和社保覆盖情况对农转居实现的影响程度最大.最后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有针对性地提出公共政策,帮助农民工顺利实现农转居. 相似文献
20.
刘建峰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农业、农村、农民(简称"三农")问题,是一个影响现代化进程的难题,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我国的"三农"问题,由于特殊国情所致,与其他国家相比,表现得更为突出,解决起来难度更大。深入探索"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途径,就成为当前急需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