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中国"文化激进主义思潮"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中国社会的文化景观色彩斑驳 ,姿态各异 ,多种多样的社会思潮蜂起。对此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加以概括 ,比如政治的、哲学的、艺术的等等。从一般社会文化的角度上看来 ,不妨把各种各样的思潮归纳为三种 :文化保守主义、文化改良主义和文化激进主义。这三大社会文化思潮与其政治立场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大体上说来 ,文化保守主义坚持一种民族主义的政治立场 ,文化改良主义持守一种自由主义的政治立场 ,而文化激进主义则抱持一种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一、文化激进主义的判别标准从目前学术界的主流来看 ,关于“文化激进主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主义思潮是以爱国主义为原动力,以进化论为发展观,以在中国近代传播的西学为重要资源,以不断进行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为具体内容的一种复合型的社会思潮.以学理的、道德的、历史的三重标准建立起对近代中国激进主义思潮立体多面的评价模式,依据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在三重标准之中以历史的标准为主,确立了近代中国激进主义思潮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无论是文化激进主义还是文化保守主义,其存在都有一定的合法性,但是,这一合法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会发生改变。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中国文化领域,出现一道新的文化景观,即精英文化由文化激进主义转向文化保守主义。引领中国精英文化潮流近一个世纪的文化激进主义思潮,之所以让位于迅速振兴起来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原因是多方面的。国力增强为精英文化转向奠定物质基础;全球化为精英文化转向提出要求;"东亚现象"的出现成为精英文化转向的主要动力;反思西方现代中心话语成为精英文化转向的主观力量。可以预见,在这些力量的综合作用下,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将成为新世纪中国精英文化的主潮。  相似文献   

4.
民族主义是一种具有统领、涵盖、弥漫其他思潮特点的综合性的社会思潮,它蕴藏在每一个现代思潮里。被称为三大思潮的激进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就有着密切的互动与对应关系。民族主义是三大思潮的并生系统,是三大思潮的同源潜流,是三大思潮所共同具有的致思取向、思维特征与"共同观念"。但是,三大思潮对民族主义诉求的表现形式、表达方式却有所不同。三大思潮对民族主义诉求的表达可区分为激进民族主义(革命民族主义)、自由民族主义(理性民族主义)、保守型民族主义(文化保守主义)三种民族主义的次元类型:激进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基本连接点在于通过激进手段建立民族国家;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交集点是建立自由民主宪政的现代民族国家,争取国家自由;保守主义与民族主义的交集点、契合点最多,以至有的研究者认为文化保守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是一回事。  相似文献   

5.
全盘西化思潮与近代文化激进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盘西化是近代文化激进主义的思想理念,先后经历了戊戌维新、“五四”运动以及2 0世纪3 0年代三个阶段;文化难以取长补短,文化具有优劣之分,全盘西化不会丧失民族特性是其学理依据;要求民主与科学,要求个性自由与竞争,要求中西的文化自由接触与冲突是其基本追求;全盘西化思潮实质上是广义的现代化,冲破了国情的阻力,是近代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时空意义。  相似文献   

6.
“保守与激进”之争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学术界的一个中心话题之一。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一是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主潮是保守主义、激进主义还是自由主义?二是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主潮引发的社会政治后果主要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主要成绩有二:一是认识到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二者之间是一种互相补充、互相依存的关系,呼吁从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模式中走出来,使得激进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在现实语境中达到某种均衡性。二是在认同本国传统可以创造性转化的同时,也意识到:从整个历史的发展来看,中国或许更需要激进思想的激励,以唤起整个社会的开拓进取意识。从现代性的坐标来看,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处在保守主义的笼罩之下。  相似文献   

7.
五四文化激进主义寻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激进主义是近代以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的最主要的动力 ,并在五四时期达到一个巅峰。五四文化激进主义对传统文化权威的大胆挑战 ,表征着一种时代精神。其形成一方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叛逆品格的继承 ;另一方面更是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面对亡国灭种的现实日益积聚起来的焦虑情绪的必然行为结果。同时中西文化的巨大落差造成的对西方各种哲学、社会思潮的吸纳 ,也成为五四文化激进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8.
世纪回眸——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的嬗变与传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卢毅 《东南学术》2000,(2):88-96
在自1898年诞生以来的世纪风云中 ,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经历了数个关键性阶段 :张之洞“中体西用论”—晚清“国粹主义”—“东方文化思潮”—“学衡派”思潮—“中国本位文化论”—“现代新儒学”。在这百年心路历程中 ,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在逻辑的发展上固然不乏有其理论体系不断创制更新和主观心态日趋平实开放的“变异”方面 ,但它作为同一种社会思潮的整体连贯性即“遗传”基因却从未中断过 ,而且在近代以来中西文化冲突本质所包含的三个层次(中西之争、古今之争、阶级之争)上 ,均凸显了三个极具传承性的基本特征 :(一)在“中西文化观”上 ,具有一定的文化融合意识与笃固的民族本位立场 ,“中体西用”是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者泥足深陷的思维模式 ;(二)在“古今文化观”上 ,具有相当的批判求新精神与强烈的回归传统愿望 ,“返本开新”是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者执迷不悟的一贯主张 ;(三)在政治思想和态度上 ,具有复杂的社会政治取向与整体的改良主义性质 ,反“激进主义”是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者不约而同的政治论调  相似文献   

9.
90年代文化论争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五年来的文化讨论涉及到人文精神、知识分子及新保守主义三大问题。九十年代的文化语境是梳理与剖析这些问题的关键。中国“人文精神”的出场与西方人文主义完全相反,它是作为批判世俗化趋势而提出的;知识分子问题则反映了世俗化趋势中精英知识分子在文化资本的争夺中不断边缘化命运及由此产生的不平衡心态;新保守主义可分为两种。第一种可称为东方文化或传统文化的弘扬派,它是近代以来文化民族主义的延续;第二种是对20世纪中国革命神话和激进主义神话的反思与批判。文章在对以上问题的定位中,作了较为深入的评判。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中国化思潮萌芽于20世纪初期,产生、发展于20年代,并在30年代盛极一时。这一思潮涉及了社会学、哲学、教育学等主要的人文社会领域,是20世纪上叶中国学术界最为先进的思想倾向,是时代精神的要求和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生是中国革命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必然,但同时也受到学术界中国化思潮的熏陶和影响。研究中国化思潮的发展脉络及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联系有助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的最后 2 0年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确立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展开 ,在学术界掀起了“文化热”和“国学热”。从 2 0世纪后 2 0年中国文化研究的基本表征看 ,“文化热”与“国学热”标示着中国当代文化思潮演变的基本脉络和轨迹。从历史的角度来审视 ,“文化热”与“国学热”并未背离从近代到“五四”文化论争的主题 ,即都是围绕中西文化关系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而展开 ,仍然是这种文化论争的继续、延伸和发展 ;但就理论探讨和学术价值乃至社会实践的现实意义而言 ,这 2 0年的文化研究在中国文化史中是一个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赵慧峰  俞祖华 《东岳论丛》2011,32(10):56-62
作为接续着中国思想流程出现的现代三大思潮,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激进主义三者对传统文化的取向有很大的差异。但无论是传统的反叛者还是守护者,传统都是其无法摆脱的梦魇,是其无法切割的脐带。传统情怀、传统情思、传统意识与传统价值系统与每一个现代学人都息息相关,影响和规约着不同文化倾向的知识精英,成为三大思潮的"共同架构"与并生系统。  相似文献   

13.
学术界常用保守主义、自由主义、激进主义三分法来描述近代中国主要思潮,实际上这种来自西方的描述方式并不适合于中国近代。中国近代思潮经历了以常变之争为主轴到以主义之辩为主轴的演变。在前一时期,主要表现为文明变迁上保守主义、调适主义、激进主义的历时态推进;在后一时期,主要表现为在建国目标上民族主义(保守的理想)、自由主义(温和的理想)、共产主义(激进的理想)的共时态竞合。而在行为手段方面,保守方式、渐进方式、激进方式的分歧则贯穿前后。这三种情况下所显示的保守与激进,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激进主义是落后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面临着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国家重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繁重任务,因此激进主义在改革开放前的100多年时间里呈现为一种愈演愈烈的发展态势.为此,学术界多从思想与文化的角度,对中国近代以来激进主义的表现进行了一定的考察.本文则从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视角,探讨了激进主义不断演进的过程及其原因,认为现代性的挑战使激进主义得以形成和初步发展,建设新中国的繁重任务使激进主义获得了进一步发展,而文化大革命的"制度赶超"使激进主义达到了高峰.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文化、思想、学术界又引发了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新的反思。对这一文化思潮,在直接参与者中,有“破旧立新”与“存旧立新”之议,而广泛的社会舆论,则持三种态度——赞成、反对、有条件的接受。同一事物,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迥然有异,究其原委,固然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认识的差别,但也同人们对什么叫“反思”、为什么要“反思”、怎样“反思”等,这样一系列问题理解不同  相似文献   

16.
李宁 《中州学刊》2004,(5):129-132
李泽厚"救亡压倒启蒙"的学术体系推动了海内外学术界对改良与革命、"告别革命"、辛亥革命及激进主义的讨论.李泽厚对百年中国的"文化解读"为我们提供了一副从不同视角反思百年中国历史的思想图景,体现了其走出"革命崇拜",祈求改良的发展思路,也促使我们对文化与政治的关系进行深入地思考.  相似文献   

17.
“中道”是相对文化和政治上的“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而言的。政治上“激进”与“保守”的参照系是既定政治秩序,文化上“激进”与“保守”的参照系则是特定文化传统。当代中国的既定政治秩序是反传统的、基于“党国一体”政治架构的国家主义,本身集文化激进主义倾向与政治保守主义倾向于一身。以此为参照,在当代中国语境中,既有的自由主义思潮是一种文化和政治激进主义,极左派(包括新左派和老左派)和“刚性新儒家”具有文化保守主义和政治激进主义倾向。萧功秦的“中道理性”论是一种“政治中道论”,试图超越极左派和自由主义的政治激进主义倾向和政治保守主义倾向;姚中秋所谓的“寻找中道”是一种“文化中道论”,试图主要超越(现代)自由主义的文化激进主义和“刚性新儒家”的文化保守主义。相较而言,前者具有较大的政治可行性,但却悬置了我们在文化上的努力方向;后者具有较大的文化可欲性,但却在根本上缺乏政治实践关照,具有政治激进主义倾向。当代中国的“中道理性”之道,应当遵循“萧-姚律令”,既要具有文化自觉和理论自觉,亦要具有政治实践关照,并切实基于当代中国的政治和社会条件开展关于“中国理想图景”的理论探究。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初,西方近代主要政治思潮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相继东来,引起思想界不同反应。严复终其一生多谈“问题”少谈“主义”,所谈的“问题”众多,其中比较突出的“富强”、“自由”、“均平”等问题,正是三大思潮的核心价值,显示其较早了解、熟悉西方三大思潮。在严复那里,随着历史剧情的变化这些价值逐渐褪色,晚年的严复发展到几乎否定一切外来的主义。严复对西方思潮由迎到拒的过程,印证了中国近代转型的艰难曲折。可以说,世变造就了严复们成为近代中国全面改革论的倡导者,而其亲历的国变却又使得他们成为近代中国国情论的始作俑者。  相似文献   

19.
评《创造与选择──论前期创造社的文化艺术精神》亦然对文化激进主义的反思,是学术界进入90年代来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它的兴起,显然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之下,对已逝时代的一种重新解读,是对产生任何完全共时模式的可能性的历史因素进行叙事重构。对自“五四”新文化...  相似文献   

20.
五四时期科学教育思潮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铁华 《齐鲁学刊》2005,1(6):49-55
科学教育思潮是盛行于“五四”时期的一种教育思潮,其孕育、萌芽、形成、高涨和践行的过程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必然结果。它的基本主张是:抨击传统教育弊端,大力倡导科学教育;阐明科学的内涵、功能与价值,确立了近代意义的科学观;传授科学内容,弘扬科学精神,重视科学方法。它促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和科学化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对当代科学教育的发展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