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战前"统制经济"学说的讨论及其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统制经济”是上世纪30年代初期在中国学术界广为流行的一种学说,它的指导思想是主张国家应对生产和市场进行有限度的干预,使社会生产得以有序地进行,从而减轻经济危机的打击。此时的国民政府正积极加强统治,扩张国家资本的势力,而统制经济学说恰与当局的想法不谋而合,因此统制经济不仅作为国策很快便得到政府的认同,而且党国首脑还积极予以倡导,并试图在各个领域内全面加以实践。尽管学界的理论与政府的决策内容并非一致,目的更是大相径庭,但战前有关统制经济的讨论以及实践却为抗战爆发后政府及时将平时经济体制改变为战时经济体制,并全面实施统制经济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1940年至1941年,国统区爆发了严重的粮食危机,粮食缺乏,粮价高涨,对军民生活和抗战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了克服这一危机,国民政府不得不实行粮食统制,加强战时粮食管理,实行以田赋征实、征借、征购为核心的统购政策,实行军粮、公粮统一供应的统供政策,实行粮食平价公卖、调剂有无的统销政策,并严厉打击囤积居奇.这些政策的实行,对于缓解当时的粮食危机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1943年1月,汪伪政府正式对英美宣战,并在其统治区实行所谓的"战时体制"。在金融领域,汪伪政府通过强化战时金融统制,加强了中央储备银行的职能,实现了币制的统一。但它并没有摆脱日本的操纵与控制,其金融统制政策使得汪伪统治区的财政更为混乱,物价上涨,汪伪经济陷于崩溃的境地。  相似文献   

4.
略论日伪对南京的物资统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资统制是日本军国主义掠夺沦陷区财富的重要手段。梳理日伪在南京的物资统制,可以为研究抗战时期殖民地经济提供很好的个案观察。汪伪政府在南京成立后,先是与日本联手统制物资,继而建立了自己的统制体系。日伪的物资统制,以保障日军的战争需求为目的,对中国沦陷区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公开掠夺,给沦陷区经济造成了空前的灾难;日伪联手乃至汪伪独立统制物资的过程,更加清楚地揭示出伪政权的傀儡性质。  相似文献   

5.
"米统会"是在日伪原有的粮食统制政策日益陷入困境,日本被迫实行"对华新政策"的背景下产生的,它是一个完全受日伪控制的半官方商业经济组织。为实施粮食统制,"米统会"采取了多种超经济的强制手段,给华中沦陷区民众带来深重的灾难。  相似文献   

6.
学界对日伪在华中的米粮统制之研究较深入,但多停留在政策层面,具体执行情况鲜有涉及.文章在深入发掘南通地方档案的基础上,深入考察日占前期南通的米粮统制,着重分析南通支社在米粮统制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为推行服务于日本侵略战争的经济统制政策,伪满洲国政府在日本的操纵下,于1937年颁布《商工公会法》,将原有的中国商会和日本商工会议所统合为商工公会。为了配合伪满洲国经济统制政策的实施,伪满商工公会组织了对地方经济的调查活动,建立了以参事会为核心的物资统制配给体系,动员了包括儿童在内的伪满洲国群众服务于战时经营与代用品生产活动。在参与经济统制、处理伪满政府与工商业者关系的过程中,商工公会呈现出利用旧有的中国商会网络增强统制能力、以完善经济统制体制为目的的帮扶工商业者及侵蚀以中国商人为主的小工商业者利益的特点。文章通过对伪满商工公会的考察,揭示了其在伪满经济统制中服务于日伪当局经济控制和掠夺的本质,为探讨沦陷区工商业团体如何被日本利用于经济侵华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的司法公开实践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对司法公开裁量理论展开系统的研究。同行政裁量不同,司法公开裁量具有主体的特定性、监督的匮乏性、范围的法定性等特点,并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法律规范状况、法官职业素养和公民权利意识等因素的影响。在司法公开裁量中,法官既要注重程序上的良好公开,也要注重裁判中的释法说理工作。为了促进司法公开裁量权的良好行使,还应当从立法的统制、法院的自我规制和社会统制等方面建构合理的统制体系。  相似文献   

9.
日伪对东北沦陷区的劳动力资源所实行的劳动统制政策是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不断扩大而发展变化的,从最初的限制华北劳工入满的劳动政策到放松对出关华工数量的限制并进而采取积极招徕华北工人的方针,再到对内加强劳动统制,实行“国民皆劳”的劳务新体制,劳动统制政策成为赤裸裸的野蛮掠夺劳动力资源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服务的工具,给东北人民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相似文献   

10.
二战后的日本汲取军部"暴走"的历史教训,以国家政治层面的"文民统制"及防卫部门内部的"文官统制"对军事力量进行双重约束。其中,作为中央省厅的防卫部门由两大人员系统组成,即由文官("西服组")组成的内局系统和由军人("制服组")组成的幕僚系统。内局文官的权限与地位长期高于幕僚军人,从而形成了"文官统制"的防卫决策制度。近年来,随着政治大国化进程加速以及"用兵"需求日趋突出,日本逐渐确立了"文武均衡"的新制度框架。与之相应,日本防卫决策过程中军人地位明显上升,政治家的管控能力则相对下降。  相似文献   

11.
论日伪时期战时劳工统制政策及劳工的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为了保证全面侵华战争的需要和对苏联作战的准备,推行所谓的开发五年计划和北边振兴计划。为了保证所需的劳力及对劳力的管制,先后出笼了《劳动统制法》和《国民勤劳奉公法》。广大劳工在上述两法的统制下,受尽苦难和折磨,但是他们同全国人民一道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并迎来了最终的胜利和解放。  相似文献   

12.
经济体制新论──论商品经济、计划经济、统制经济、市场经济的关系胡学勤本文首先对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作了比较研究,突破了理论界流行的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混同论,进而分析了混同的原因及缺陷。其次分析了计划经济与统制经济。本文认为经济管理体制是分层次的:计划经...  相似文献   

13.
1931年日本走上了侵略战争和法西斯化的道路,军部是法西斯化的主要推动力量.由于军部中央领导人一再调动,内阁也频繁改组,日本法西斯主义的“政治领导力量始终不稳定”.但是应该说,在不稳定之中又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连贯性,其主要体现者是在陆军中握有实权的统制派.日本军部一向以陆军为主.进入30年代后,统制派日益成为陆军及其内外政策的支配者.因此,探讨统制派与法西斯化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日本法西斯化的主要推动力量及其主观意图,有助于进一步判明日本法西斯化的主要方式和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面对严重的粮食问题,国民政府实行田赋征实,将粮食问题纳入战时统制经济轨道。在田赋征实过程中,国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解决粮食的仓储问题,包括仓库建造、粮食运输、粮食入仓以及入仓后的管理等,取得了较好成效,为保障粮食的分配和供应奠定了基础,对支持抗战起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的食盐专卖制度 ,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 ,是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内外的历史经验为国民政府出台食盐专卖制度提供了借鉴 ,而现实的需要则促进了食盐专卖制度的形成。食盐专卖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对中国的抗日战争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计划经济或统制经济与自由经济理论阵营迥异。就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经济思想的整体风气而言,呈现出由崇尚计划经济或统制经济到回归自由经济的转向。众所热议的计划经济或统制经济概念内涵纷杂,大致包括苏联式计划经济、德国式统制经济和战时经济统制三种成分。抗战前期,由于苏德经济模式以国家干预为特征,以国防建设为导向,与中国加快经济发展、建设国防的社会需求相切合,受到中国思想界极度追捧。1943年以后,与美英自由经济模式重被重视相应,苏德经济模式成为不少论者反思的对象。然而,在另一部分论者仍坚持国家经济干预论的情况下,中国思想界在计划经济、统制经济与自由经济问题上表现出严重分歧与对立。  相似文献   

17.
居之芬在1995年第2期《党史文汇》上撰文说,在整个侵华战争中,日本对华北的经济侵略和掠夺,依其政策与实施情况之不同,大体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1935年7月至1937年7月全面统制和掠夺的准备;二、1937年7月至1939年12月强行“接管”与全面统制;三、1940年1月至1941年12月大规模的侵略性“开发”与掠夺;四、1941年12月至1942年6月围绕“大东亚经济共荣圈”的“西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沿海大量民营工业迁入四川,内迁企业通过改造、合作、出租出售、扩建等方式及其后方民营企业的新建,四川民营经济获得一个"嵌入式"发展的良机,但1942年后四川民营工业陷入衰退,其中国民政府的政策导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四川民营工业的贷款情况、税收负担以及政府对民营工业的统制三个维度来分析,战时四川民营工业"嵌入式"发展的成败对我们实现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广东黄冈保甲示范乡的设立,是因应重庆国民政府抗战需求,最大限度统制乡村人力物力而实施的紧急性的省级社会动员。它是战时广东乡村保甲政策在黄冈乡具体而微的体现。讨论示范乡工作的成败得失,将为战时国民政府的乡村政策及国家对乡村社会控制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探讨成分统制如何解释否定依赖关系.确立否定依赖关系是如何发挥作用,又如何具体操作,以期能更深入理解该概念的重要性,进而具体地认识生成语法句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