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写下的《自然辩证法·导言》和《<反杜林论>旧序》系统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对自然的辩证性质的理解,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建设的一大贡献。恩格斯列举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向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发出的六次挑战,揭示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代替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历史必然性。恩格斯还揭示从原始星云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证明无限的宇宙无生无灭,而有限的事物有生有天,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自然界及人类社会普遍联系和无限发展的图景。最后,指出理论思维与自然科学研究的密切联系;自然科学的新成就推动哲学(理论思维)的发展,自然科学的研究需要哲学来指导。  相似文献   

2.
《说文》将文字的功能定位为"宣化载道",故其对文字的阐释着意揭示了文字所载之道,其道主要体现了汉代儒学价值系统,此一价值系统的根本主题在于探寻由阴阳观、教化观、德化观所构成的天人一体关系。阴阳范畴为汉代儒学价值系统之基石,它贯通作用于整个宇宙、社会、人生;教化观建立在阴阳观基础上,以王侯为教化主体,以人性最贵为前提,经由神道设教、"三才之道"诸教化活动展开;汉儒有意将儒家价值扩展为宇宙的普遍观念,使整个世界披上了浓重的德化色彩,这在《说文》对器物之德、禽兽之德的诠释中体现得尤其鲜明。总之,《说文》对汉字的独特诠释,从一个新的视角真实深刻地反映了汉代儒学的价值系统,显示了汉代儒道互渗的特色,对当前价值系统的重建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儒学在汉代被神化和宗教化,但中国与欧洲中世纪历史状况不同,儒学在汉代之后宗教地位下降,它的宗教性和孔子神化受儒家本身的批判和道教、佛教的冲击,再加上儒学与皇权的关系,又使它表现出明显的学派性.这一点很象西方经院哲学的二重性。从比较两种经院哲学这个新角度看二者的相似之处,不能不得出儒学有宗教性和学派性两个维度这个合适的结论.人们经常把儒学的一些观念当作历史传统,透过表面观点进行深度历史价值的思考,不能不看到经院哲学式的思维方式给中国哲学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对《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详细探讨了董仲舒在汉武帝建立新儒学的强烈愿望驱使下,重建儒学思想体系的过程。作者认为,董仲舒自《天人三策》提出的“纯任儒教”治国,到《春秋繁露》中的“天地”、“阴阳”、“四时”、“五行”的宇宙图式,以及“无为而治”、“生杀兼备”、“阳尊阴卑”的政治理论,标志着全面吸收“黄老之学”和建构新的儒学思想体系的完成,并最终使新儒学代替“黄老之学”,取得了政治、学术上的“独尊”地位。  相似文献   

5.
天人观是儒学理论的重要基础,考察先秦儒学的逻辑嬗演,可以发现:与之相应,儒家天人观也呈现为两个路向的演进过程,一是以孟子、《易传》为代表的形上超越之路,其目标是不断将儒家仁义原则抽象化、本体化,试图从价值本体(天)的高度来论证仁义原则的先天性、合理性;二是以荀子为代表的指实性倾向,这种天人观拒弃对事物作形而上学探讨,把天人观局限于现存事物的经验性领域,极力使儒家仁义原则从抽象的伦理层面向具体实用的知识领域转化,最终将儒学导向现存国家的意识形态领域。  相似文献   

6.
由恩格斯本人定名的《自然辩证法》名著,其伟大贡献在于:(1)为创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两个基本理论支柱之一,创立了辩证自然观(另一基本理论支柱为马克思创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2)开创了自然辩证法学科;(3)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中,有"两个伟大的发现"———辩证自然观和辩证科学观;(4)提出了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基本原则———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与概括自然科学新成果相结合。认为今天要继承和发扬自然辩证法传统,就应当世代相传恩格斯所开创的自然辩证法,建设和发展以辩证自然观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自然哲学:以辩证科学观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  相似文献   

7.
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分布于云、贵、川、广西四省。与其他民族一样,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社会实践中,不但创造了自己的物质文明,而且创造了绚丽多彩、具有民族特色的精神文化。尤其是在与大自然长期搏斗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形成了对自然界的一定观念。这种自然观在彝族古代的许多经典文献或口头文学中都有所表述。本文拟以彝族人民中流传广、影响大的《宇宙人文论》、《阿细的先基》、《勒俄特衣》三书为据,对古代彝族的自然观作一试探,以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8.
《白虎通》与中国哲学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大总结的时期, 其总结的成果表现为儒家学说对学术界的统一, 而《白虎通》这部书的产生就是这次总结的标志。理解《白虎通》、理解汉代哲学对理解整个中国的哲学传统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从中西比较的角度, 通过对哲学起源的思索, 意在思维领域之内对中国哲学的来龙去脉给出一个简要的描画, 并对汉儒学进行初步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9.
汉代新儒学“天人感应论”开山祖--陆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西汉王朝封建政治哲学本体论"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的理论渊源的探索,认为汉初思想家陆贾从"天道"观上改造了先秦诸子学说,构成为大一统专制政权服务的"天人感应"的"灾异"谴告论.他主张以"德"治世而非以"刑"治世,强调"天道"以祥报善、以灾报恶,并由此开创了汉代新儒学的"天道"观,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天人"相联的哲学本体论模式的开山祖.  相似文献   

10.
刁生虎新著《庄子的生存哲学》为现代庄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向度,其通过对庄子生存哲学的人生、生死、语言、天人、宇宙、科技、生态、思维等向度的深入考察来反思传统、拷问现在、探寻未来,从而为中国古典哲学研究奠定了极有价值的学术范式。  相似文献   

11.
有机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在生态文明研究方面值得重视的两种社会思潮。有机马克思主义倡导马克思与诺斯·怀特海的“联姻”,通过批判“现代性”来探寻生态危机的根源,主张以诺斯·怀特海哲学为基础并建立一种有机整体的自然观。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的“人化自然”思想出发,在批判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同时,对生态中心主义所主张的自然观也提出了否定,它主张建立一种新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二者在理论基础、哲学立场、思维方式上存在根本不同,对这两种自然观的比较研究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还可以明确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观念的发展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人合一"观念是中国文化之根,其内涵逐步发展演变,经历了先秦时期天尊人卑、天道自然、天人同性、与天地合德、与天地参,汉代董仲舒"天人感应",魏晋时期"越名教而任自然",唐代刘禹锡"天人交相胜",再到宋代张载第一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这种天人之间统一、协调的哲学观念,广泛渗透于社会生活中的天地崇拜、生产、医学养生、生态意识、文学观念等各个方面,丰富并发展着中国古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太平经》以“元气”为核心,通过构成论层面上的“元气行道,以生万物”与修养论层面上的“抱元气于自然”两个维度来构建自然观念,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思想。《太平经》中的“自然”具有原则义与实体义两重含义,“自然”的实体义是对原始道家个体精神的继承与发展,也是道家哲学与汉代元气学说、儒家名教思想沟通融合的结果。同时,《太平经》在构建自然观念时,也出现了“自然”与“道”在逻辑关系上模糊不清的问题,这既是其思想内容杂糅的表现,亦是其思想本身所具有张力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环境伦理学的产生展现了伦理学研究的新视域,实现了伦理学从人际伦理学向自然伦理学的重大拓展。但当前环境伦理学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是缺乏深厚的哲学基础性思考,有必要从哲学上阐述这种转折的可能性和合理性。环境伦理学的关键是处理和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矛盾。人与自然的关系说到底取决于人对自然的认识和诉求,这正是哲学自然观的核心问题。因而,自然观应该成为环境伦理学的哲学基础,为其不同原则和理论进行鉴别、比较和分析,提供更根本的哲学根据。自然观与人的生存方式是相互作用的。自然观是人的生存方式的反映,是在最高哲学观念上对人的生存方式的认知。人类经历了自然生存、人工(技术)生存,正在走向生态(绿色)生存,自然观也相应地从天然自然观、人工自然观转向生态自然观。哲学观念的超越性和前瞻性,又可以为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五个方面解析了成中英的新儒学思想,认为他的本体诠释学从多方面沟通了中西哲学,他对中国哲学进行解构,并提出天人合德的宇宙本体论、知识与价值合一的心性论和儒家道德的辩证观及管理哲学的伦理工程,努力达到对中国哲学的“重建”和“创新”,使之现代化,进而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6.
纬书的哲学主题是天人感应论,力图建立天人合一的宇宙模式,认为文艺可以沟通天地人三者的联系。这种思想沾溉文坛,导致物感论的成熟和发达。纬书虽多牵强附会,但也保存汉代若干具有相当价值的文论观点,使我们得以更全面更准确地把握汉代文论的全貌。王充《论衡》的产生,是与纬学的兴盛分不开的。纬学既是《论衡》攻击的对象,也是它赖以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神话哲学的视角探讨《庄子》天人关系论与上古神话的渊源关系。认为《庄子》的“万物齐一”、“天人合一”思想承续了神话哲学的万物平等、天人和谐的观念。指出万物平等是《庄子》天人论的逻辑基础,天人和谐是其目的,而实现天人和谐的途径则是随顺自然、自然无为。文章的结论是:庄子的天人关系论在内在本质上与神话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8.
《史记》是一部为汉代治国道路确立历史思维的著作。《史记》的历史思维包括天人思维、古今思维、会通思维。《史记》所蕴涵的历史思维对更好地洞察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对天人社会宇宙本体的认识与解释上,作为一位思想“广大宏博”的学派宗师,周敦颐对宋代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划时代的显著贡献。他的《太极图说》与《通书》这两种著述篇幅虽都不长,但“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宋史》卷四二七·《周敦颐传》)几乎包括了儒学讨论的各个方面,并给人们形象地描绘出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实体。它代表了宋代儒学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高峰与里程碑。他所提出的解释天地万物的构思框架与认识论,对宋代以后的各个学派均产生了长期、广泛、深远的影响。其中,对明代东林学派的影响亦较为  相似文献   

20.
“天人观”是原始儒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范畴,对天人关系的探讨涉及群己关系、力命关系、义利关系等。原始儒学在“天人观”上的一个重大转向,就是从商周宗教意义的“神学”到人本取向的“人学”的转化,延续并发展了周初出现的“人文精神”。在“人文精神”背景下,原始儒学“天人现”中还蕴涵了民本思想、平等观念、生态伦理等现代精神以及人格修养境界理论等。这些都是儒学进行现代性转换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