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作为传统小农经济的产物,梁平年画因满足了广大农村地区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反映了传统价值观、道德观,而盛极一时。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转型,梁平年画失去了民间生存的土壤,面临着消失的困境,究其原因在于新时代梁平年画功能的衰退、民众年俗心理的转变、年画市场的急剧萎缩以及政治运动的摧毁等原因。针对这种现状,可采取民间传承保护,教育、研究机构传承保护以及市场化、产业化的方式应对。  相似文献   

2.
梁平年画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传统小农经济的产物,梁平年画因满足了广大农村地区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反映了传统价值观、道德观,而盛极一时。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转型,梁平年画失去了民间生存的土壤,面临着消失的困境,究其原因在于新时代梁平年画功能的衰退、民众年俗心理的转变、年画市场的急剧萎缩以及政治运动的摧毁等原因。针对这种现状,可采取民间传承保护,教育、研究机构传承保护以及市场化、产业化的方式应对。  相似文献   

3.
重庆梁平木版年画和湖南滩头木版年画分别于2005、2006年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两地的木版年画有很大的相似性,但也有差异性,滩头年画与梁平年画的起源问题也是专家一直争论不休的学术问题。本文力求通过对两地年画图像的资料整理和研究,对梁平年画和滩头年画的差异性,以及发展性上做一个系统的分析与比较,并为今后研究和考察两地年画渊源、造型和工艺传承提供详实的文献信息资料。  相似文献   

4.
湖南滩头年画和重庆梁平年画在题材内容、构图色彩、线条版式和材料工艺等方面相似的地方非常多,区别虽然小但是不同之处也不少。两地都以门神题材为主,主要的门神品种风格非常相似,但是其他种类的门神品种风格迥异;滩头年画构图上比梁平年画对称意识要强,环境细节更加丰富,色彩奔放鲜艳,而梁平年画古朴粗犷、凝重深沉。两地的线条都很柔韧圆润,但是滩头的直线和几何图案运用比梁平多,文字使用也稍微多些。两地年画所用的木板、刻刀、颜料、纸张等材料大部分为当地出产,制作的工艺也基本一致,只在造纸的原料和蒸纸的时间长短等方面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5.
梁平狮舞是集传统舞蹈、杂技、武术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于2012年成为重庆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梁平狮舞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传承发展千年之久,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由于受外部环境影响,目前梁平狮舞生存空间正在缩小,其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对梁平狮舞的历史源流、表演内容、发展变化与传承现状进行探讨,并提出可行性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6.
梁平竹帘     
<正>梁平竹帘起源于朱代,经元、明至请,工艺曰臻成熟、制品更加精美。清末民初民间画师方炳南首创在竹帘上作画,从此将梁平竹帘引入工艺美术殿堂,并引来知名画家、书法也在帘上题字、献画,更使梁平竹帘名闻遐迩。梁平竹帘品种繁多。有条屏、通景屏罗汉屏;有中堂、推心、横推、斗方;有屏风、对联、奖状、信插;有绣帘、门帘、灯  相似文献   

7.
梁平木版年画于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俗性公共文化,既具有文化遗产具体可视的物质属性,又包含民间信俗、制作技艺等非物质的文化属性.在新时代背景下,梁平木版年画传统保守的生产模式很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导致其创作生产萎缩、日渐衰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共文化,文章从活态性、地域性、系统性角度,论述了对梁平木版年画的完整性、关联性、综合性保护,以保持其公共文化遗产的本真性、独特性、可识别性,激发其创作、生产活力,增强群众参与度,体现其公共文化价值,从而实现对梁平木版年画的整体性保护.  相似文献   

8.
如何确保桥梁平转过程的稳定是平转施工控制的关键,但目前关于桥梁平转过程中影响转体稳定因素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和深入。为此,以长安高速公路微子立交桥为依托工程,建立数值分析模型,较全面地分析了转体速度、环境风速及墩高等参数对桥梁平转过程稳定的影响。研究表明:桥梁平转过程中的稳定不仅与转速和环境风速有关,而且受转体结构自振特性影响较大,因此应根据其自身结构动力特性判定其最不利的转速和环境风速,并加以避免。  相似文献   

9.
<正>梁平木版年画是盛行于重庆市梁平县境内的一种民间绘画艺术,已有300年历史,其继承了传统水印木板年画的工艺流程和川派雕刻技术精隨。内容包括门神、神话故事、戏曲故事等三类。构图饱满简洁,人物夸张变形,色彩对比强烈,动静处理得当,造型古朴粗犷。2006年5月,国务院批准梁平木版年画为  相似文献   

10.
梁平木版年画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民间美术——梁平木版年画是一种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此,从历史、人文、特定的地理环境及产生的历史条件出发,探寻梁平木版年画的文化内涵、艺术特点和制作工艺及发展、兴衰和现状等,并对这种非物质文化提出了继承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作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梁平民间蓝印花布,曾是深受民众喜爱的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有过辉煌的历史。但随着工业化时代的来临,机印花布逐渐取代了手工制作的蓝印花布,梁平蓝印花布也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梁平蓝印花布的表现形式、造型原则、审美意蕴对于弘扬重庆本土文化,探究文化观念、美学观念及民俗观念都有重要意义,也为今天的设计和艺术创造提供了广博的新世界。因此,对其工艺的恢复、研究和开发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正>梁平癞子锣鼓是重庆市梁平县境内流传的民间打击乐。梁平癞子锣鼓的乐曲称锣鼓引子,以"十八癞子"锣鼓引子为代表。主要有"老癞子""花癞子""鸳鸯癞子""刁癞子""干癞子""重葫芦""南山网"等。在演奏过程中,乐班一口气要打18个段子,分别由3个段子组成一组,共6组。梁平癞子锣鼓具有声音洪亮、气氛热烈、音韵跌宕、耐人寻味等特点,常在节日盛会、开业庆典、生日礼仪、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中演奏,深受人民群众欢迎。2006年5月,国务院批准梁平癞子锣鼓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3.
舟山渔民画作为舟山海洋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既有其辉煌的一面。又有其潜在的生存危机。“普陀模式”是新时期舟山渔民画传承与发展的新模式,虽然还存在诸多问题与不确定因素,但为今后舟山渔民画进行市场化、产业化做了铺垫。论文以“普陀模式”为基点,从政府层面、系统性学术理论研究、稳定的创作队伍、保持海洋文化内涵、渔民画产业化等方面探讨了舟山渔民画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梁平蓝印花布制作工艺恢复传承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梁平民间蓝印花布,曾是深受民众喜爱的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有过辉煌的历史.但随着工业化时代的来临,机印花布逐渐取代了手工制作的蓝印花布,梁平蓝印花布也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梁平蓝印花布的表现形式、造型原则、审美意蕴对于弘扬重庆本土文化,探究文化观念、美学观念及民俗观念都有重要意义,也为今天的设计和艺术创造提供了广博的新世界.因此,对其工艺的恢复、研究和开发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正>梁平抬儿调是流传于重庆市梁平县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是在人们的生产劳动、生活礼俗活动中产生的,至今至少应该有数百年的历史。梁平抬儿调抬儿(即抬儿)通过吼唱"抬儿调"抒发内心的情感、释放缓解疲劳、使步伐轻松协调步力和一。其特点是曲调弦律优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找到适合梁平柚的矮化砧木。试材为枳、香橙、宜昌橙、酒饼(竹敕),以本地酸柚作对照。1983年嫁接,1985年定植。三年的观察表明:酒饼(竹敕)、宜昌橙、枳对梁平柚具有矮化效应,其中以酒饼(竹敕)矮化保用最强,宜昌橙次之,香橙、酸柚表现乔化。枳砧植株定植后第二年有36.6%植株试花,第三年100%开花结果,结果最多者达8个,其余砧木定植后第三年才试花。  相似文献   

17.
针对梁平柚树冠中直立旺枝不易成花影响立体结果的问题进行了捆扎促花试验。1 材料与方法于1998年10月用直径为0.016cm的铁丝,对15年生酸柚砧梁平柚旺枝进行捆扎。具体方法为:选择树冠中直立(直径2.5~4.0cm粗)旺枝,对其用单根铁丝在设计捆扎部位捆扎打结,捆扎分设捆扎一圈,捆扎二圈,捆扎三圈3种处理。第一圈捆扎在距离基枝10cm处。第二、第三圈依次间隔10cm距离,捆扎以收拢铁丝为度,处理按设计顺序进行,每处理15枝、重复4次,处理后对抽秋梢的量、开花期落叶量和盛花期枝梢开花量进行调查,并作统计分析。2 结果与分析从表1中可以…  相似文献   

18.
“六法”是中国画理论体系发展的基础 ,时代的发展赋予其新的思想内涵 ,只有领悟、糅合“六法”的精髓 ,才能不断的促进中国画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促进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统一 ;才能不断丰富中国画的绘画语言与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9.
道教神像画作为一种特殊的道教绘画形式,常用作于水陆道场的仪式。其神像绘画既有工笔细腻之气,又有世俗婉约之美,是道教神仙信仰发展至今的承载者与见证者。时代语境在改变,道教神像画为顺应当下文化创新的大环境,从艺术衍生发展的形式重回现代人的生活。以道教神像画的艺术衍生为研究对象,论述了道教神像画艺术衍生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市场空间,以期探寻道教神像画艺术衍生开发的创新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博古画凭借其形式多样的创作图式与艺术风貌广受社会各阶层的推崇和喜爱,成为近代中国画历史发展中一个奇特的艺术现象,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通过对民国时期博古画创作的题材内容、空间造型、构成布局、笔墨肌理等具体图式特征的系统分析,探索和研究影响民国时期博古画发展的社会背景、文化生态、审美情趣及市场趋向等诸多因素,同时为当下中国画特别是花鸟画创作的改革与创新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