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俄国形式主义者用“陌生化”理论总结了文学艺术发展的规律:面对一种文学史上新的艺术形式,接受者首先会因为其形式“陌生”而加以欣赏玩味;随后,该种艺术形式又会因为逐渐被熟悉而变得平庸习常,缺乏美感。在对美感的渴望中,一种更新的艺术形式又出现了。这样周而复始,艺术遵循着“陌生—熟悉—陌生”的形式规律推进。从现象描述来说,“陌生化”理论的概括是与西方文学发展相适应的。我们知道,公元前四世纪亚里土多德在《诗学》中曾指出,史诗、戏剧和抒情诗这三种摹仿的艺术存在三点差别,即摹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摹仿的对象不同,…  相似文献   

2.
一历史剧塑造历史人物的艺术形象,是可以赋予历史人物以现实的血肉,使其得到合理的发展,还是依照历史上实有人物的面貌如实地写出?这是常常发生争议的一个问题。郭沫若通过总结前人的特别是自己的实践经验,对这一问题从理论上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从古至今,在历史剧的创作上同样存在着两大流派;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古希腊的戏剧理论家亚里斯多德在《诗学》里谈到了诗人摹仿现实的两种不同方式,即“照事物的本来的样子去摹仿”或是“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摹仿”。郭沫若曾经说过“写作历史剧可以用诗经的赋、比、兴来代表”。他所说的“赋”的方法,就是严格按照历史的记载,“敷陈其事而直  相似文献   

3.
“摹仿”一词大概起源于远古希腊时期宗教祭祀、典礼的秘仪活动。公元前五世纪,这一术语的应用范围从祭典领域转移到了哲学和技艺领域。“摹仿说”两大奠基人——古今的哲学巨匠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其在认识论中和叙述字中都拥有相同和不同的解读。柏拉图认为诗人画家的摹仿只触及灵魂中的低下部分,与理念世界的真实存在相去甚远,无补于城邦治理和公民道德,败坏社会风气。而亚里士多德的认识论迥异于柏拉图。在他看来现实事物包括人的活动,就是真实存在,诗摹仿人的活动,也就是在创造艺术真实。摹仿不只是映现外在形象更是人的一种求知活动,以形象方式获求真理,形成关于人自身的创新知识,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是对柏拉图摹仿说的一种扬弃。  相似文献   

4.
古今学者在叙述方法的分类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贪多炫富的弊端,按不同标准把叙述分成近二百种。本文将各分类方案综合比照,找出了“同名异义”、“同义异名”、“繁复”和“错误”四种毛病,认为毛病的根源在于:一是将叙述之法与章法技巧相混;二是将各种表达方式的结合运用误作叙述方法;三是将叙述的其他问题与叙述方法纠缠在一起;四是将叙述的类别混同为作用。然后从叙述的本质出发,得出时序、角度和节奏三个科学的分类标准。并依据这些标准,把叙述分为十三类共四十四种  相似文献   

5.
西方戏剧创作中的“停叙”─-从叙述学角度看西方戏剧创作中的一种嬗变轨迹胡健生,张玉雁叙述从文义而言,即是一种交流或通讯,指传送者通过某种媒介向接受者传递某种信息。文学叙述的媒介则是语言文字,其传递的信息即为文学作品中具体描绘的许多大大小小的虚构性事件...  相似文献   

6.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1898-1956)是德国现代著名剧作家、戏剧理论家、导演和诗人,也是本世纪西方最重要、最富有独创性的戏剧家之一。他的独创性集中表现在叙事剧的创立上。布莱希特把古往今来的戏剧分成两大类:传统戏剧,或称纯戏剧性戏剧、亚里斯多德式戏剧;叙事剧,或称非亚里斯多德式戏剧、史诗剧、辩证戏剧。布莱希特认为,戏剧应通过舞台演出,“把社会表现为可以改变的”,戏剧的崇高使命是让观众在艺术欣赏中认识社会,并积极投身到改革现实的斗争中去,而传统戏剧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他试图创立一种崭新的戏剧。二十年代末…  相似文献   

7.
论文学艺术发生的原始动因龚绍东(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关于文学艺术的发生历来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首次提出“艺术摹仿自然”说,古希腊诗人品达最早提出“天才”说。在此之后,又出现了德谟克利特、亚里斯多德的“摹仿说”,苏格拉底、柏拉图的“...  相似文献   

8.
电影对“它种艺术”的借鉴与融汇:(一)电影与戏剧。电影的“看”是戏剧的“看”的延伸与发展.电影借鉴了戏剧的“冲突”性因素。(二)电影与小说。在语言、动作和冲突形式(叙述形态)上,电影与小说的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9.
舞台美术作为一门学科,它应属于戏剧的范畴,舞台美术的场景是戏剧范畴的造型艺术,是以场景设计、造型手段去创造戏剧,是为了戏剧的目的赋予造型生命的。舞台美术的形式发展是影响舞台美术设计的关键;它与舞台设计和戏剧风格有关;它作为表演的“场地”,又是一种演出的“设备”,并且是戏剧所必要的“环境”。  相似文献   

10.
李国政 《理论界》2007,(11):212-213
李渔对我国戏剧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戏剧结构论强调“传奇之设,专为登场”,特别重视戏剧创作的总体构思,并提出结构戏剧作品所要遵循的三条基本原则:一日“立主脑”;二日“减头绪”;三日“密针线”。在李渔的戏剧结构论中,这三个基本原则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22,(2):159-165
“三复”是民间文学一种常见的情节叙述模式。元杂剧使用“三复”的剧作比比皆是,发展出三复情节、三复表演,它们在元杂剧的组织结构、人物塑造与艺术表演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元杂剧中的“三复”呈现为一种寓变化于整齐的结构形态,是元杂剧自觉探索叙事形式的结果,不仅丰富了元杂剧自身美学结构形态,而且促成了演剧与叙事的结合,有力推动了戏剧叙事体制的成熟。  相似文献   

12.
祝平 《理论界》2007,3(6):217-218
雪莱的诗学思想体现在他对诗的性质、功用和诗人的地位以及诗的语言等方面的看法上。在诗的创作发生论上。雪莱继承了柏拉图的“灵感”说,认为诗是不受心灵的主动能力支配的,诗的灵感来无影去无踪。雪莱认为“诗本来是一种摹仿的艺术”,诗之创造是依靠融会与再现。同时,诗又是“想象的表现”。诗的社会功能在于促人向善,陶冶情操,扩大胸襟,进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于超越宗教和魔法的世界来说,诗人就是牧师和先知;对于在没有法律限制情况下生活的未来社会来说,诗人就是未被承认的立法者,可首要的,他是解放者和探索者。雪莱认为语言是诗的工具和素材。诗是语言,尤其是韵律语言的特殊排列。声音和思想不但彼此之间有联系。而且和它们所表现的对象也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3.
亚里士多德“摹仿”的真实涵义 ,应是艺术对大自然创造过程本身的摹仿。这实质上是艺术家以出自心灵的形式之于创造材料的实现过程。因此《诗学》中关于诗的真实问题根本上不是诗人对现实反映的正确与否 ,问题在于诗人将其形式之于材料的实现方面是否达到整一、和谐 ,以体现出诗自身内在构成的可然性与必然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主义戏剧管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现代主义戏剧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以“残酷戏剧”理论和“质朴戏剧”理论为其先导,其理论带有解构性、不确定性和反权威性。它鼓吹“非语言、非剧本”,视演员个人表演为艺术核心,主张以物质语言为戏剧的强力表现手段,强调表演要在冈观众的交流中实现。文章通过对具有仪表性剧作家和作品的介绍分析,将后现代主义戏剧的特征归纳为:发初期呈现的精神分裂症;同其它艺术品种的融汇和混合;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通过即兴、偶发、随机的表演,将生活在接搬上舞台;变革戏剧表演空间,打破戏剧演出场地界限;加强戏剧的行动性、参与性和政治性;取消剧本、摒弃语言,强调肢体语言动作;以及从题材内容到结构表现出的混杂与拼贴等等。作者认为,针对过去我们对后现代主义戏剧所知不多,时有误解,当前首要的是先从翻译、介绍与研究做起,在积累知识的基础上,对后现代主义戏剧及其思潮有所辨识、有所选择、有所扬弃与吸收。  相似文献   

15.
文学巨匠威廉·莎士比亚在众多人眼中, 首先是一位戏剧大师,他创作的三十七部举世闻名的戏剧也足以让他举世闻名;但同时, 他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可以说他的十四行诗就是作为诗人的莎士比亚思想和艺术高度凝练的结晶。正如弗·史雷戈尔所评价的那样:“他是诗人中的壮年”“我们可以用哈姆雷特描写过去老的国王来称呼他:‘他是一个人,真叫是尽善尽美,我再也不会见到他那样  相似文献   

16.
穆旦被经典化的话语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穆旦由文学史缺席者变为“经典”诗人,经历了一个“重新发现”、不断阐释的话语历程。20世纪80年代初,他以“九叶”诗人身份重新“出场”,其诗歌被策略性地赋予爱国主义、现实主义本质;80年代中后期,文学史著作将他叙述为“九叶派”代表,即接受了西方现代派形式影响的“中国民族的诗人”;进入90年代不久,其反叛性、异质性和现代性得以凸显,被列为百年诗人之首,升格为新诗现代化的“标志性诗人”。穆旦阐释史是一个富有思想史意味的文学事件,一场经典“再造”的话语活动。  相似文献   

17.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天才的女作家。萧红小说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不仅来源于小说的内容,更得益于其完美的形式。在萧红的小说中,叙述本身被戏剧化、情节化、故事化,成为审美对象。其小说娴熟的叙述技巧,使形式不再是内容的附庸,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有意味的形式”,成为一种阅读趣味。 叙述技巧一词的内涵很大,包括叙述者、叙述层次、叙述视角、叙述时间等许多内容。叙述者是故事的讲述者,叙述者把故事底本变成叙述文本,都有一个感知事件的具体方式,即叙述的角度问题。叙述角度是二十世纪小说叙述研究中最热门的问扭,视角问囚曾…  相似文献   

18.
当中国的话剧在30年代明显走向成熟的时候,至少有三种戏剧运动对其产生过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它们分别是:艺术戏剧运动、革命戏剧运动和职业戏剧运动。对于革命戏剧运动,我们论述得较为深入;对于职业戏剧运动,我们也偶有涉及;而对于艺术戏剧运动,我们的研究至今还存在着盲区。有鉴于此,我想就后一个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中国的话剧在经历了20余年的艰苦跋涉之后,终于在20年代的后半期逐渐进入了它的艺术自觉时期。这里所谓的“艺术自觉”,实际上是指人们对于戏剧艺术的本体性认识。以这种思想认识为基础的戏剧运动,也就是…  相似文献   

19.
柏拉图如何开始了“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希腊“爱智慧”一词经历的意义断裂标志着西方“哲学”的开始。柏拉图是其伟大的发端者。柏拉图如何开始了“哲学”?我们从《理想国》中“反对诗人”、“光源隐喻”、“哲学王”三个主题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认为:“反对诗人”映现了“走向哲学一步”的语言维度;“洞穴隐喻”映现了“走向哲学一步”的“本体”维度;哲学王的思想实际拟定了哲学在人类文化中的中心地位。柏拉图使爱智慧成了哲学(形而上学),进而奠定了西方思想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20.
生于春秋乱世,孔子毕生都在致力于对乱世的思考、对和谐有序社会的追求。而孔子理想的有序社会的建构,是通过他的“仁”、“礼”结合的思想来实现的,即通过主体内在的道德自省与外在社会伦理规范的结合,达到一种和谐的伦理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