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从"一边倒"体制下的和平共处到"大三角"格局下的和平共处,这 不是简单地回到出发点,而是一个上升的螺旋。 "共同繁荣"理念的提出,表明中国领导人已经突破"亡我之心不 死"、"阴谋论"、"国际阶级斗争"、"零和博弈"等种种传统观念的 束缚,开始把外交视为争取"双赢"、"互利",创造良好国际环境, 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发展总体目标的工具,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工 具。 为了中国的"和平与发展",为了迎接可能的世界领导权禅让,中 国的外交战略必须长期坚持以下三条原则:发展自己,广结善缘, 争取主动。 为了"和平崛起",除了"和而不同",中国还应当积极倡导"负责任 精神",以一个建设性的、负责任的、受欢迎的形象崛起,这才是符 合时代趋势的崛起之道。  相似文献   

2.
陈艳 《决策》2004,(6):36-38
和平崛起战略、和平崛起道路挺出以后.引起了国内的广泛计论。中华艮族的崛起、国家的振兴是没有分歧的,和平共处的外交方针也是没有争议的,但和平崛起却引起了很太的争论。争论的关键是中国是否能阻和平的方式崛起。4月6日,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小礼堂.众多专家齐聚一堂.由上海市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主办的“建设经济强国与中国和平崛起”学术研讨套在此举行.有关和平崛起的不同观点与思想在此交锋、碰撞,表刊特约记者陈艳博士作为会议纪要整理人.自上海发回报道。现摘要编辑.以期启迪决策思维。  相似文献   

3.
中国“和平崛起”意味着中国将通过争取世界和平来增强综合国力从而扩大在国际上的影响,是以一个参与者、建设者的态度来对待国际关系,因此,更好地运用国际法,争取一个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显得十分关键。一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门户之后的19世纪中叶,国际法才正式介绍到中国。清政府曾在有限的范围内适用国际法,但这并未给中国带来世界法律秩序,相反却是一系列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一方面利用国际法维护自己的主权权益,推动了20世纪中叶以来国际法的革新与发展,如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提出。与此同时,现代国际法各项原则、规范和制度逐步摒弃了旧的不合理因素,因而在国际范围内得到广泛地适用和认可。当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时,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  相似文献   

4.
21世纪,随着中国的发展、崛起 进程加快,中国日渐踏进国际"深水 区",成为国际舞台的主角,中国与世 界的关系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国际社 会也将对中国充满新的期待,中国面 临的国际环境将更加复杂,这要求中 国调整自我,树立全新的外交理念,适 应新形势的变化。在和平崛起的大背 景下,中国应追求四大外交理念,可用 八个字来概述:和平、发展、参与、责 任。 和平理念 在中国对外政策所追求的理念 中,和平理念具有基石作用。追求和平 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中国古代 战略文化的精髓。"和为贵"、"协和万  相似文献   

5.
《领导文萃》2013,(12):134-135
从俄罗斯、非洲再到海南博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最近出访及在国际舞台上的平实直白发言,让中国坚守和平发展的外交战略愈发清晰。受访学者认为,中国外交积极争取做到权衡兼顾的意图也越来越明显。刚接任国家主席不久的习近平不论是在非洲大谈"中国梦、非洲梦和世界梦",或是在博鳌将和平形容为"空气和阳光",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始终是习近平对外演讲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理论所致力的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和谐共荣的人类共有价值观,是人类社会可以共享的精神财富。这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再造中国理论走出去的利益连接点。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文化昌盛、生态安全,不仅事关全体中国人的福祉,而且事关世界的和平稳定。中国的发展,不仅可以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而且可以为世界的和  相似文献   

7.
刘毅 《领导文萃》2015,(4):7-22
<正>新世纪以来,中国崛起无疑成为和平学研究的聚焦点。中国和平崛起的事实与东亚"长和平"现象在政策界与学术界引发持续关注。如何看待当今世界和平的总体图景?和平学理论如何解释历史与现实?如何理解中国和平崛起的创新含义?针对这些问题,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在京出席学术会议的国际和平学权威专家、著名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的崛起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热门话题,中国的强劲发展引起了许多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的担忧,它们提出"中国威胁论"等论调。中国为了打消它们对中国发展的疑虑,提出了"和平崛起论"。中国"和平崛起论"的提出,是要向世界展示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致力于国内建设的和平形象,是要促使国际主流舆论开始意识到中国和平崛  相似文献   

9.
孙兴杰 《领导文萃》2013,(11):34-36
近日,英国著名国际关系理论家巴里·布赞教授在吉林大学作了一场题为"中国和平崛起的前景"的学术报告。相比两年前,布赞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前景的看法更加不确定,甚至更悲观了。他认为,目前中国在消极的和平崛起的道路上滑行,在积极的和平崛起方面却罕有作为。"和平崛起"的概念被提出以来,一直是媒体热议的焦点。即  相似文献   

10.
2008北京奥运既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难得的历史际遇,也将给奥林匹克运动的世界化带来新的契机。瞩目2008北京奥运,展现"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先进理念,践行"和平、友谊、进步"的奥林匹克崇高宗旨,实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相似文献   

11.
<正> 情感管理的兴起,是西方国家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的延伸,它标志着企业管理激励机制“人本主义”倾向的进一步发展和强化,同时对我国企业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一、情感管理符合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基本潮流 目前,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的两股主流,它们的实质性内涵就是要努力建设一个以人为本,大家和平共处、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国际社会,这在精神内质方面与情感管理的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12.
当前台湾局势正发生2000年以来历史性的变化。只要我们牢牢把握两岸和平发展的主题,坚持"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方针,两岸关系未来的发展前景将会更加开阔、光明。  相似文献   

13.
中国:建设性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家宝总理2003年12月10日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提到中国将走"和平崛起"的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对世界的一个重要承诺,也是中国今后一个重要的战略工作思路。中国领导人敏锐地注意到"人多、不发达"的中国要发展,如果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崛起是21世纪以来国际社会中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崛起的中国将对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中国崛起是否会重复"国强必霸"的历史逻辑?针对这些质疑、猜测、忧虑,中国政府庄严地向世界宣誓,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那么,中国的承诺是否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国际舆论对中国和平发展有着怎样的认知?这些认知背后反映出哪些主导理念?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舆论安全越来越成为国家安全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为此,我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在世界格局变革中奋发崛起,在东亚——西太平洋地区政治角力的中心舞台,进行了一场规模宏伟、史无前例的大阅兵。阅兵纪念战争、缅怀先烈,旨在和平而不针对第三方。"9·3"阅兵目的在于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捍卫当年以千万生命为代价所换来的和平、巩固地区国际秩序,同时也正如西班牙《世界报》报道称,9月3日的阅兵是中国重申其"大国地位的一刻"。  相似文献   

16.
<正>说起曹操,人们便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许靖的评价:"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一直以来,人们都将这句话理解为:曹操在国家处于和平稳定时期可以成为栋梁之臣,当国家处于混乱时期则成为枭雄或奸臣。这种理解是将这句话中"治世"、"乱世"都看做偏正结构,然后再和后面"能臣"、"奸雄"又构成偏正结构的双偏正短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决意提升软实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新领导人已将"和平崛起"作为国家 发展思想。而和平崛起,从根本上说,在于其 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 "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 现出来的"软实力"。历史证明,能在国际上占 据主导地位、纵横捭阖的国家,历来是两种实  相似文献   

18.
1949年初,国共谈判时,毛泽东为新华社连续写了六篇评论。《毛泽东选集》收入了五篇,《评战犯求和》、《四分五裂的反动派为什么还要"空喊和平"》、《国民党反动派由"呼吁和平"变为呼吁战争》、《评国民党对战争责任问题的几个答案》、《南京政府向何处?》  相似文献   

19.
从2004年开始,作为对国际社会不断上升的对中国发展的担忧和疑虑的回应",走和平发展道路"取代"和平崛起"成为中国正式的官方说法。2005年4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参加雅加达亚非峰会,首次提出亚非国家应  相似文献   

20.
时政资讯     
《办公室业务》2012,(2):4-7
<正>胡锦涛发表2012年新年贺词新年前夕,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题为《共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新年贺词。他说,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