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关原罪     
原罪,指与生俱来的罪过。当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受到蛇的诱惑,违背上帝的命令吃了禁果,这一罪过就成了整个人类的原始罪过,故名原罪。同时,基督教认为此罪一直会传至所有后代,为此需要基督的救赎。原罪,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罪过,二是救赎。  相似文献   

2.
小引:从亚当、夏娃说起据《圣经》载:上帝创造了第一个人类个体——亚当,但亚当整日愁眉不展,抑郁寡欢。为了解除其寂寥,上帝趁亚当沉睡之肘,从他身上取出一根肋骨,并用这根肋骨造就了人类第一个女性,名曰夏娃。后来,蛇引诱她偷尝了禁果,于是萌发了性欲;亚当、夏娃生下二男一女,从此,人类绵绵不息,繁衍生长。  相似文献   

3.
《阅读与作文》2007,(9):52-52
男人是因为女人才变坏。这是毋庸置疑的。 大家都知道哈,从上帝创造世界、人类开始,那个什么夏娃的不是在伊甸园引诱亚当违背上帝的意愿。从而使人世间变得一踏糊涂.从而一发不可收。使得上帝大发雷建,洪水大洗人世间,这一切的一切是为何因?不都是女人惹的祸吗,是女人教坏了木纳、愚笨的男人,是女人使得男人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恶,也使女人从而失去了主宰世间的一切权利。  相似文献   

4.
1 像其他思想家与诗人一样,威廉·布莱克极大地关切人类以及他所生存的宇宙问题。伊旬园的故事以及发生在伊甸园的悲剧,是尽人皆知的。人类的祖先亚当与夏娃因为偷食了禁果而被逐出乐园,从而人有生老病死。此后,女人受生产儿女之苦痛,男人终生劳作直至归于尘土。据《圣经》言,人类的堕落始于夏娃对生命知识的好奇而食禁果,而且堕落导致赎罪,从而伊始人类追寻上帝的漫长路程。这便是人类悲剧的根源与必然。  相似文献   

5.
据说自从亚当与夏娃被逐出伊甸园那天起,人类就注定要在晦涩不明的符号与图像中寻求上帝及其意义。(L·丹姆罗希:《神的安排与人的故事》,芝加哥,1985年)亨利·菲尔丁的小说《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正是反映了这种寻求以及求而不得的失意。和那个时代的许多小说家一样,菲尔丁也将他的小说称为“历史”,其目的显然是想在他的读者心中唤起一种真实感。随着故事的发展,他不时地提醒读者,不要把故事中发生的一切都当成假的,“而是在写着一段历史”。他似乎始终恪守着亚理士多德的古训,把自己当成自然的摹仿者,无虑于对现实作任何  相似文献   

6.
《圣经》中的基督教思想对西方文学的影响早已根深蒂固。艾米莉·勃朗特对来自神话文学原型的创造性利用,使得读者对她的小说《呼啸山庄》在心理上得到了一个最佳的审美距离。她笔下的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正在经历着当年亚当和夏娃那般守乐园的欢乐和失乐园的阵痛,正在步人类始祖复乐园的艰辛道路的后尘。《呼啸山庄》以其深情的笔墨向读者展示了一幅人类远古历史的现实画卷。在科学和宗教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们正在或已经失去了自己的伊甸园。  相似文献   

7.
夏娃与文明     
《北方人》2008,(8)
亚当和夏娃要搬家了。他们的老家伊甸园,因为租约到期,房东不肯跟他们续约,他们只好迁徙了。亚当觉得搬家再简单不过了,无非是两只脚抬一个身体、两个肩膀扛一个头。但夏娃的麻烦可多  相似文献   

8.
以婚姻为标准,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可划分为前婚姻时代、婚姻时代和后婚姻时代。与这三种时代相对应,性权利从前婚姻时代的性特权演变为婚姻时代的性权利,再演变为后婚姻时代的性人权。性权利的历史演变反映了人类追求性自由、性尊严的历程。  相似文献   

9.
人类最早的爱情信物是一只苹果,那是在伊甸园里,亚当献给夏娃的。这只苹果贡献巨大,没有它,说不定根本就不会有人类的繁衍生息。人类早期的爱情信物,是随手可以得到的东西,具备实用性,比如苹果,是转眼就可  相似文献   

10.
<正> 古今中外,妇女在文学画廊中,真谓千姿百态。或温雅端丽;或妩媚妖冶;或泼辣刚强;或欢愉嘻笑……不可尽说。然而也许最多的是这一类:她们凄凄惨惨,满脸愁容,在悲苦中度过一生。最早的要算是伊甸园里的夏娃吧,她因为吃了“善恶”果,也使她的男人亚当吃了,使人类知道了善恶和羞耻,而被专横的上帝惩罚:永远受男人的管辖。神话又何尝不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呢以后的美狄亚·娜拉都是著名的反抗这一惩罚的形象。而真正令人深切同情的是生活在封建制度下的妇女,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四条绳索套在她们脖子上,紧紧勒住。多少纯洁善良的妇女被活活勒死。不少文学巨匠生动地刻划了这类妇女形象。  相似文献   

11.
萨德在其小说中通过对伊甸园中堕落和惩罚神话、古希腊俄狄浦斯神话的隐喻和反讽,彻底否定了基督教的道德。他认为在人的理解力不可企及之处,人对上帝的信仰是荒谬的,人不过是按照自然所赋予的禀赋气质而生活,通过理性的思考而行动。由于启蒙运动对基督教信仰的削弱,理性不再受到上帝信仰的指引和约束,因而释放出其暴力的一面。理性为恶服务,成为暴力的工具,这一危险和灾难早在阿里斯托芬的《云》中便已萌发,到了萨德这里,它成了赤裸裸的、毫不掩饰的宣教。在信仰衰落的时代,我们尤其要对人类理性的暴力保持警惕。  相似文献   

12.
运用原型理论,在跨文化的比较中研究具有人类共性的原型,对发现文学自身规律有着重要意义。并有可能使比较文学走向文学人类学;蒙古族史诗的神话原型模式是由英雄和莽古斯争夺女人(大地)的情节母题所构成的有机系统;格萨尔的原型不是来自西藏,而是来源于蒙古族原始巫文化;藏族格萨尔是从蒙古族传播到西藏的:《圣经》伊甸园神话中的上帝耶和华(基督),蛇(撒且),夏娃(女人)和伊甸园(大地)分别象征着父亲、儿子、母亲原型;《阿拜·格萨尔》中西方五十五个天和他们在人间的化身格萨尔,东方四十四个天和他们在人间的化身莽古斯,中天乐园(大地)和娜仁高娃夫人,其其格诺干小姐以及她们的化身格萨尔的母亲,格萨尔三位夫人分别象征父亲、儿子、母亲原型。两组原型之间完全对应,整个系统是一致的;东西方神话原型的文化意义也完全一致。父亲代表文化,儿子代表人,母亲代表大地;大地生出人,人创造文化。人类在人和文化的冲突中发展了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13.
《圣经》告诉人们:夏娃把亚当引入歧途,偷尝了禁果,上帝在震怒之下惩罚了妇女,警告夏娃说:“我必极大地添加你的痛苦,你的愿望当符合你夫的愿望,而他必须支配你”。西方女性的从属形象及性别观就这样由塑造其文明的基督教确定了,这不仅体现在政治、社会、经济、家庭等各个方面,也被吸纳入西方的语言文化,就象《圣经》中的英语children是指所有的人一样,man一词最初也囊括了整个人类──男性和女性,在英语的发展中,大量的词汇反映出男性色彩,如mankind(人类),manpower(人力),primitiveman(原始人),Englighman(英国…  相似文献   

14.
各个民族在其早期文化的产生中,总是产生了形形色色的神话。由于希伯来神话与其宗教要素难以剥离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希伯来神话呈现了诸多更为复杂的特性,但是另一方面,这也正为希伯来神话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原初质料"。人类失去伊甸园的故事以神话的特殊方式表述了希伯来文化对人类生命的认知,这种神话认知方式虽以虚妄的形式出现,却又暗含和充塞了古代希伯来人关于人类生命本体的理性思考,揭示了人类生命的现实本质和内在规则。犹太文化借上帝将人类逐出伊甸的神话解释了人生的苦难和短暂,又借对上帝的皈依实现了对现世生命的延续和超越。  相似文献   

15.
朋友     
吴新宇 《社区》2013,(11):22-22
朋友意味着你伸出手去可以握到另一只温暖的手.在你无所傍依时感受到爱的光芒的包围.在焦虑和孤寂时得到灵魂的安妥和告慰。朋友是兄弟、姐妹、伴侣、知音,理想的夫妻关系也正应如此(亲密,又保护着对方孤独)。看来,夏娃和亚当是人类最早的朋友的原型,上帝正是按照这个榜样来启示人间、设计人类未来的。  相似文献   

16.
羞愧剖析     
在美国社会羞愧是否日益成为问题?羞愧不是一个现代的现象。它出现在上帝创世的故事中,实质上,它是比其他情感更多地被议论的一种。亚当和夏娃的故事说明,羞愧是一种极为强烈和特殊的人类情感。然而,暂且不论  相似文献   

17.
孤独     
孤独不是人们的新体验。上帝在为亚当创造夏娃的当晚,就预见到孤独的痛苦。他说,“人感到孤独不是好事”,在这句话和在创造夏娃的行动中,上帝规定了我们的一个强烈需求,即需要亲密的伴侣关系。诸如多恩这样的作者(J.Donne)曾经指出:“没有一个人是完全封闭的孤岛……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感到变得渺小,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艾略特也有力地论述了孤独的可怕,他说:“地狱是孤家寡人,地狱是孤  相似文献   

18.
斯坦贝克在创作中常常使用原型意象,由于他谙熟圣经,圣经原型频繁出现在其作品中。伊甸园、夏娃、撒旦和智慧果作为圣经中的著名原型,出现在短篇小说《菊花》中。不同于弥尔顿《失乐园》塑造的关于夏娃、亚当和撒旦的史诗,《菊花》中的菊花园有伊甸园的影子,夏娃和撒旦分别以爱丽莎和补锅人体现出来;代表着精神追求,对欣赏菊花美的认可是智慧果的象征。小说体现了斯坦贝克的非目的论创作观,作者借此谴责现实生活中践踏美、忽视精神生活的现象,对爱丽莎这类独自面对精神追求的人们的孤独境遇深表同情。  相似文献   

19.
《可乐》2007,(11)
课堂上,大学教授犹大问学生亚当:"上帝创造了一切吗?"亚当勇敢地回答:"是的。""上帝创造了每一样东西吗?"教授又问。"是的,先生。"亚当答。教授继续说:"如果上帝创造了一切,那么邪恶也是上帝创造的了?根据人类的主要行为来判断,上帝也是邪恶的了?"  相似文献   

20.
在《失乐园》中,亚当的正当理性与选择涉及弥尔顿的古典资源与神学思想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区分自然法与实在法,可以说明正当理性与选择之间并无抵牾。上帝赋予亚当自然法,使其可以遵从正当理性。但是有关知识树果子的命令属于实在法,与正当理性不自动相合,因此亚当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选择。《失乐园》中自由选择(free choice)与真正的自由(true liberty)之间实有差异:前者对应亚当自由选择的能力,后者则是他遵从正当理性的结果。亚当在吃知识树的果子时,行使了自由选择,但他选择的是夏娃,而非遵守上帝的命令。这一事件的后果之一便是正当理性被蒙蔽,亚当从此失去了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