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道德承担的主体是个人的;教育亦应该成为道德的调节方式;道德评价的对象不仅是行为,还应包括言语,是对"言行"的评价。因此,道德的定义应是:道德以善恶为标准,是调整个人的身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之间利益关系的非权力性言行规范的总和。它以教育、风俗习惯、社会舆论和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系调节。  相似文献   

2.
单个行为主体在遵守道德方面要比恪守风俗习惯更为独立、自主,也更能超脱周围人们的限制而较为自由(不管周围的人通常如何做,他,其实也是其他所有人,都会按照应该的要求去做)。真正成熟的群体的实际行为,对个人而言,本质上不再是无可争辩的、不言自明的规范(黑格尔最先研究了这一点)。在道德活动中,地方性群体内部频频发生各种冲突。因为群体要求在日常行为中恪守保守的传统,遵守各种等级、团结和“精英集团”所特有的“人格法典”,或者互相  相似文献   

3.
家庭作为独立的社会实体,是人类社会系统中基本组成单位,它体现了人的生理机体需求、心理人格需求、社会角色行为和道德价值观念,并把这一切有机整合为一体.其中家庭道德价值观念是维护家庭秩序和指导家庭成员角色行为的控制因素,具有自身调节的能力.由于家庭是一个发展着的历史范畴,它随着社会形态变化从较低阶段向较高阶段、从较低形式向较高形式发展,所以家庭道德价值观念也是发展着的历史范畴,随着社会变迁而演变,并与社会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当家庭道德价值观与社会性质相适应、相协调时,会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反之,当家庭道德价值观与社会性质相违背、相脱离时,就会影响社会的安定,阻碍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4.
具体学科和技术对道德的特点及其外在表现形式有重大影响,对人们的风俗习惯、道德情感和社会行为起着巨大作用,同时,科学也使道德逆向发展。道德推动科学技术的双向发展,因为道德修养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它自觉地调节心理机制,克服种种困难,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但道德对科学技术也起阻碍作用。科学技术和道德应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道德理想源于善而流于恶。流变的原因何在 ?结果如何 ?我们从中又可以汲取些什么 ?文章认为 ,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应从全方位入手 ,道德只不过是其中一种 ;况且只有当道德既建立在现有社会基础之上 ,又反映社会发展的必然性的时候才能作为引导人们达到某一特定境界的规范体系而为人们所普遍认同和践履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的文明古国。数千年来,各个民族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为了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完善自身,在长期的改造自然与改造社会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的道德原则规范准则和评价人们行为善恶的道德标准。本文拟从伦理学的角度,研究我省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中的伦理道德思想。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作了一系列坚持不懈的探索,这种探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构成;社会主义道德与共产主义道德的关系以及倡行何种道德。探索是在曲折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有经验也有教训。现阶段建立、发展和完善我国新型道德体系必须把握的基本原则是:注重贴紧多数社会成员的生活实际;牢牢把握现阶段我国道德体系建构的基本依据和理路;吸取道德体系建设上的“左”的教训,坚持道德体系的理想性与现实性、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统一的原则;注重将道德体系建设与思想体系、法律规范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始终突出“以立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追求;坚持体系建设的相对稳定性和与时俱进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民俗与民法     
民俗指民众的风俗习惯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民俗是从世代相传的经验中发展起来的 ,民法的源头在于民俗。民俗直接影响着民法的产生与发展、内容与形式 ,是民法的精神依归。民法取代民俗 ,其根本动因归属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此外 ,民法的产生还受到民族矛盾、文化矛盾等多种综合矛盾的作用 ,是民俗无力驾驭、控制调节社会矛盾的结果。对利益冲突的调和 ,民法比民俗更具确定性和可操作性。民俗是一种历久弥经的文化积淀 ,它产生于遥远的古代 ,绵延于现代文明社会 ,今天 ,它仍不失为研究民法时不可忽视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从这独特的视角可以揭示民法的起源、本意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社会性别与深层道德结构--择偶、性的道德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男权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环境中,男女在择偶和性的道德模式上存在着完全不对等的规范,男女占有不同的社会资源,这些被长久地视为自然而然、合情合理的现象。文章试图从社会性别视角来探究隐藏在择偶和性风俗习惯背后的不平等的道德模式。  相似文献   

10.
民俗指民众的风俗习惯,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民俗是从世代相传的经验中发展起来的,民法的源头在于民俗。民俗直接影响着民法的产生与发展、内容与形式,是民法的精神依归。民法取代民俗,其根本动因归属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此外,民法的产生还受到民族矛盾、文化矛盾等多种综合矛盾的作用,是民俗无力驾驭、控制调节社会矛盾的结果。对利益冲突的调和,民法比民俗更具确定性和可操作性。民俗是一种历久弥经的文化积淀,它产生于遥远的古代,绵延于现代文明社会,今天,它仍不失为研究民法时不可忽视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从这独特的视角可以揭示民法的起源、本意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现代官僚体系是当今世界各国及各种社会组织所通用的组织管理形式,它体现了科学理性精神,对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英国学者齐格蒙特.鲍曼看来,现代官僚体系的科学理性精神却具有内在的道德破坏力,它使管理者的行为过程与行为意义分离开来,以技术责任代替了道德责任,导致了技术的道德化,从而使管理者道德责任意识模糊,消解了管理者的道德责任能力。鲍曼认为,走出现代官僚体系的道德困境,防止非道德事件的发生,关键在于关怀他者,重塑管理者的道德责任。鲍曼对现代官僚体系的道德检视有助于我们深化对官僚制组织制度的认识,对于我们改进和完善现代官僚体系及加强行政道德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现代官僚体系是当今世界各国及各种社会组织所通用的组织管理形式,它体现了科学理性精神,对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英国学者齐格蒙特.鲍曼看来,现代官僚体系的科学理性精神却具有内在的道德破坏力,它使管理者的行为过程与行为意义分离开来,以技术责任代替了道德责任,导致了技术的道德化,从而使管理者道德责任意识模糊,消解了管理者的道德责任能力。鲍曼认为,走出现代官僚体系的道德困境,防止非道德事件的发生,关键在于关怀他者,重塑管理者的道德责任。鲍曼对现代官僚体系的道德检视有助于我们深化对官僚制组织制度的认识,对于我们改进和完善现代官僚体系及加强行政道德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宗教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宗教与道德密切结合、相互渗透的产物,其根本目的是服务于神学教义。它与世俗道德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宗教道德的社会功能具有双重性,即:神力制裁功能与自我制裁功能;调节功能与抗争功能;杀戮功能与补偿功能。在人类历史上,宗教道:德也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自身的形式和内容。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经济、文化、伦理的变革时期,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道德遗产,已成为众所关注的问题。本文试图以辨证唯物主义原理为指导,本着对待文化遗产要“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的原则,对传统美德的批判继承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1道德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准则和规范。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式之一,它的形成、发展、变化最终是受社会经济关系制约的。恩格斯曾经指出:“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的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  相似文献   

15.
人类进行社会治理的途径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发挥法律和行政组织规范等外在强制力的作用;二是发挥伦理的内在软约束作用。但在原始社会的治理中则主要是伦理在发挥作用。从伦理规范的角度看,原始集体主义是其核心伦理精神,民主平等为基本伦理原则,团结互助为内部治理的伦理要求,勇敢刚强为外部治理的美德。原始道德尚处于“前道德”的发展阶段,是一种“萌芽”状态的道德,呈现出简单、朴素、粗俗的特点,它主要通过图腾崇拜、禁忌、礼仪、风俗,甚至巫术等形式实现着对生产生活与社会事务的治理。  相似文献   

16.
论手机道德     
手机作为一种现代高科技产品在当代人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越来越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部分社会成员在公共场合旁若无人地使用手机,成为影响人们社会关系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手机使用的道德失范,既损害了他人的正当利益,又干扰和影响了社会公共秩序、交通秩序、教学秩序等。从道德层面规范和调节手机使用就成为当务之急。手机道德从本质上说属于社会公德的一个方面,是社会公共生活中需要道德进行规范和调节的新领域。根据手机的使用以及对他人与自身的影响,把"无害原则"确立为手机道德规范的基本原则;依据这一基本原则,手机道德的基本规范可以从手机使用的场合、手机使用的时间、手机功能的运用、信息浏览与传播的内容以及废旧手机的处理等五个方面进行具体规定。  相似文献   

17.
制度伦理的研究视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制度是一种定型化了的规范 ,强制性、规范性和客观性是制度的主要特征。制度对社会成员的行为具有强有力的激励功能、调节功能和规范功能。个人的道德理想和价值观念必须以现实社会中制度对各种利益关系的公正合理解决作为前提 ,必须得到现实社会生活的支持。制度伦理的首要意义应是社会制度体系建构的伦理合理性研究 ,为制度的制定、安排、实施提供必要的价值要求、道德依据和伦理资源 ,使社会制度获得坚实的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产生的原因及其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防范财务报告做假的几点对策思路:一是建立财务报告信息披露规范及监督体系,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二是推进会计师事务所改革,实行合伙制的组织形式,加强注册会计师自身道德约束;三是健全民事赔偿机制,多管齐下,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19.
教育政策伦理是教育政策主体调节教育利益所遵循的价值和规范,包括教育政策伦理价值和教育政策伦理规范两个层次。在本质上,教育政策伦理是规范教育政策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的准则体系,是调整各种教育利益关系的有效手段,是社会主流价值对教育政策的道德诉求。当前,加强教育政策伦理的研究,对于规范和指导教育政策主体的政策行为,保证教育政策的公正与公平,提高教育政策的效率,确保教育政策公共利益的实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儒家文化中的劝学是指中国古代儒家以一定的形式,来鼓励个体或群体践仁、修礼、尚德、学习,它包括劝学形式和劝学内容两个方面。在儒家文化的发展史上,儒家劝学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和传统,在发展上它体现为五个段落,即:以“克己复礼”履忠践仁;准拟“大人”涵养素质;学习不已陶冶情性;独尊儒术依经取士;科举制度尽收英才。在此五段落的进行中,儒家劝学表现出特定规律和当代社会价值。其规律为:劝学方式具有继承性;所劝之学的内容具有扩展性。其当代社会价值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一是为中华民族提供了极好的道德人格仪范;二是提高了中华民族的道德素质;三是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平提高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